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抚顺给孩子起名电话号码(抚顺古城子、千金寨、老虎台的来历)

发表于:2023-05-13 11:29:53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抚顺古城子、千金寨、老虎台的来历


抚顺矿区原有五矿一坑(西露天矿、老虎台矿、龙凤矿、胜利矿、东露天矿、深部坑)。其中有四个百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即:西露天矿、老虎台矿、龙凤矿和胜利矿。四矿原总设计能力为1035万吨/年。其中,东露天矿巳于1965年3月经煤炭工业部批准停采;胜利矿根据国家计委的批示,在1979年报废保坑停采;西露天矿深部坑因储量已采完,亦于1977年5月报废。现有抚顺煤矿的设计能力为840万吨/年,其中西露天矿360万吨,老虎台矿为300万吨,龙风矿180万吨。此外,还有为煤矿服务的机械厂、电力机车工厂、车辆工厂,火药厂、暖汽厂、建安工程处、供电部、运输部及林业处等辅助单位;还有煤炭部所属机械创造企业矿灯厂、安全仪器厂和电机厂;有培养干部和职工的干校、工学院,技校、卫校,煤炭部系统所属的煤矿工业学校、煤炭部技工学校等。还有矿区总医院和精神病院两个医疗服务单位。到1985年末止,全矿区的职工总人数为82207人,集体所有制职工7100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3亿元,机电运输设备28,000余台。职工住宅面积108.1万平方米,职工家属有25.7万人。


抚顺煤田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在20世纪初、清政府受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解除了由于封建迷信对抚顺煤田开采的封锁,为了充实国库,奖励开发资源,于1901年10月24日由清光绪皇帝批昭,奉天将军增琪正式颁发清政府对候选府经历王承尧、候补知县翁寿及颜之乐等华商开采抚顺煤矿的申请,先在古城子和千金寨等地区开矿,组成华兴利公司和抚顺煤矿公司。


抚顺古城子、千金寨、老虎台的来历

古城子选煤厂


“古城子”在抚顺矿区煤田之西部,从抚顺电铁客运支线的小瓢屯,乘车到支线的终点,即“古城子”。这个“古城子”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古城遗址。位置在西露天矿大坑西南部,五老屯西北附近,传说是唐朝的“盖牟城”。盖牟城是汉人居住的地方,与高句丽王朝占据的新城相近,当时成为新城守备的外围城廓。唐太宗首观19年(公元645年)第一次征东时,以李绩(徐茂公)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张世贵为副领将军,率领步骑6万余人,在城内汉人帮助之下,曾攻克盖牟城。唐书地理志对盖牟城有过记载,古城遗址即因此而得名。


抚顺古城子、千金寨、老虎台的来历

千金寨旧市街


“千金寨”是一座位于南起千台山麓,北到大官屯一带,一个东西长五里,南北宽四里的小市镇。它从抚顺煤矿开采以来,就随着这富绕的矿区而驰名于关内外。在明朝这里叫“千金所”,至清光绪34年(1908年)始改名为千金寨。由于该地之商业日渐发达,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抚顺县署也由抚顺城迀至千金寨,于是它就成为抚顺最繁华的商埠。当时关内流传着一首歌谣:“都说关外好,千里没荒草,头上另有天,金银挖不了”。很早以前,这里的人们就发现了被称之为“乌金”的煤,以后人们便称这块地方为宝地,因易获利,日进千金,因而得名。至1907年(清光绪33年)千金寨已有居民825户,人口5669人,由于抚顺炭矿开发了西町、元町、柳町、曙町等商业区,千金寨市区逐步向新区转移,居民大量增加,到1938年(昭和13年)6月末统计,千金寨居民已达3920户,人口18002人;新抚顺地区有2427户,人口13286人。于1912年(宣统3年)开始,抚顺县公署、警察局、法院、检察院,税捐局,邮局、电报局、电话局等均相继迁至千金寨,市区规划整洁,商业繁茂。到1930年(民国19年)千金寨已有4所小学,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开辟了一处3.5万平方米的公园,还有三层楼高的商场、剧院。由于千金寨位于抚顺煤田最厚的本层煤上部,而且紧靠当时日本人开采的古城子露天堀的北面,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扩大开采,继续掠夺抚顺煤田的丰富资源,迫使千金寨镇内地面居民大量动迁。延续几百年的千金寨今已不复存在了,原千金寨所在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西露天矿大坑的腹地。


抚顺古城子、千金寨、老虎台的来历

老虎台采炭所


在抚顺市区的东南部起伏的山峦之间;还有老虎台和龙凤坎,相距十余里,这里早已是抚顺矿区最大的两个井工矿井--老虎台矿和龙凤矿的所在地。“龙凤坎”据古人传言,过去这里曾经有人发现一只野鸡与一条长蛇搏斗,便认为是龙(长蛇)、凤(野鸡)临世,故名此地为龙凤。也有说,现在龙凤北面的北龙凤村(即龙凤坎村)过去曾经住过皇帝(龙)和皇后(凤),因而得名。另有一种神话传说,即在很早以前,在现在的龙凤矿南边的岭上,盘踞着一条凶猛的龙。这条龙时常兴风作浪,为害人民,被玉皇大帝差遣天兵天将所击败,凶龙拼命用爪在地上扒坑,企图逃走,后来凶龙被雷电击死。凶龙在山岭上扒出深深地一个大月牙形豁口,这个大豁口至今尚存,人们即给这个山起名叫“龙扒山”,后改名叫“龙凤坎”。老虎台故名“老古台”或“老鼓台”,即今之老虎台矿所在的较突出的山头,山顶平坦如台,过去人烟稀少,树木成林,曾经有猛虎出没,因而得名。也有人说,老虎台古名曰“老鼓台”,薛礼征东时,曾在此山上筑台擂鼓。清末与民国20年所修之《抚顺县志》中,均有老古台山(古与鼓同音)之记载。


抚顺古城子、千金寨、老虎台的来历

龙凤采炭所与东竖井


抚顺煤矿在商人王承尧、翁寿等人开发之初期,即民国前8年(1904年)时期,沙俄远东森林公司乘虚而入,次年占领全部矿山,挖掘千金寨,柏杨堡、老虎台三处之露头煤,供给东清铁路之用。俄商以入股为名,用欺骗手段,强行霸占,进行贪而无厌的掠夺。公元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又取而代之,在抚顺矿区设立了“采炭所”。于公元1907年继而成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抚顺炭矿”,强行霸占抚顺煤田,并不择手段地掠夺抚顺煤矿资源达40年之久。初期,抚顺煤矿仅有千金寨,杨柏堡、老虎台三矿井、每日产煤360吨左右。经不断开发建设,新开凿大山、东乡两对竖井,建设了龙凤斜井与新屯斜井,合并龙凤,新屯、搭连三井为龙凤矿;开凿老虎台,万达屋十大斜井;合并第一露天,第二露天和杨柏堡露天堀三矿为东亚第一大露天矿,并筹建东露天矿进行油毋页岩开采。同时,陆续建起了采煤所需要的其它综合开发设施、工厂企业,如火力发电厂、制油厂、机械厂、炼焦厂、硫酸厂、炭黑厂、火药厂、林场以及水泥、耐火材料、制钢等各种重工业。使抚顺炭矿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抚顺炭矿生产的优质煤,不仅供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所属铁路、工厂使用,而且被日本军国主义强令大量运往日本国内,以京滨、阪神、中京(伊势湾)、八幡、吴工厂为中心、遍及日本全国各主要港市。日本国内最大的海军军事工厂一一吴工厂,其当时所制造的战炮与军舰所用的钢板、必须用抚顺块煤冶炼。八幅制铁所炼钢使用的煤气发生炉,当时只能用抚顺炭矿生产的中块煤,没有抚顺煤几乎就要全部停产。日本关西共同火力发电厂的锅炉,只有用抚顺煤才能将其火室温度提高到1500度以上。抚顺炭矿所生产的煤炭,要供给“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又要向日本国内和海外输出,这就使日本工业界对抚顺煤的需要更加迫切,煤矿建设更加迅速、煤炭产量逐年提高,最高年产近千万吨水平。40多年来,日本侵略者掠夺抚顺煤炭近2.02亿吨,平均年产518.8万吨,获取利润约26.8亿日元。


  由于中日战争爆发,特别是太平洋战争开始,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非正义战争面临注定失败的命运,因之各项正在建设的大型工程遂中途停止。但是,日本侵略者为了强行支持战争的继续,为了满足军事工业对煤炭的大量需求,对抚顺煤矿实行了带有破坏性的高强度开采,抢挖煤炭,使煤矿生产处于绝境。


  1945年8月,日军战败,抚顺由苏联红军实行军管,拆走560多套件价值达956万美元的机械设备,而后由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接办,并将“抚顺炭矿”改名为抚顺矿务局。在国民党统治抚顺矿区期间,胜利矿和露天深部坑被水淹没,各矿井灾害事故不断发生,全矿区生产处于瘫痪状态。


  抚顺解放后,从1949年到1952年抚顺矿务局在中共抚顺市委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地进行了煤矿生产的恢复工作。清理巷道,排除积水,抢修设备,积极为抚顺煤炭工业生产建设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从1955年开始,对抚顺煤矿进行了总体改造工作,并且列为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勘探,新建了大量新的采区,为抚顺煤矿生产的大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抚顺煤炭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1958年开展的工业大跃进,由于高指标,瞎指挥,造成了采剥,采掘关系严重失调,加之自然灾害给煤炭生产带来的困难以及苏联背信弃义撒走专家,迫使抚顺煤矿进行全面调整,从1961年开始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成本增高,出现了亏损,这是解放以来一次较大的波动。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抚顺煤矿通过调整刚刚恢复生机的煤炭生产又受到了冲击,武斗造成停工停产,管理秩序受到严重破坏,连续高强度的开采,煤炭产量虽然一时大幅度上升,但煤炭生产的采掘、采剥关系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改革整顿,煤炭生产才开始有了转机,但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


  从抚顺解放到1985年的34年中,抚顺矿务局共生产煤炭3.45亿吨,年平均产量958万吨,增长速度为3.9%。1958年煤产量为1518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6%,炼焦煤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原煤最高年产达1832万吨。30多年来为国家创造近30亿元的积累,相当于国家对抚顺煤矿全部投资的3.5倍。抚顺煤矿规模宏大,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它在本世纪初叶和50年代期间,不仅为东北地区重工业生产的振兴,而且对全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因而抚顺历来有“煤都”之称。


  抚顺煤矿的发展,走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路程。自1901年开采当时,一直是单一生产煤炭的单位,当日本侵略者侵占抚顺矿区后,从战略出发,为了更大规模地掠夺抚顺资源,从1908年开始,即由手工业的、单一生产煤炭部门,逐步向综合开发方向发展。于当年兴建了“抚顺炭矿发电所”,利用低质煤炭发电,建成总装机容量为29.2万瓩的发电厂。同时,兴办“机械制作所”,制造煤炭专用机械设备,并分设有电机、车辆等专业工厂。于1913年利用煤炭加工焦炭出售,1924年自制黑色炸药和硝安炸药用于爆破采矿。经近十余年的学术研究,勘察测定,采用新工艺,于1928年开始利用油毋页岩炼取人造石油,兴建的西制油厂(石油一厂),最高年产油达25万吨。于1936年又建“抚顺石炭液化工厂”,从原油中提取柴油及各种化工用原料。新设“第一化学工业所”管辖“孟德瓦斯工厂”、硫酸厂,氧气、氢气厂。以电石为原料制成合成橡胶,以废页岩为原料制成低质水泥以及供防毒面具使用的吸收炭,军用火药用的甲苯、甲醛、甲酚、碳酸等。同时,还利用石油厂蒸溜后的废页岩,硫酸厂的硫铁矿粉、发电厂废弃的炉灰和钢厂的副产品石膏做原料,建造了水泥厂、生产400号普通水泥,年产18.1万吨。于1937年还修建了“抚顺制钢所”年产粗钢1.2万吨_并轧制各种型材7500吨。于1941年又建设了东制油厂(石油二厂),并新建东露天矿开发抚顺油母页岩资源,供东制油厂扩大炼制人造石油,计划年产50万吨。到1943年抚顺矿区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煤炭生产为主体的,油、电、钢、铝、建材、化工、机械等同时发展的大型综合性企业。这是历史发展逐步形成的适合于抚顺矿区生产发展的道路,符合抚顺煤田发展的规律。


  解放后,在生产恢复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根据上级关于“企业管理专业化”的指示,按照苏联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的模式,将原矿区所属的企业(为煤矿自身服务的除外)多数移交给中央和省、市各工业主管部门,与煤炭生产有关联的部门企业相继独立,抚顺矿区又形成了单一煤炭生产的经济结构,为集中精力发展煤炭生产,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0余年来,单一煤炭生产的体制,使抚顺矿区综合开发资源能力在宏观上受到的限制,在煤炭储量日趋减少的情况下,矿井逐渐萎缩,产量大幅度下降,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矿工生产条件差,生活水平与其它行业相比,差距越来越大,职工住宅与福利设施的建设,也跟不上形势发展的实际需要。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矿区老工人多,子女大批待业需要安置,才开始在全民企业中设置了加工利用处,研究煤炭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并建立了集体企业总公司,发展了一大批中、小型集体企业,安置了10余万名待业青年,进行了老企业改造和企业管理的全面整顿,使抚顺矿区逐步转向以煤炭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


  通过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抚顺煤矿经济发展的特点,改造矿井的开拓布局,稳定现有矿井生产能力,延长稳采期,推迟衰减期,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在改进商品煤的品种和结构上提高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全面发展多种经营与综合利用,改变单一经营煤炭生产的格局,以煤为主,油电并举,综合开发,才能真正创出一条符合抚顺矿区经济发展特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