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邓姓起名大全(驿道乡情-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下围村)

发表于:2023-08-25 12:30:02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驿道乡情-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下围村

下围村村貌

  下围村,位于五华县水寨镇北部,距镇政府5千米。坐落于琴江下游的西部平原地区,琴江河流经村东,乡道七都大道横穿而过。宋代曾在该地设立县治达142年之久,且有护城河围绕,取名七都围。曾用名九龙岗。

  村民主要姓氏为邓、曾、戴、张等。邓姓先祖于宋末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梅县松口,再迁至水寨镇莲洞,后从莲洞栢公塘迁移至该地落业。曾姓先祖从福建宁化迁移至广东华城高竹园,再迁至大坝里,后迁移至该地落业。戴姓先祖于宋末从兴宁新陂鸡麻颈迁移至该地落业。

  2015年末,该村有户籍人口930人。其中,男性502人,女性428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219人,其中香港同胞103人、澳门同胞18人、台湾同胞98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63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和美国。

  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番薯、木薯、花生等,以种植水稻为主。传统养殖业主要是养鸡、鸭、鹅和猪等。现今村民以种植水稻、番薯、花生等为主,兼营传统农村手工业。2000年以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内现有乡道七都大道贯穿其间。

  下围村内现存传统民居有双凤楼和东升楼,两楼皆建于清末。双凤楼因建筑形态形似翘首交飞的凤凰而得名,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东升楼占地面积980平方米。现两座民居均基本保存完好,有村民居住。

驿道乡情-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下围村

驿道乡情-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下围村

  李氏翱公祠(龙门第)       三山宫(七都驿/铺遗址)

  该村现保存完整的祠堂有2座。李家祠(龙门第),始建于南宋,重修于1990年,占地面积720平方米,至今仍为七都村民祭祖庆典的主要场所,被列入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曾家祠,始建于清代,“土地改革”时期用作五华县示范农场办公楼,现已闲置,不作为祠堂使用。

  在下围村东门内有一座建于清代的李氏翱公祠牌坊。该牌坊是五华县内所存牌坊中较完整且工艺较为精湛的石建筑之一。牌坊高6.5米,面宽3.5米,用花岗岩石建造。第一层用两条方门柱举架横梁,梁上浮雕双龙戏珠图案,下嵌沉刻横楷书“李氏翱公祠”石匾额,下门楣篆刻“福”“寿”字,门柱刻楷书对联“三世芳名存凤阁,七都古迹焕龙门”。牌坊背面,两层之间横梁浮雕图案与正面通,一楼匾额背面刻楷书横额“紫气东来”,二楼匾额背面刻楷书直额“恩荣”,左右石柱浮雕为蛟龙戏水图案。

驿道乡情-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下围村

驿道乡情-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下围村

三山宫碑刻

  村中三山宫,始建于宋代,重建于1995年。庙内主要供奉三山神、观世音和三大法师。其内墙上有立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奉地碑。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下午举行庆祝三山国王千秋圣诞,同时举办迎“古仕”活动。附近各村民众组织锣鼓队表演,请古仕妹和专业舞狮队、乐队参加游行活动。

  该村历史遗迹还有武官衙、四门石阶、环绕七都围的护城河、九龙岗圩。传说斗米岭的开宝寺,每天早晨都能听到钟声,人们称其为“宝寺晨钟”;七都围里的三山宫,每天傍晚就会响起鼓声,人们称其为“三山暮鼓”,合称“晨钟暮鼓”,传说晨钟响了以后城门才会开,而暮鼓响了以后城门才关。

  下围村主要人物有:邓文田,曾任香港华比银行华人经理,早年在香港支持抗日救亡活动,任《华商报》督印人兼总经理,并出资办印刷厂。邓文钊(1908—1971),早年留学英国,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大英银行华人经理、华比银行华人副经理,抗日战争时期募集大批经费支持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千方百计为解放军提供大量汽油和资助进口大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合会副主任委员。

驿道乡情-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下围村

七都古驿道遗址

  该村为古驿站七都驿所在地。驿站具体位置在开宝寺左,即现在的三山国王宫。该驿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知县段博建,正德、嘉靖年间知县黄坤、李逸有重修。现村中仍留存有50米长的石板古道。

来源:【《驿道乡情》】
作者:五华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