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滕州起名(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发表于:2024-03-20 15:53:35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网络综合

北辛街道:北辛街道以“北辛文化”命名。

荆河街道:因滕州“荆河”横贯辖区东西而得名。

龙泉街道:因辖区内建有“古滕八景”之一的“龙泉塔”,故名龙泉街道。

善南街道:滕州古有“滕国”、“善国”之称,善南街道办事处地处滕州城之南,故取名为善南。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四街道政区沿革】 2000年7月1日,滕州市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城关镇建制,设立荆河、龙山街道办事处。2001年6月25日,将龙山、荆河两个街道和城郊乡合并,将南沙河镇、姜屯镇、东沙河镇、洪绪镇的部分村庄纳入城区,按北、东、南、西四个方位,设立北辛、龙泉、善南、荆河四个街道。



鲍沟镇:此地原有村庄,名陈许村。宋代中期(1066年-1172年),鲍氏来此建村,因濒临郭水,沟洫相连,更村名为鲍家沟。1949年初,称鲍沟。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春秋时期,鲍沟镇辖区隶属古薛国领域。西汉时期(公元前187年)属鲁国豫州。明代(1436~1449年),鲍沟一带为礼教乡黄甫社。清代(1672~1813年),鲍沟是72保之一,后由保改社。到光绪年间,又易社为保。1944年划归临城县。1956年3月,薛城县撤销,鲍沟区划归滕县,改建为滕县鲍沟区公所,驻地圈里村。1958年秋建鲍沟人民公社。1969年2月,改称鲍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1月,撤销鲍沟公社革委会,建立鲍沟公社管委会,驻地迁至鲍沟村。1984年3月改社建乡,同年11月,乡改镇。



滨湖镇: 因地处微山湖畔而命名。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岗头镇。1944年前,南部焦村等11个村属滕县,其余44个村属鱼台县。1944年均划归凫山县第八区。1956年撤凫山县后,划归滕县为岗头区。1958年秋,入大坞人民公社。1959年,分建岗头公社。1965年,改建岗头区。1968年,复为岗头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乡,同年11月,撤乡设镇。望庄镇,历属滕县。1944年划归凫山县,为第九区。1956年撤凫山县,复归滕县,称望冢区,同年撤区,所属村划归龙岗区。1958年6月,撤龙岗区,建望冢乡,同年秋,入大坞公社。1962年,析置望冢公社。1984年,撤社设乡,同年11月,撤望冢乡设望庄镇。2001年3月,撤岗头、望庄两镇,合并设立滨湖镇。



柴胡店镇:柴胡店一带早在夏禹时就已形成村落。后为古薛国属地,传为孟尝君柴草囤积处,时名“柴禾园”。后人于此聚居成村。因村址在南北官道之侧,过往车马、行人较多,村民多设店房,后演变为“柴胡店”。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明代属滕县王村社。清代属滕县孝八社。民国属滕县奚仲乡。1944年由滕县划归薛城县(临城)六区。1956年撤薛城县后归滕。1958年与官桥并建红专人民公社。1962年4月,析置柴胡店公社。1966年1月,公社改为柴胡店区,1968年12月复改公社。1984年3月,撤社建乡,同年11月改建为柴胡店镇。



东郭镇:战国末期,齐国官员姓东郭名武雁携家眷来此建村,以姓命名东郭村。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东郭镇旧属滕县。1946年,东郭等24个村划归邹县连青区。1949年,复归滕县入第六区。1956年,改称东郭区。1958年,从邹县划入夏庄等32个村,与东郭区各村同入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分建为冯卯、东郭两公社。1965年,改建东郭区,1968年,恢复东郭公社。1984年,撤社设镇。党山乡,原属滕县。1946年划归邹县。1958年10月,复归滕县,入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东郭公社)。1962年,分出建夏庄公社(驻夏庄)。1982年,因迁驻大党山,更名为党山公社。1984年3月,撤社改建为乡。2001年,撤东郭镇、党山乡,合并设立东郭镇。



东沙河镇:明代即有此村,名南刁庄,位于今址西南里许。后因洪水泛滥,全村迁此,更名为沙河寨。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北刁庄之集市迁至沙河寨外沙河滩上,又位于县城东,故名东沙河集。村因集演变为东沙河。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此地旧属滕县。1941年为滕县三区。1948年滕县第二次解放,设为十区(后改称东沙河区)。1957年与王开区合并为沙河区。1958年入五星人民公社。1959年分五星公社为三,此地属南沙河公社。1962年从南沙河公社分出,建东沙河公社,以机关驻东沙河村得名,其后驻地迁党村,仍沿用原名。1984年3月,撤社改设东沙河乡。1991年11月,撤乡设镇。



大坞镇: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此即有村,名大吴。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张氏自山西忻州(今忻县)徙此,时村中有泉,水浊名乌泉,村名称大乌。后以“乌”字不雅,以“坞”代之。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大坞旧属滕国辖域。明正统(1436-1449)年间属山东布政司济宁府滕县使相乡羊温社。清朝时,大坞历属于乾四保、仁四社、仁四区,1943年属滕县,1944年8月划归凫山县一区,同时为县政府驻地。1956年,撤凫山县,复属滕县,建大坞区。1958年,建大坞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社为镇。峄庄旧属滕县。1944年划归凫山县彭庄区。1956年,撤凫山县,重归滕县大坞区。1958年6月,撤区,此地建两水泉、峄庄两乡,属大坞工委,同年秋,撤乡入大坞公社。1962年,分出建峄庄公社。1966年5月,撤峄庄公社,所属5个管区建小公社,均属大坞区。1968年,撤大坞区,恢复峄庄公社及原管区建制。1984年3月,改社为乡,同年11月,撤乡设镇。2001年3月,大坞、峄庄两镇合并,设立大坞镇。



官桥镇: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此处已有村庄,因近古薛城北门,为孟尝君迎接门客的地方,故名为迎仙村。汉代于村南修桥,名固本桥,俗称官桥。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始称官桥镇,后简称官桥至今。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官桥镇古为薛地,夏、商、周为薛国所辖(薛国为古徐州首府)。战国初,薛归齐;战国末,薛归地皆入楚;秦属薛郡,为郡治;汉属鲁国薛县,三国时入魏;西晋、南北朝时属徐州彭城郡,隋归滕县并设镇,唐宋金元均为官桥镇。明代设乡,官桥镇为礼教乡康留社。清康熙年称巽七保,清嘉庆年成孝七保。民国年间,官桥镇属二区,称韩村乡、官桥乡。1942年为滕县第五区。1949年建国后,称滕县第五区,辖11个小乡。1956年,改为官桥区。1958年为官桥乡,同年建为红专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官桥公社,1966年5月称官桥区,1968年复为官桥公社。1984年,撤社建官桥镇。



洪绪镇: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红氏来此地定居,继有李、王、班诸姓来此同建村落,以红姓命村名为红绪。绪是开头和延续之义,意为本村始于红姓。后为防水患村北筑一防洪坝,村名改称前洪绪。因镇政府驻前洪绪村而得名。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洪绪(原为红绪)历属古滕国辖域。明正德年间,红绪为明理乡红绪社。清因明制。康熙十一年,红绪为坤一保。清嘉庆十八年,红绪为忠一社。光绪年间,红绪改为忠一区。1941年,日伪将红绪改为“第一区”,后改为“红绪模范乡”。1945年8月,滕县第一次解放,红绪属临城县二区。1948年7月2日,滕县再次解放,红绪属鲁南行署、尼山专署、滕县第八区,区机关驻金庄。1953年迁驻大彦,改称大彦区。1956年撤大彦区,并入鲍沟区。1958年撤区建大乡,此地并入颜楼乡,同年秋,入五星人民公社。1959年10月分出建金庄公社(驻金庄)。1976年9月,金庄公社驻地迁至前红绪村,1982年,前红绪更名为前洪绪,同年12月,更名为洪绪公社。1984年3月,撤社改乡。1991年11月,撤乡设镇。



界河镇:因境内北部有与邹城市(邹县)分界的河流 ——界河一条,故名界河镇。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滕县令赵邦清在白水河(今界河)南岸(今南界河北首)立碑一通,名界碑,以此为滕邹之界。至此白水河改称界河。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1948年为滕县七区。建国后,1951年界河镇改为界河乡,仍属滕县七区所辖。1955年9月七区改名界河区。1958年6月,全县撤区并乡,界河区划分界河乡、龙阳乡、顾庙乡、司堂乡。1965年1月,界河公社改名界河区,1969年2月,界河区又恢复为界河人民公社。1984年3月,界河人民公社改称为界河镇至今。



级索镇:一说:索氏以姓氏爵位取村名;另一说:“级索地形如梯级,级级蜿蜒如索,故称级索”。相传西周初年始建滕国时,有索氏来这里居住,最初名“索”。又传索的四周地势高低如级(阶梯),土冈蜿蜒如索,遂得名“级索”,是滕国开国之后的经贸集镇。元代这里叫“吉相集”,明清时代叫“级索集”或“级索街”。《滕志》据传,错叔绣来滕立国带来了“百工”,周代“百工食官”,吃国家俸禄,其中有索匠,后称绳匠,主管监种桑麻和制绳在这里安家落户,传说索氏故宅就是后来级索供销社旧址。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1944年8月划归凫山县,为龙岗区。1956年,撤凫山县后复归滕县。1959年,建级索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设为级索镇。



姜屯镇: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姜氏迁此建村,名姜家屯。宋末元初,因该村常为官居兵碾米,故有姜碾屯之称。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姜屯村,故名姜屯镇。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公元前221年属滕县,薛郡管辖,三国时属沛国,晋属鲁郡,隋复置滕县,治所在姜屯镇境内,明正统年间属滕城乡分社辖区,清嘉庆年间属仁一、二三区和信一、二三区。1949年大部分为九区,南部属八区。1955年改称姜屯区。1958年6月撤区,此地为姜屯等乡。同年秋,建星火人民公社,驻姜屯。1959年改称姜屯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同年11月改镇。



龙阳镇: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刘氏从山西迁此建村,因居龙山之南,故名龙阳店。1949年改称龙阳。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建置沿革】 龙阳上溯久远,沿革频繁,自唐以来龙阳隶属。明史记载,1369年(洪武二年),滕县辖九乡八十七个社,龙阳属史相乡东陈社。清沿明制。1672年(康熙十一年),县令任玑定保甲法,按八卦名统72保,龙阳属坎方二保,至1813年(嘉庆十八年)县令唐晟以“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易八卦名,统七十二社,规制渐为划一”。龙阳属义二社。民国初年暂沿清制。后因军阀混战,军事割据,朝南暮北,无一定政区。1931年,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率部至滕县设区,龙阳属四区(东郭区)龙阳乡。1938年,滕县沦陷,产生了伪政权,龙阳仍属四区龙阳乡。1948年,滕县第二次解放,人民政权正式建立,龙阳属七区(区政府驻龙山村)龙阳乡。1958年10月,界河红旗人民公社建立,龙阳属红旗人民公社(驻界河)。1958年10月,由原界河、司堂、龙阳、顾庙等乡和两水泉乡一部分村合并成立界河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8月,从界河红旗人民公社分出建立龙阳人民公社。同时,邹县划入的冯庄、南岭、张山口、谷堆石、小河子、焦庄七个村属龙阳人民公社。1966年,曾一度改龙阳公社为龙阳区,不久撤区复称龙阳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公社为龙阳乡。1991年10月,龙阳乡改制建镇,2014年9月,张山口村调整分设为张山口村、邱石村。



木石镇:相传,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阮、胡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建阮庄、胡桥二村。明初,华姓迁至两村之北建村名为华庄。三村逐年扩大,至明代中期已连成一体。据《李氏家谱》载:明万年间(1578-1619年),该氏由陈村迁入,以三村居目夷亭侧,将三村统称木义亭。明末,改称木时,后演为木石。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木石镇建置沿革频繁,据考,自古以来,木石辖区隶属古滕国领域。春秋时期属小邾置狐骀。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该地属所置藩县,两汉属之。本境设有秦汉时期基层行政单位“目夷亭”。自隋唐以来,木石区属滕所辖。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1449年)滕县置九乡八十七社。今木石辖区北部峭村,安上等村属安乐乡。南部隶属义河乡。

清因明制,道光《滕志沿革》载,康熙八年(1969年)县令叶时秀均徭分社,社法一变而乡之名废,十一年县令任玑,定保甲法。按八卦名分八方统七十二保,县东南方统属巽,统九保,木石辖区隶属巽三保,至嘉庆癸酉年(公元1813年)县令唐晟始以“仁、义、礼、智、孝、弟、忠、信”易八卦名统七十二社,时木石境属巽三保孝三社,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易社为区,仍按旧编。

民国以来,军阀混战,以军势割据为其势力范围,无固定政区。1931年韩复榘(时任山东省主席)率师至,设区部,部九区,时木石镇辖区为滕县第二区义和乡。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3月滕县沦陷,辖区仍沿旧制。1939年2月中国共产党滕县委员会在赵庄(今属羊庄镇)成立。建两区(山亭、羊庄)分委会,木石属羊区分委。时为党政合一的抗日政权。

建国初期,北部5村属桑村区,大部分村庄属官桥区。1957年,此地建木石、连水两乡,1958年6月撤区,建木石乡,同年9月建胜利人民公社。次年更名为木石公社。1965年撤木石公社,原管区建小公社,均属官桥区。1968年撤官桥区,恢复木石公社及各管区建制。1984年3月社改镇。



南沙河镇: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礼教乡紫檀村迁此建村,因处郭河之侧,名沙河店。清初郭河北移,其故道俗称南沙河,村随改称南沙河店。清末(1875-1911年)简称南沙河。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光绪年间,南沙河属孝二区,1931年,县设九区,南沙河分属城关区和官桥区,1950年为滕县十一区,1953年改为王开区,1957年并入东沙河区,1958年属五星人民公社,1959年析置南沙河公社,1965年改为南沙河区,1968年复为南沙河公社,1984年3月,撤社改乡,同年11月,改设为南沙河镇。



西岗镇:相传,此地有村,建于唐代(618年~907年),村中曾有唐代古庙“永庆寺”,寺前有古槐,寺西南角有丁字形街道旧址。地势较高,而处于县城西南,得村名为西岗。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1948年时,属滕县六区。1949年划归临城县(1952年改称薛城县)属三区,1956年撤薛城县后,复归滕县为西岗区。1957年并入鲍沟区。1958年夏,撤区建西岗乡,同年秋,建西岗幸福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西岗公社。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设西岗镇。



羊庄镇: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村。后成集市。集市中心立若干石柱,供卖羊者栓羊之用,故取村名为羊桩,后演为羊庄。又据传,春秋战国时政治家、著名商人范蠡,隐居陶山,见此地草肥水美,于此养羊,得羊桩之名,后演变为羊庄。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自周代以后,先后隶属邾国、小邾国、昌虑县(治今土城村)。隋废昌虑置滕县后始为滕属。民国时为滕县二区。建国初为滕县第二区(机关驻坡里村)。1956年迁驻羊庄,改称羊庄区。1958年入东方红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羊庄公社。1966年改羊庄区,1968年复为羊庄公社。1984年3月撤社建羊庄乡,同年11月改乡为镇。



张汪镇: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张氏迁此建村,名张阿。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氏由李谷堆迁入,因村周围低洼,积水成汪,故改称“张汪”。

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和行政区划变革历史!(值得收藏)

【政区沿革】 张汪镇古为薛地,夏商周为薛国所辖。战国初,薛归齐;战国末,薛旧地皆为楚;秦属薛郡,汉属薛县,三国时入魏;晋、南北朝属徐州彭城郡,归滕县。康熙十二年(公元1672年),改用保甲法,滕县辖地用八卦统领72保,张汪为离八保。嘉庆十八年(1813年)年间,将八卦称改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张汪为悌六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张汪为第七区薛城乡。民国三十年(1942年)张汪仍属滕县第七区,改成张汪乡。1949年10月1日,人民政权建立后,划张汪乡改属临城县七区。1952年,临城县改称薛城县,张汪仍为七区。1956年3月,撤薛城县,张汪、欢城、柴胡店三区合并,称薛城区,归属滕县,区公社驻张汪。1958年夏撤区并乡,张汪辖区划分为张汪、李桥两个大乡。同年秋,由张汪、李桥两个乡合并为前进人民公社(驻张汪),1959年改为张汪人民公社。1965年改称张汪区,辖原张汪、邓寨、刘谷堆、辛集、郝庄、皇殿岗、杜村七处小公社。1968年辖八个管区,并恢复原张汪公社及各管区建制。1984年3月改社为乡,同年11月改乡为镇。

来源:滕州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