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歌起名

起名王孝什么(文化自信视角下河北儒学地名文化探究)

发表于:2024-04-16 16:41:10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一)以“义”(和睦或正义)、“和”(和睦)命名的地名

(二)以“孝(孝道)”命名的地名

三是“孝”与古代所讲的“事君”有关,这里的“孝”(孝道)强调的是对国君“忠诚”,如衡水的“西王孝”“中王孝”“东王孝”“李王孝”。这四个村落都与刘秀有关。光武中兴后,改为王孝,取对皇帝忠孝之意。后按居住方位和姓氏,分别取名为西王孝、中王孝、东王孝、李王孝。此外还有直接以“贤孝”命名的地名,如“贤孝门”(邯郸),据旧县志记载,明初村民王怀仁之妻,因贤孝,受到旌表,知县董威为王怀仁妻立了贤孝牌坊,日节操范俗坊。人们引以为荣,改村名为贤孝门。

(三)以“仁(仁德)”命名的地名

三是该地因无诉讼,居民仁义和平,因此地名取“仁”字,主要有“仁慈”(石家庄)、“仁让里”(邢台)、“仁和庄”(邢台)。以“仁让里”为例,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知县杨子仪以该村久无诉讼,改今名仁让里。此外有些地方直接以“仁义”命名,如保定“仁义村”、邯郸“仁义村”“仁义庄”。

(四)以“善”“良”(善良)命名的地名

三是厌恶战争,向往和善文明,取名“善彰”,如衡水“刘善彰”,宋末元初之时,这一带经常打仗,得名“大战场”,当地人民厌恶战争,向往和善文明,改称“善彰”,表示抑恶扬善之意。类似的也有衡水的“大善彰”“苏善彰”“李善彰”。此外,与此类似的,还有以“慈”为地名,取其“和善、慈爱”之义,在河北省地名中只有一个,位于沧州黄骅市滕庄子乡的慈庄村,明永乐二年(1404),于、宁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为取慈爱和善之意,称慈义庄,后演变为“慈庄”。“良”取“善良、友好”意,如衡水“南大良”,汉朝更始二年王莽赶刘秀时,刘被赶到此地遇难,百姓护之而脱险,脱险后刘说:“这村有风水,地势好,百姓善良”随之命名大良村,并建一大良庙寺。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分村时,以寺庙为界,此村在寺庙以南,故名“南大良”。

(五)以“儒(儒学)”命名的地名

当然也有一个特殊地名,如沧州“儒林村”,其得名原因有别于以上三种,该村希望村里能够人才辈出,儒士成林,因此取名“儒林村”。

(六)以“忠(忠诚)”命名的地名

以“忠(忠诚)”命名的地名,一类是直接以“忠卫”命名,有“忠心保卫边防”之意,如保定“南忠卫”,明朝时山西移民迁居此地,因村西边有宋朝时的边防军阅兵台,取忠心保卫边防之意,因在南边故名“南忠卫”,类似的有“北忠卫”。一类是直接以“忠义”命名,主要和张飞、关羽有关,为赞颂其忠义,如保定的“忠义村”,始建于清代。当时为太妃陵内务府,驻有监造太妃陵的官员。府内盖有关帝庙一座,为颂扬关羽对刘备的忠诚,辛亥革命后将太妃陵内务府改名为“忠义村”,类似的有保定的“忠义店”。最后一类是直接以“忠信”命名,如唐山白官屯镇“忠信庄”、黄各庄镇“忠信庄”。以唐山白官屯镇“忠信庄”为例,清雍正十三年,董氏后代由董各庄迁于此地建庄,为表示对祖先忠诚,对人守信用,故取村名为“忠信庄”。

(七)以“信(信用、信义)”命名的地名

河北省以“信”(信用、信义)命名的地名不多,如秦皇岛“信庄村”,据碑文载,该村为明朝永乐二年山西王、姬、胡、冯、董等姓移民建立,因相互守信义,而取名“信庄”。类似的还有唐山“任信屯”、宋道口镇“丰信庄”。有时直接以忠信取名,如前文“忠”中所述。

(八)以“德”(德行)命名的地名

唐山“尚德村”,因有官员私访到此,认为村人品德好,故给村起名为“尚德村”,类似的有石家庄“四德村”、张家口“广德村”、唐山“东贤德城村”。

(九)以“礼”(礼法)命名的地名

以上我们以文化自信为视角,从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中义、和、孝、仁、善、良、儒、忠、信、德、礼等方面对河北儒学地名展开了详细的阐释和展示,说明河北省悠久历史中蕴藏着丰富并极具内涵的文化基因,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宣传河北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