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汽水起名(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发表于:2023-08-25 08:27:45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提起二战各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美国的航母、日本的战列舰、英国的步枪、德国的坦克、苏联的哈秋莎、意大利的面条和法国的旗子。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同时大家也都看到了二战时期各国名噪一时的各种军粮。例如美国的斯帕姆(SPAM)午餐肉、德国的元首巧克力、英国的咸牛肉、日本的日之丸饭团、苏联的黑面包......

但是提起二战时期的饮料,大家可能耳熟能详的只有广告满世界的美国可口可乐了。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阵地上分发可乐的美军士兵

美国在参加二战时,可口可乐已经在美国开始渐渐畅销起来,甚至,许多年轻人开始喜欢上这种黑色气泡的碳酸饮料。曾经有过一项分析,美国每天平均要耗费近千万瓶可口可乐,由此可见,可口可乐发展到二战时期,已经在美国人心目中有了一定的地位。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军人在前线作战精神长期保持紧绷的状态,因此,军人们需要排解自己的压力。但是,由于战场的环境恶劣,军方排解压力的方式太过单一,仅仅靠着香烟来缓解压力,这完全是不够的。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可口可乐这种气泡型碳酸饮料的出现,就让美国军方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如果保证给每名士兵供给可口可乐,他们能否用这个可乐来缓解自己的神经压力,为此,美国军方还专门进行一次调研。

在美国的各大军营进行一日调查,主要就是调查士兵们一天是通过哪些方式解闷,而调查结果表明,每名美国大兵几乎每人每天都要喝掉2-4瓶可乐,并且,他们对可乐的依赖程度也非常的高,甚至有的大兵一天不喝可乐就感觉浑身没力。

在美军进入欧洲战场后,作战中常常看到这么有意思的一幕:“美国士兵和德国士兵进行作战,而沟壕中的美军士兵一手拿着步枪疯狂扫射,另一只手拿着一瓶可乐,当步枪子弹打完,士兵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换子弹,而是拿起可乐猛灌一口,然后才慢悠悠地换子弹。”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可口可乐被称作“快乐水”也是有一定道理,作为一款饮料,它却能够带给军队极大的士气激励,甚至可口可乐的重要程度比食物香烟还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美军在二战期间喝掉的可口可乐多达10亿瓶/罐,几乎每天美军都要喝几瓶可乐。


但是,除了美国人,其他国家的军队都喝点啥呢?

二战时期,正值苏联经济危机,物资十分紧缺。德军派兵包围列宁格勒,人民和士兵都没有足够的食物。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苏联十个士兵一天只能吃一条黑面包,但是,即使如此,还是难以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之后,苏联将黑面包掺着木屑,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出更多黑面包。于是苏联的军队大多将掺着木屑的黑面包当做军粮。但通过实战,苏联军队发现喜欢喝茶的士兵几乎很少会被冻伤和生病,于是苏联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茶水作为“军粮”。

有人调侃道:“苏联的黑面包太硬了,要是没有茶水恐怕都咽不下去。”。苏联也将茶叶列为了军用食品。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俄国的茶砖

之后,随着苏军开始反攻,配给也放宽,伙食也逐步提高。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苏军把过去饮用的普通茶叶改制成由牛奶、黄油、食盐、糖与茶叶合成的茶砖,这种茶砖送到士兵手中时,已经被磨成粉末,冲上水,相当于蒙古族的奶茶。直到今天,这一饮食传统仍在不少独联体国家军队中流行。


战前,有许多德国人也喜欢喝可口可乐,但随着二战的爆发,贸易禁令影响下,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停止了对德国可口可乐公司罐装可口可乐所需原浆等材料,而原浆成分历来是可口可乐公司最高机密,即便是厉害的德国人也无法破解原浆中的配比成份。

德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无法破解可口可乐神秘原浆成分的情况下,为了能维持其持续经营,不至于让公司倒闭,罐装厂利用奶酪生产的副产品乳清、以及苹果酒生产中剩下的苹果纤维、以及当时能够获得的其他水果,创建了一款全新的可口可乐的替代品饮料,一种黄色的以糖精作为饮料甜味剂的果味气水,将其取名为“芬达”,随即除了在市场上销售以外,同时也开始供应德国国防军。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德国国防军打到哪,就意味着占领区的可乐可乐供应就此中断,德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员工总是兴冲冲地跟在党卫军屁股后面,到处接收可乐工厂用来改产芬达饮料,倘若一个欧洲居民一觉醒来发现原来街边卖可乐的小摊改卖了芬达了,只能说明这个国家已经沦陷。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仅1943年,芬达总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00万箱;1944年,德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德国以外的占领区仍然生产了200万瓶芬达,销往在盟军轰炸中渐成瓦砾的国家。

不过,更机灵的是德国竟还有门路绕过了禁止进口糖的禁令。所以与其他同类饮品相比,芬达的含糖量是最高的。对于战时食物越来越匮乏的德国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突破点。那时,含糖量高的芬达极受德国主妇们的青睐,她们纷纷购入芬达开发成调料使用。就算德国民众没有糖,但却依然手握芬达。

此外,德国可口可乐分公司还将这个配方推广到了荷兰分公司,因为荷兰也被切断了与美国总部的联系。不过稍有不同的是,荷兰的芬达将苹果渣换成了木莓渣。所以荷兰芬达是木莓味的。

直到1955年,为了与百事竞争,占领意大利市场,芬达才推出了现在最常见的橙子口味。并迅速被全世界所熟知,1994年芬达的销售量突破10亿美元,成为全球的饮料之首,而如今芬达已经成为了年轻人非常喜爱的饮料,甚至许多年份,芬达的销售量远远超过了可乐。


意大利在上战场的时候,他们都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带着红酒,不论是哪一次战争,上哪一个战场,他们带的红酒比武器都要多,当时很多军队都说:如果想喝酒就去找意大利。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根据当时的陆军餐单,每名意大利士兵每天可以分到250克的红酒,条件不好的时候用啤酒代替。当然,这不包括北非战场的意军士兵,他们有的吃就不错了。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提起英国军用饮品,大伙第一反应想到的是红茶。然而实际上,在野战一线,因为禁止生火,野战军粮中反而不会使用红茶。根据资料,英军士兵每人每天会提供1/2吉尔(59.125克)的兰姆酒,印度籍士兵每人每天会提供1盎司的浓缩甘蔗汁。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实际上红茶限制条件还是比较多的


日本最喜欢喝的碳酸饮料就是弹珠汽水了,这种汽水最早产生于英国。在英国最早的碳酸饮料都是现做现卖的,放了太久气就会挥发掉,因此他们便想到用玻璃瓶来装碳酸饮料,并且用软木盖住。

到了1872年,他们发明了造价更加划算的玻璃珠封口科德瓶,而“弹珠汽水”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1884年弹珠汽水传入日本,立刻就成为了最受喜爱的碳酸饮料,尤其是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甚至在大型军舰上都安装了生产弹珠汽水的设备。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但考虑到运输不便的问题,所以除去在驻地里,日本陆军士兵都是很难看到弹珠汽水的。如果在战斗里能喝到弹珠汽水,往往就会士气大振。

还是那句老话:陆军的马鹿啃树皮,海军的马鹿粮食投海喂鱼。

太平洋上的日本陆军许多时候面对美国海军的封锁围困,在岛上需要自力更生。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于是,一种被称为西米露的人造饮品被发明了出来。

听到“西米”二字,不少人会认为是某种谷物,实际上西米是一种植物淀粉,通常是由几种棕榈树树干内所储碳水化合物制做的食用淀粉。原料主要来自西米椰属棕榈,尤其是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西谷椰子、桄榔、董棕等植物。

西米几乎是纯淀粉,含88%的碳水化合物、0.5%的蛋白质、少量脂肪及微量维生素B族。在太平洋西南地区,西米是重要食物,用其粗粉做汤、糕饼和布丁。在世界各地,主要的食用方法是制布丁或酱汁增稠剂。纺织工业上用作挺硬剂。

尽管东南亚人食用西米的历史比较长,也有过西米加椰汁的组合,但是不成气候,其真正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甜食实际上是在二战中。

日军驻军拉包尔时,利用当地低纬度多蕨类植物、椰子的特点,生产出了不少加工品。比如白糖,是用椰汁加珊瑚粉熬成糖浆替代的。珊瑚粉少量食用问题也不大,虽然长期来看还会引发结石。酒品则使用椰子花蕊发酵,以获得酒精。椰子壳可以榨油,而不少蕨根则被挖掘出来制作糕点,海水提取卤水制作豆腐,农林水产省派人指导日军种植热带作物,向当地土著学习种植木薯,用交换的方式从当地人那里买来300只鸡慢慢养殖,尝试防止虫害,用椰子熬制白糖,用海水制盐……。而当地海边渔业资源也较为丰富。这样一来,十余万日军虽然吃得不算多好,但是日常也算够用。而且,他们还修筑了成体系的地下工事,来躲避美军的轰炸。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由于保住了几万日军的性命没有跟硫磺岛、塞班岛上的日军一样只能靠吃尸体苟活,甚至这批日军在战后美军无暇接管的情况下自行管理,整个拉包尔几乎成了一个独立王国,而西米加椰汁成为了酷爱甜食的日军重要的热量、糖分来源,这就是西米露。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水果椰汁西米露

1945年8月日本战败了,投降的时候,澳大利亚方面派来3000多人受降,惊人地发现这里的日军不仅会种田,养牲口,甚至还有工业,做油盐酱醋,制糖,制酒,制纸……活得有声有色,和其它地区都不成人样的日军相比,他们活得滋润多了,好好的军事基地被搞成了“田园牧歌”。

盟军决定把他们遣返,但这些日本人却表示,国内一塌糊涂,我们再在这里再待一会儿进行生产吧,盟军同意了,所以他们待到了1946年底回国,回国之前,带走了自己生产的粮食,牲畜,纸张甚至生产工具,以支援国内建设。

这个骚操作甚至把盟军都看得是一愣一愣的。日军的战俘营都是自己建造的,盟军的房子也是他们帮造的。


抗战时期的中国,当时规定正规军士兵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但是这只是规定,规定是写在纸上的。士兵真正能吃到的是一种混有石子、稻壳、糟糠等八种杂质的米饭,这种米饭被士兵乐观地称为“八宝饭”。这样的饮食吃饱都困难,更不用说要达到营养充足的境地了。这还是正规军的伙食,其他一些游击队一般是上顿没下顿。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谈饮品是一种奢侈。

食物不够,没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白酒在当时也是金贵的物资了。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电视剧亮剑截图

但是,再困难的时期,白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出征的勇士来说,美酒可以是“壮行酒”,以酒“壮行”、鼓舞士气,这是流传千古的军旅传统。

面对日本人的飞机坦克大炮,战斗之前,能够喝上一碗壮行酒,是必不可少的。喝完酒摔碗也是一个传统,碗不仅能喝酒,还可以吃饭,所以在部队临行之前,将碗摔碎,意思就是说以后再也不用它吃饭,也就是背水一战的意思。这种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壮烈行为,可以大大增强士气,也代表着必胜的决心。

若回则必是盛世,若不回,那便不回了。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抗日时期的汾酒

二战发扬光大的各式饮料,美食不分阵营

抗战时期的军需酒

同时酒也成了当时非常有用的战略物资。

1937年7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中国沿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又占领缅甸切断滇缅抗战公路,大后方的军用、民用汽油极其困难。

当时中国国内,又没有大的油田。国民政府迫切寻求汽油的替代品,最后确定用酒精代替汽油。白酒再提炼成汽车使用的纯度90%以上的酒精。一吨酒精大约可代替0.65吨汽油。

据当时《新华日报》报道:四川酒精产量在抗战中后期连创新高,1940年为400万加仑,1941年提高至500万加仑,l942年时更增至800万加仑! 1942年到1944年间,四川酒精厂生产的酒精数量占整个资源委员会提供给抗战所需酒精的13.8%,有力地保障了交通运输需要,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抗战最艰苦的1939年、1940年,国民政府适当拨款主要由西康、四川相关各县,抢修了乐山至西昌的抗战公路乐西公路,以及西康西昌至云南祥云的抗战公路西祥公路。西康会理益门酒精厂、雅安酒精厂、乐山酒精厂等生产的酒精,各军用汽车、民用汽车经过乐西公路、西祥公路时,沿途付费均可加注酒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时至今日,二战的余晖已经远去。在经济全球化、物流全球化、商业全球化的时代,上述各式饮品已经走入广大百姓的食谱中来,这些饮品再无门第之见阵营之分。

世间万物,唯美食不可辜负。

文中卡通图片来着上吊男孩的二战,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