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济宁起名大师(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发表于:2024-04-18 15:13:49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钱穆《孔子传》

一、沐浴朝露 尼山降生——孔子生世

孔子一生可谓是充满了坎坷与不幸,而孔子的不幸,从他降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山东曲阜市东南30多公里处有一座不高的小山,海拔只有340米,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却因被后人尊为圣人孔子的诞生地而扬名海内外。这座小山就是著名的尼山。

孔子的降生在民间流传着很多神话和传说。第一个传说:麒麟送子。有一天晚上颜征在梦见一个仙女牵着麒麟款款来到面前施礼道:“我给你送儿子来了。”闻听此言,征在喜不自禁, 忙向仙女背后看去,麒麟背上果然坐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正待伸手去抱,那麒麟大吼一声,一下把她惊醒了,颜征在把梦境告诉丈夫,问道:“这梦不知是吉是凶?”丈夫不假思索地说:“麒麟送子,自然是吉兆!”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关于孔子的降生还有另一个传说:孔子降生,叔梁纥嫌其丑陋,将其弃置在草地上。这时有鹰来为其打扇,有虎给他喂奶,后颜征在在夫子洞找了儿子,将其抱回家,这就是在曲阜尼山流传甚广的“凤生虎养鹰打扇”的故事。

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孔子诞生的那天早晨,他家房屋上空有二龙盘旋飞舞,有五位仙人降临到他家庭院里,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听到天上传来音乐声和高声的话语:“天感生圣子,降以和乐之音。”孔子的父母再拜尼山,下山时生下孔子于山下东侧的一个山洞里。后人为了纪念孔子,称此洞为坤灵洞,俗称夫子洞。孔子出生后,二龙回天,五位仙人则坐落人间形成了尼山的五老峰。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二、仲尼习礼 征在启蒙——孔子的童年

孔子他生于尼山,长于鲁源,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了。孤苦伶仃的颜征在就带着三岁的孔子离开了鲁源村,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来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在一个叫阙里的地方住了下来,这个地方就在曲阜孔庙以东。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子父亲去世以后,其母颜征在完全担负起了抚养和教育孔子的责任,在孔子成长的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孔母的教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颜征在的父亲是位饱学之士,自幼受父亲的直接传授,颜征在积累了丰富的见识和学养。回到鲁都后,颜征在把三间房子中的一间作为书房,准备在孔子满5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并得到每位学生家长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这足以养活母子两人。在教几个小孩习字、算数和唱歌的同时,她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周王朝是一个以礼乐治国的朝代,作为周王朝的重要邦国,在立国之初就享有使用天子礼乐祭祀文王之特权。孔子的母亲经常带幼小的孔子去周公庙看祭祀礼仪,告诉孔子圆的是鼎,方的叫簠,高的是豆,粗的是鬲,正是在这种庄重典雅旳礼乐熏陶下,成全了孔子的礼乐教育。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子10岁的时候,已经把蒙学的课程全部学完了,颜征在感觉教不了他了,就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及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等内容的课程。这里聚集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为孔子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母颜征在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培养出了一位亚圣。很少有人知道孔子的母亲,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而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培养出了一位至圣先师,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母亲。

三、杏坛育人 收徒讲学——孔子青壮年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可以说孔子是一位极其成功的教育家。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有贵族阶级垄断,孔子23岁开始收徒讲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从事教学活动近50年培养了三千弟子,得意门生七十二人。在孔门可考的弟子中颇多贫贱子弟,孔子虽然处于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但他对事物的态度,是积极有为的。

杏坛讲学是一个典故,相传孔子当年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地点在孔庙主体院落大成门内,院内有一棵挺拔高耸的桧(gui)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栽。坛前有四棵杏树,谓为杏坛。

孔子17岁那年,其母终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年仅36岁。因颜母是叔梁纥的第三位夫人,颜母因身份地位不能给叔梁纥送葬,所以孔子只知道父亲叔梁纥葬在防山,却不知道墓地的具体位置,没法将父母合葬,有的人说要不就别合葬了,把征在独葬一处罢。那怎么能行呢?孔子是懂礼的人,坚决不同意。于是孔子把母亲的灵檀摆在了鲁国的通衢大道上。衢就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孔子含泪向四方揖拜说:父母合葬古之常礼,而我孔丘不肖,竟不知父亲的墓地,故停棺在此。各位乡邻,各位亲朋,我父生前好友,四方君子,八方过客,知我父叔梁纥之墓者,乞请指示孔丘,孔丘没齿不忘。经曼父娘的指引孔子将父母合葬。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子十九岁婚后曾担任委吏、乘田的职务。委吏就是管理仓库,仓库在孔子管理下账目清晰出入库的东西不差毫发。乘田诗管放牧牛羊的小吏,孔子做乘田不到一年, 饲养场里牛羊成群,膘肥体壮。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子婚后第二年,儿子出世了,国君鲁昭公亲自给孔子送来了贺礼——鲤鱼,可见这时的孔子已经在鲁国很有威望,孔子也为此感到莫大的光荣,便给儿子起名叫孔鲤,字伯鱼 。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刘向《新序》中载:“孔子年二十三岁,始教于阙里,颜路(颜回的父亲)、曾点(曾子的父亲)、琴张之徒,往受学焉。”这些为孔子的早期弟子。孔子最早讲学,就在自己家附近,杏坛东侧不远,就是孔子故宅诗礼堂。杏坛,是孔子讲学之始,也是孔子从事教育活动的光辉象征,孔子登蒙山路过泉林,遇子路,并收之为徒。子路小孔子9岁,19岁拜孔子为师,这一年孔子28岁。之后子路忠心耿耿跟随孔子尽40年。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四、求学问道 学问益精——孔子拜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说的就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和老子为师。像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德亚不如孔子。但是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弟子不一定就必须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必须要超过弟子。因为人懂得某些道理是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原因就在这里。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记:“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严事”即师事,这里道出了孔子的“师承”,也表明孔子之“转益多师”。孔子曾与南宫敬叔一起前往周朝的都城求见老子,学习周礼。孔子向伯玉、晏平仲、老莱子、师襄子、子产、孟公绰等人学其所长。孔子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仅音乐来说,孔子曾学乐于苌弘,问琴于师襄。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韶》乐后,非常着迷,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学习的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师襄是鲁国的乐官。古时候乐官称师,后来干这一项职务的人就把师作为姓,冠于名前,故称师襄,又称师襄子,加子表示尊称。师襄子在音乐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闻名于诸侯。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子遍览鲁国所存文献之后,感到还不够全面,便萌生了入周问礼的念头。但终因资金问题而一直没有成行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鲁国贵族孟僖子卒,遗命其二子孟懿子和南宫适师事孔子洛阳孔子以学礼。在南宫适的协调下,鲁昭公派了一辆车,两匹马,一个童子,在南宫适陪同下,入周向老子问礼。这一年孔子34岁。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子在东都洛邑考察期间,拜访了著名的博学者、音乐大师苌弘,向他请教乐理。苌弘见到孔子后,对周朝贵卿刘文公说,孔子生有异相……仪表非凡,志存高远,“言称先王,躬礼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前途远大。刘文公说: “如今周王室衰微,各国诸侯都忙于以力相争,孔丘不过一介布衣,出身微贱,将来不可能成为圣人。”苌弘说: “尧舜文武之道,已被今人抛弃。当今之世礼乐崩丧,应该出现圣者,正其道统!”孔子听说他们的谈论后,回应说: “我又怎敢期望成为圣人呢?我不过是礼乐的信徒而已。”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郯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为少吴氏后裔战国时为越国所灭。其位置在今山东省郯城县。鲁昭公十七年(前525),郯子国国君到鲁国访问,昭公设宴款待。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少昊氏以鸟命官名的事。孔子得知后,亲自来到郯子住处当面请教。孔子听了郯子的讲解之后,“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一年以后,孔子又专程来到郯子国,继续登门求教。这次孔子之郯,有子路陪同。子路于孔子28岁时拜其为师。

五、政治生涯 走上仕途——孔子仕途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失序的时代,恢复礼乐秩序、平治天下成为孔子伟大的社会抱负。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非常自信,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然而,直到五十一岁,他才被鲁定公委任为中都宰,即中都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为政一年,四方皆泽之。政绩卓著,升为司空。不久又升为司寇,掌管国家司法刑狱大权。这期间,齐鲁两国国君会盟,他以杰出的外交才能,协助鲁定公取得了夹谷之会的胜利。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正当孔子励精图治、大展宏图之时,鲁国国君及执政者季桓子在强邻国的诱惑下,沉缅女色,不理朝政,疏远孔子。孔子在绝望中,带领一批心爱的弟子开始周游列国。

六、周游列国 名扬四方——孔子圣迹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圣明的君主,以推行自己的德治主张。从鲁定公十四年离开鲁国,到鲁哀公十一年又回到鲁国,历时十四年,他先后访问了卫、陈、曹、宋、郑、蔡等国,风尘仆仆地拜会了七十二位诸侯和数以百计的朝野知名人士,受到许多讽刺、打击和谋害。历尽艰辛、四处碰壁,但他却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虽然,他的政治抱负最终未能实现,但这种强烈的救世情怀和献身精神给儒学注入了积极的入世思想。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素王” 是后世对孔子的尊称,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这是真正的王。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称孔子为“素王”,等于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空王”是同样的道理。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目录望、权威和宇宙并存。

七、退修诗书 整理六经——述而不作

儒家所尊奉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于中华文明的影响与地位就如《圣经》之于基督教文明、《古兰经》之于阿拉伯文明的影响与地位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大经大法,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是文化生命的精粹、文化传统的结晶。而六经之形成与孔子有着莫大的干系。六经文本在孔子之前尽管已经存在,也逐渐有了重要典籍的地位,但六经之形成却要始于孔子。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484年)孔子结束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回到鲁国,这一年孔子68岁。孔子周游列国返鲁之后,集中精力整理“六经”和收徒讲学。孔子整理六经和讲学的地点主要就在今曲阜城东北4公里远的洙泗书院。洙泗书院是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讲学的地方。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在曲阜东北25公里处,有一个山叫石门山,石门山这边有一座书院叫做石门山书院,这里就是孔子序易传的地方据记载《易经系辞》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这个地方的石门书院已经没有了。孔子去世近两千年他的64代孙孔尚任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传奇剧本《桃花扇》。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子晚年著述了一部伟大的著作《春秋》,这部《春秋》创作的地点就在息陬镇的春秋书院。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八、西狩获麟 春秋杀青——孔子著春秋

《春秋》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易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易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易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 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 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唁!天丧予。”子路死,子曰:“臆,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译文 鲁哀公十四年,春季,鲁国有人在西部打猎,猎获一只麒麟。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怪异的事情。有什么怪异呢?因为麒麟不是中原地区的野兽。那么这只麒麟是谁猎获的呢?是一个打柴的人。打柴的人地位很低,只有天子、诸侯打猎才用“狩”这个词,这里为什么用“狩”这个词呢?为了尊重他。为什么尊重他呢?因为他猎获了麒麟,所以尊重他。为什么他猎获了麒麟就尊重他呢?因为麒麟是仁善的动物,当天下有圣明的君王出现时它就到来,如果天下没有圣明的君王时它就躲得远远的,有人把猎获麒麟的事告诉孔子,说:“猎获了一只像璋但有角的动物。”孔子说:“它为谁而来呢?它为谁而来呢?”边说边翻起袖子来擦眼泪,泪水滴下来沾湿了他衣服的前襟。孔子的弟子颜渊死时,孔子叹道:唉!天要亡我了。”当他的弟子子路死时,孔子又叹道:“唉!这次上天要断绝我了。”当听说在鲁国西部获猎麒麟时,孔子说:“我得道已经穷尽了!”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九、子路结缨 孔子仙逝——垂泽后人

孔子归鲁前一年,夫人去世。第二年,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两年后,最心爱的学生颜渊英年早逝。又过了一年,子路死于卫国的内乱。子路是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

一年前,颜回的去世,像挖空了孔子的心。而这一次,子路的去世,连支撑他身体最后的一根支柱也倒塌了。孔子再次重重地病倒了。

一年后,在连连遭受打击的孔子一病不起,最后告别人世,终年七十三岁。

孔子死后,许多弟子都服丧三年,独有子贡一人留下,在夫子的墓旁筑了一幢草庐茅舍,继续守丧三年。有些弟子和鲁国人因为追念孔子,把家搬到墓旁住下的约有一百多户,于是这里称为“孔里”。后来又把孔子的住房和讲堂,以及弟子们的宿舍改为孔庙,用以纪念孔子,并收藏孔子的衣冠琴书车具等生前用物。自此以后,年年奉祀。这个地方就是现在曲阜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k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子死后三百年,历史学家司马迁来到曲阜,拜谒了孔府的宗庙厅堂,看到儒生们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他流连忘返,感慨良多:普天之下,从君王到贤人多不胜数,生前都曾荣耀一生,死后却无声无息。孔子只是一介布衣,却传世十几代,历代都尊崇敬仰他的道德学问,他真可以说是一位圣明到极点的人了!

孔子死后三百年,历史学家司马迁来到曲阜,拜谒了孔府的宗庙厅堂,看到儒生们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他流连忘返、感慨良多:普天之下,从君王到贤人多不胜数,生前都曾荣耀一生,死后却无声无息。孔子只是一介布衣,却传世十几代,历代都尊崇敬仰他的道德学问,他真可以说是一位圣明到极点的人了!

孔子由一介布衣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化巨人,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从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正统,逐渐融汇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孔子的一生可谓艰辛坎坷,但孔子的思想和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的生命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中国人世世代代敬仰尊崇的导师和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