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拉起名(烈士之子两次拉起抗日武装,老百姓传言:要抗日,找老张)

发表于:2023-05-13 09:09:00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作者:SOUL迪尔

在抗战初期的冀南敌后地区,由于八路军第129师主力尚未完全抵达并建立根据地,因此当地活跃着形形色色的各路抗日武装,虽然大多数均为蒋军官兵、地主豪强组织的游击队、先遣队、民军,但其中也有一些为地下组织掌控、以灰色面目存在的红色游击队,由烈士张兆丰之子张锡珩领导的河北民军第十三支队就是其中一支。

烈士之子两次拉起抗日武装,老百姓传言:要抗日,找老张

张锡珩的父亲张兆丰,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军著名烈士,出身殷实的他,加入过反清组织同盟会,上过北京大学,参加过响应孙中山护法战争的陕西靖国军。离开部队后,张兆丰通过阅读马列书籍,很快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组织上曾派他到西北国民军做兵运工作,并一度当上冯玉祥手下的师长。1930年10月15日,时任北方局军委书记的张兆丰在组织晋绥军某部起义时,因被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并于次日牺牲,时年40岁。

张锡珩是张兆丰的长子,原名张秉珩,1910年出生于河北省磁县彭城镇,受父亲影响,15岁时他就到冯玉祥开办的国民军军官学校学习,并参加了北伐战争。冯玉祥投靠蒋氏后,才刚成年的张锡珩又先后被父亲派往山东军阀刘珍年的烟台军校和驻北平蒋军某部,秘密发展地下组织。父亲牺牲后,张锡珩也不幸被捕,并在被关押一阵后被赶回老家彭城镇。

七七事变爆发后,冀鲁豫边特委书记张玺(解放后任国家计划委副主任)决定利用张锡珩在当地的影响力,组织公开的抗日武装,为抗日游击战争做准备。张锡珩也欣然响应,决定继承父亲遗志,为创建冀南根据地打开局面。在张玺、张锡珩等地下组织干部的努力下,大家创建了名为“抗敌后援会”的组织,吸收、培训进步青年,再打入当地的蒋军壮丁训练队。

烈士之子两次拉起抗日武装,老百姓传言:要抗日,找老张

张兆丰烈士

北平、天津沦陷后,被委任为河北省民政厅长、第一战区保定行营民训处长的张荫梧,带着他的私人武装“河北民军”撤退到冀南磁县地区,并在当地招兵买马扩张势力,磁县保安大队长薛孟麟的部队很快被授予“河北民军第十四游击支队”的番号。张玺依靠同为地下组织成员的张荫梧秘书温健公(1938年牺牲)的帮忙,也从张荫梧那里搞到“第十三支队”的委任状。

在拿到合法的任命书后,张锡珩以彭城民团为基础,很快拉起名为“河北民军第十三游击支队”的队伍,通过向地主借枪和吸收煤矿、瓷器工人参军,队伍很快发展到100人枪。磁县沦陷后,十三、十四支队随张荫梧部撤出县城,为了团结和改造友军,张锡珩曾将队伍合并入第十四支队,但由于与一心维护地主利益的薛孟麟立场不合,两支队伍最终分开行动。

1937年11月,八路军第129师先遣支队抵达磁县,为第十三支队提供了吴作启(1955年大校)、万连有(1942年牺牲)等5名红军干部作基层骨干,但此时全支队的装备仍五花八门很难形成战斗力,指战员们也大多没有作战经验,这样的队伍别说打击日军了,对付当地各种地主武装都很吃力,支队副司令张锡久就在外出筹粮时不幸被地主武装杀害。

烈士之子两次拉起抗日武装,老百姓传言:要抗日,找老张

解放战争中的张锡珩

为了保存实力,当1938年初日军开始出兵清剿磁县各路抗日武装时,第十三支队只能在八路军第四游击支队纪德贵(解放后任磁县峰峰煤矿工会主席)的配合下,掩护着八路军磁县抗日政府四处游击,在频繁的游击活动中,部队受到了一定损失。不仅如此,3月中旬第十三支队还遭到蒋军新五军孙殿英部的突然包围和无理刁难,大部分枪支都被蒋军缴去。

没有枪支显然无法坚持游击战争,5月张锡珩曾带着部队跑到河北民军在山西陵川的总部,向民军总指挥张荫梧讨要武器,但张荫梧显然对这支非嫡系部队不太重视,一枪一弹都不给。幸好此时八路军第129师刚取得冀南反九路围攻的胜利,磁县抗日形势转好,在经得张荫梧同意后,张锡珩率第十三支队重返磁县,配合游击第三、四支队扰袭日军。

1938年5月29日,在抗日名将陈赓指挥的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的配合下,第十三支队和其他抗日武装冒着大雨奔赴战场,阻击企图袭击彭城镇的日军一部300余人及伪军若干,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抗日武装成功击退日军,除杀伤日伪军百余人外,还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其中仅第十三支队就缴获枪支100余支,这次战斗在冀南抗战史也被称为“彭城大捷”。

烈士之子两次拉起抗日武装,老百姓传言:要抗日,找老张

彭城大捷后,第十三支队在磁县老百姓的支援下得到了大发展,部队很快由400余人扩大到1500余人,并补充了一批八路军派来的新干部。此时全支队下辖四个大队又一个独立中队,张锡珩仍任司令,副司令为彭城人冯寿亭,参谋长则为之前派来的红军干部吴作启。为了求得部队生存,在扰袭日军的同时,第十三支队还打击了磁县当地的各种反动道门会武装和蒋军顽固派武装。

1939年3月,八路军第129师在黎城县乔家庄召开会议,宣布由于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遂决定将河北民军第十三支队编入八路军先遣支队。张锡珩向手下干部们宣布了这一命令,大部分人对此都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表示八路军生活太艰苦,要回家种田。对于这一情况张锡珩也是早有准备,在他的安排下,不愿参加改编的指战员都被复员回家,一些不适合参加八路军的女战士、后勤人员也都被妥善安排到学校或地方工作。

1939年7月,经过精简后,第十三支队的500多名指战员在吴作启参谋长的带领下,抵达沙河县渡口一带,被改编为先遣支队二大队三营,由万连有担任营长。而张锡珩则悄悄离开了他熟悉的指战员们,按照上级命令,他带着一个连的兵力,又回到故乡彭城镇,组建平汉抗日游击队,仅三个月的时间,部队就发展到800余人,并改编为八路军太行军区二团。

烈士之子两次拉起抗日武装,老百姓传言:要抗日,找老张

1949年张锡珩在郑州

由于张锡珩和第十三支队在磁县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当地老百姓中甚至普遍流传着“要抗日、找老张”的口号,1939年底,上级又决定以先遣支队二大队三营为基础,在磁县重建河北民军第十三游击支队,好继续扩大抗日武装,并调来地下组织干部朱程(1943年牺牲)担任司令。在朱程和张锡珩的努力下,这支部队很快发展为河北民军第一旅,后也被编入八路军晋鲁豫军区部队。

解放战争中,张锡珩曾任太行军区五分区司令兼独一旅副旅长,奉命率部挺进豫西,歼灭当地的地主土匪武装,解放后又先后在郑州军分区、郑州地委、河南省军区和河南省经委等单位任职。1956年毛主席视察河南时见到张锡珩,他紧紧握住后者的手说:“你父亲是北伐名将,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但他的名字我是知道的,想不到他还有这样一个好样的儿子!”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