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姓名测试

公司起名测试 瓷都(景德镇:广聚人才创造现代瓷都文明)

发表于:2024-04-19 09:34:35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了解景德镇很容易,一件瓷器足以读懂一座城;了解景德镇又很难,它的故事如同遍布全城的陶瓷碎片,无穷无尽。

1000多年前,一件影青瓷从昌南镇传到宋真宗手上,他爱不释手地将年号“景德”赐予昌南,从此有了一座叫景德镇的城市。

这里居住着全世界最多的陶瓷爱好者,推开每一扇门你都能找到一位懂行的人。千年窑火从未熄断,陶瓷文化传承至今,这里的人千百年来与陶瓷结成命运共同体。2022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665.37亿元,占全市GDP超过55%,产业链系统、完备。第一次到景德镇的人,只要有一个好的造物理念,就能在这座城市创业。

这是因瓷而生、因瓷而兴的城市,因瓷长期获得有识之士和中央领导人的关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得以守住城市历史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先后两次对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作出批示,始终牵挂景德镇城市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今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了解陶瓷文化保护传承情况。他指出,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景德镇:广聚人才创造现代瓷都文明

御窑博物馆 图/UCN摄影工作室

从御窑厂出发,保护世界遗产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没有御窑厂之前,景德镇人随着窑口沿山或沿江流动居住,没有中心,也无所谓城市概念。

“历史名城都有文化灵魂,紫禁城是北京的灵魂,御窑厂是景德镇的灵魂。”景德镇湖田书院理事长杨兆凯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御窑厂设立后,景德镇以此为中心展开城市布局,逐渐形成陶瓷生产文化聚落的“陶阳十三里,一百零八弄”。

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为宫廷烧制瓷器所设,曾集中最优秀的人才、烧造最精美的瓷器,50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瓷器最高水平走向世界。

因多种原因,御窑厂与数以千万计的瓷片一度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中。40年前,城市道路修建,遗址重见天日,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的面纱由此揭开。一批历史文化遗产专家强烈呼吁,要保护好御窑厂遗址,研究中国陶瓷技艺及文化传承。2006年,御窑厂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景德镇老城办副主任林景峰反复学习,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

站在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轴线“三重门”网红打卡点,林景峰介绍,这是他当年在市政府的办公室。“没有总书记的关怀,就没有御窑厂的今天。”

2015年,耿宝昌、宿白、谢辰生三位逾90岁高龄的权威专家,就御窑遗址保护工作联名向中央领导致信。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御窑遗址保护工作先后作出两次重要批示,为推动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的瓷业遗迹和文化遗产保护指明方向。

从此,景德镇的城市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一个以御窑厂为中心的世界级陶瓷文化都市,在景德镇的发展规划蓝图上,不断丰富完善,不断铺展开来。

2015年,景德镇以御窑厂遗址为中心划定保护区,汇集国内外专家梳理申遗思路,正式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景德镇曾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瓷业中心,御窑厂是心脏。”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贺鼎在获奖的博士论文中论证,中华文明通过景德镇的陶瓷产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活化文化遗产 惠及百姓生活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昔日御窑厂已成为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总书记说,很早以前就想来景德镇,2015年就开始关注景德镇发展了。景德镇老陶瓷人刘子力向总书记汇报了这几年景德镇发生的巨大变化。

8年来,景德镇投入近百亿元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将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08条历经千年的老城里弄、明清窑作群落等规划为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再现“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华景象,留住城市历史文脉并产生显著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也不再一拆了之,而是活化利用。2016年10月,宇宙瓷厂改造的陶溪川文创街区开业,于此设立的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将10万名陶瓷工人的历史制成“陶工谱”铭记。这家当年中国出口美国陶瓷数量最多的瓷厂,如今吸引着56个国家的3100多名艺术家来此驻场创作或交流。

见到总书记时,刘子力的身份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景德镇的发展。2019年5月,他在考察江西省时嘱托,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7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12月,御窑博物院正式挂牌。

张婧婧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她的《御窑厂陶瓷微缩景观》现置于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龙珠阁,而龙珠阁是印在瓷件底款上的景德镇城徽建筑。

从小在龙珠阁下长大的周景平已经退休,他被聘为“里弄管家”,要为后人留下能回忆、可讲述的景德镇。他记录着与陶瓷有关的生活记忆。

“御窑厂保护是民生问题,它从历史到现在,一直影响着周边百姓生活。”在景德镇市申遗办专职副主任汪同茂看来,保护文物,也要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让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在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2022年6月中国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在这里揭牌,2000万碎瓷片标本被赋予新历史使命。现在,翁彦俊主要研究如何让古陶瓷活起来,“将图案印在T恤上,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提取陶瓷元素,发布2024年度流行色、年度造型、年度纹样,让景德镇引领世界潮流”。

“景德镇要从窑址考古、瓷器考古走向城市考古,理清城市发展脉络。每个遗产地都要做到惠及于民,通过申遗改善人居环境,广泛提升文化自信。”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肖莉被任命为景德镇市副市长。她知道,这一任命意味着,在今后的几年,她将协助景德镇肩负起申请世界级陶瓷文化遗产的使命。

景德镇:广聚人才创造现代瓷都文明

非遗传承人孙立新正在明清窑作工坊作画。图/李贤娜

陶瓷:体验中华文化的最佳载体

“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对我们自己文化全面、深入的认识。”肖莉希望通过申遗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点串联起来,由点到面,系统梳理景德镇瓷文化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何以中国、何以景德镇?

“景德镇是中国陶耕文明的源头,从景德镇乐平市边界到上饶市万年县(2012年发现人类最早陶器)边界,其实直线不到一公里。”林景峰说。

千年以前,这里的人亦陶亦农,更多是农民。后来,他们逐渐成为工人、手艺人、非遗传人、陶瓷大师……一种独特的陶瓷文化塑造了城市的性格,改变了这里的人。“陶瓷艺术是泥与火的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所有艺术形式里使用材料最古老的。陶瓷艺术之所以感人,源于泥土古老的力量,因为我们依赖于泥土而生存。”白明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深耕景德镇的他曾被授予“荣誉市民”。

近百年来,景德镇在工业城市与文化城市定位间摇摆,在江西省城市GDP排名倒数第一和第二间徘徊,在全国各大陶瓷生产基地争夺瓷都名片中迷失,但现在这座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越发坚定文化是更持久的力量。

“生活处处有文化。”北京建筑大学的研究生廖菲菲常驻湖田书院撰写硕士论文。深入研究陶耕文脉的她发现,这里的主食碱水粑也与陶瓷文化有关—碱水粑是大米磨浆掺以碱水,景德镇人用早稻秆烧灰滤水代碱。

“去有瓷的地方”,今年国庆,一件被起名为“无语菩萨”的陶瓷带火了景德镇,网友们争相打卡并将这座城市推上全国十大最受欢迎目的地榜单。

“去景德镇玩泥巴”,在景德镇机场,记者遇见沈阳纳智国际教育集团组织的“看见景德镇”研学团,他们从北京转机而来,没有直飞并不影响这群幼儿园小朋友成团。

“陶瓷是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最佳载体。”泽妍成长计划创始人张乐生设计的“器成”研学产品多年来已接待10万+学生,“大写CHINA是中国,小写china是瓷器,通过亲手制作一件瓷器可以认知中华文化、了解工匠精神、提高审美水平。”

过去,到景德镇研学的大多数是美术和艺术类教育机构。现在研学人群范围广泛,研学老师供不应求,研学组织们开始向高校求助。“去年,景德镇陶瓷大学招收了第一批相关专业本科生。”张乐生说。

景德镇:广聚人才创造现代瓷都文明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堂

众力共塑现代瓷都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自古就是人才汇聚的磁场。景德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现有非遗传承人市级以上1899人、省级190人、国家级11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走进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非遗传承人孙立新现场为总书记表演了20秒一笔画完《婴戏图》。总书记看后,带头给他鼓掌。

景德镇陶瓷大学被誉为传承陶瓷文化的高地,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潘玲霞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讲传承创新。潘玲霞告诉记者:“只有传承没有创新,则无发展;只有创新没有传承,则无根基。”

“景德镇非常适合传承创新。每个创意都有机会在这里变成陶瓷产品,并最终销售出去。”资深创意人潘力丹刚完成从“北漂”到“景漂”的角色转换。

“你只要提供创意,其他都交给我来完成。”曹志强上世纪90年代是瓷厂技术工人,现在是设计师的最佳拍档。至今他与设计师陈鹏飞、罗辑思维平台三方合作—个性化量产的便携茶壶获得设计奖并畅销多年。

景德镇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部“创业史”。谢莉娟记得自己大三时首次出摊就卖出几千元。曹文杰首月卖出100个原创小乌鸦盲盒,每个100元。陈其兵从抚州来景德镇时是一名泥瓦工,从学画画、学制陶到考入陶瓷大学,他完成了从工人到匠人的逆袭,每年稳定收入数十万元。

“这里能买到各种奇思妙想的瓷器。”旅居景德镇的谷雨欣热衷赶集,她发现陶溪川市集是大学生的创业乐园,而位于景德镇雕塑瓷厂内的乐天市集艺术门槛最高。

“现在景德镇是没有失业的城市,这里有最完整的陶瓷产业链。”84岁的刘远长曾是景德镇雕塑瓷厂厂长,他创作的《哈哈罗汉》畅销海内外20多年,被当地人称为“一件陶瓷养活一千人”。

“研究表明,过去景德镇盲人和残疾人也有活可干,他们可以研磨颜料,这需要慢功夫和耐心。”李宝平在牛津大学及伦敦大学研究教授中国考古与文物,也是御窑博物院合作专家,定期到景德镇调研。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景德镇人都在努力塑造一个宜居宜业的陶瓷文化生态。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生集中租住的湘湖村,这里的村民会自发维护村庄安全,并为学生们提供3D打印陶瓷等相关服务。硕士毕业一年的李玲誉算了一笔账,“村里每年房租1.1万元,现在年收入30多万元”。

在“洋景漂”最多的三宝村,集齐了四季文化活动业态。景漂协会会长焦猛恬在美国学习陶艺后对景德镇一见钟情,扎根三宝村。杨兆凯的湖田书院位于三宝村湖田窑杨梅亭遗址处,现在这里已经是一处知名的陶耕文化学习中心。

“浸润在景德镇是最高级的人文享受,脚下随处可见的碎瓷片、博物馆小心轻放的元青花,都是文化。景德镇曾是最早的工业化城市,面向未来,景德镇应该是一座人文城市,以文化引领城市传承发展创新。”

这是一座集体创作的城市,传承发展创新同时进行。传统制瓷有72道工序,不管是景德镇的成名作影青瓷,还是将这座城市推向世界高峰的元青花瓷,都离不开众创。在汪同茂看来,“元青花没有发明人,是文明互鉴、全城共创的结果”。

伟大的时代应该创作伟大的作品。刘远长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目前中国陶瓷仍缺少塑造时代精神的传世经典。白明希望,未来景德镇陶瓷走向世界不仅是自己“走出去”,还要被“请出去”。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景德镇正集聚中外人才,“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也许,代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青花瓷”会在未来某一次众创中,惊艳出炉。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李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