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新浪起名(「创投案例」新浪——从“中国第一门户”到“微博霸主”)

发表于:2024-03-19 09:44:27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回过头来看,“中国第一门户”新浪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的缩影。

「创投案例」新浪——从“中国第一门户”到“微博霸主”

翻开中国互联网的历史,新浪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存在。

在互联网的发展道路上,从门户网站兴起,到博客流行,再到微博撬动中国,新浪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成长与阵痛。

而在资本的筹集道路上,新浪的故事同样精彩。从国内IT业获得的第一笔风险投资到首家采用VIE架构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新浪一次又一次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先河。

中国最早的VC投资获得者

新浪前身:获得国内IT业第一笔风险投资

新浪的故事,要从25年前说起。

1993年12月,王志东创立了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按照双方的约定,四通集团投入500万港元,占70%的股份,王志东和他的创业团队占30%的股份。

「创投案例」新浪——从“中国第一门户”到“微博霸主”

那一年,王志东26岁,担任四通利方总经理,被视为新一代程序员的领袖。

不过,到了1995年,王志东的烦恼也来了。他发现,微软等海外竞争者进人中国的速度和力度都比他想象得更快更大,而四通集团给予他支持的强度却不如他一开始设想得那么大。两相消弭,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参与创办的四通利方的未来将不再明晰。也是在这个时候,四通集团投入的500万港元已经花得差不多了,王志东必须去找钱。

1995年7月,王志东来到硅谷,正好赶在全球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网景上市前夕。那时,到处都在讲述网景的故事。王志东在听完网景的故事后立马清醒了过来——这就是他想要的四通利方的成长轨迹。当王志东得知是摩根斯坦利给网景做的融资时,他四处游说,想方设法让摩根斯坦利来给他投资。

《沸腾十五年》一书中曾记述了这段往事:摩根斯坦利一位高级别的合伙人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和王志东进行了会谈。谈完后王志东才反应过来,人家不是对自己有兴趣,而是对中国市场有兴趣。不过,就是在这次会谈中,王志东知道了什么是风险投资,怎么在中国做市场,怎么到美国上市。这让王志东从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本土创业者开始逐步蜕变成具有海外视野的创业者。

通过这次会谈,王志东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得找个人帮自己找钱。就在这样的情形下,王志东认识了时任罗伯森·斯蒂文森公司中国投资部主管的冯波。从此,这家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公司开始见识到创投的力量。

在罗伯森·斯蒂文森公司的斡旋下,1997年9月,华登、爱芬豪、罗伯森·斯蒂文森基金认可了四通利方850万美元的估值以及外加10%的管理层期权。签约一周之内,650万美元风险投资打进了四通利方在北京的账户。

按照银行在一贷二的规定(1997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8.2898),四通利方至此可运作的资金达到1.5亿元人民币。在当时,这算得上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张朝阳在1996年8月的第一笔融资才17万美元,但是到1998年就融得了220万美元的第二笔融资。

拿老外的钱,这在当时的中关村里还是新鲜事。这笔钱也是国内IT业获得的第一笔风险投资,而四通利方则成为国内IT产业引进风险投资的首家企业。

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合并案

新浪诞生:VC挤上门,一口气融资6000万美元

1998年9月下旬,华渊总裁姜丰年来到北京。王志东租车到饭店,专程去看望了姜丰年。

两人一见如故,姜丰年意识到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利方在线有着巨大的访问量。而对于王志东来说,如果两家公司合并,将创建成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王志东回去后,越想越激动。殊不知,一项日后改变中国互联网行业格局的合并计划已经在此埋下了伏笔。

之后,双方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博弈:王志东将四通利方的估价,从1500万美元抬到了3000万美元。虽然估价偏高,但姜丰年看中的是四通利方的潜力,华渊和四通利方合并后,将建成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这是他想要极力促成的。而四通立方在1998年上半年250%的增长,也是实实在在的。

经过9天的艰苦谈判,姜丰年终于点头。最后,双方共同承认,四通利方值3000万美元,华渊值2000多万美元。

协议签完的最后一天,姜丰年征求王志东的意见,为合并后的新站点起名。华渊的英文名是SINA,姜丰年的策划人提出新网站的中文名为“赛诺王”但姜丰年一直觉得字面没有含义,听起来感觉不到位。王志东当时没有给出意见。

回去后,王志东一夜未眠。第二天,王志东告诉姜丰年,他给新网站起名叫“新浪”。从此,“新浪”,中国互联网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冉冉升起。

合并完成后不久,新浪开始向外放风说,要融资1500万美元。风声一放出去,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众多VC纷至沓来。1999年3月底,十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2500万美元现金打进了新浪的账户。1999年10月,新浪估值又涨了,其本来只想融3000万美元左右,但是因为估值越涨越高,一些VC投了很多钱,却还占不到19%的股份,不太甘心,致使投资额度越来趨大,一下超过了6000万美元。

在当时的背景下,新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也让摸不着、看不见的互联网渐渐走进主流舆论的视野里。

首创VIE架构 开启中概股赴美上市模式

新浪公司在2000年成功上市,成为首家采用合同绑定内资公司方式获得海外上市的公司,并一举成就了一个被众多企业效仿的海外上市模式--VIE新浪模式。

这个过程十分曲折。1999年8月,王志东刚一接任新浪CEO,就着手操作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计划。他原以为当年年底即可上市,却没想到,上市进程被一纸法律文书困住了。

按程序,中国公司要在纳斯达克上市,必须要由一个有资质的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以证明申请上市的公司没有法律问题。律师向相关部门咨询后得到的回复是:"不知道新浪境外上市是否合法。”于是,证监会不出具意见,律师就不敢写。整个事情只好暂时停了下来。

在此之前,商务部发布的《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外商投资企业指导目录》中均有规定,邮电通信业属于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1999年9月底,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的吴基传在一次讲话中认定互联网内容服务(ICP)为电信增值服务,因此,这块市场不允许外资进入。而境内网络公司申请海外上市,必须把涉及网络内容服务(ICP)的相关业务和资产分离出来,否则,官方划定的上市之道对新浪来说就走不通。

当年9月,新浪开始和信息产业部沟通。信息产业部向新浪表示,新浪是个好企业,但在新的政策出台之前,希望新浪能配合进行一些重组工作。

后来,新浪拿出了一个剥离方案初稿,报到信息产业部。即国内成立一个完全中资的公司,由这个公司负责国内网站的运营,四通利方则恢复到技术服务公司,由四通利方向国内网站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信息产业部认同了这个方案,并给工商注册部门出具了意见书,允许其发放互联网经营牌照给新成立的新浪公司。王志东一直担心的无牌照的灰色经营问题解决了。

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本以为可以就此拿到上市的通行证,同时新浪也在同年10月底将招股说明书递交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申请到纳斯达克上市。可适逢此间中美WTO谈判,此事涉及对互联网外资进入的条款及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于是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找到新浪希望其配合,暂时停止上市的进程,待政策明晰后再继续。于是新浪就此停下上市的工作,耐心等待信息产业部的消息。

转眼到了2000年春节,三个消息极大地刺激了新浪和王志东。

一是传言网易已经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批,用的是美国网易公司而非国内的网易公司,而且已向中国证监会出具法律意见书;二是搜狐以在美国注册的公司上市,已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作了“公开招股” (Public Filing),上市日期似指日可待;三是听到风声,称台湾有好几个内容网站准备在3月间上市。

就在王志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之时,有“高手”给王志东指了一条路:剥离ICP,走VIE模式。

得到启示后,新浪赶紧拿出了一个剥离方案初稿:上市的新浪公司是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壳公司(以下简称“控股公司”),它在中国境内拥有完全独资的技术公司(WOFE,以下简称“技术公司” ),还另有一家在国内注册的纯内资网站公司——新浪网(sia.com.cn),后者拥有开展门户业务所必需的ICP牌照。然后,技术公司通过一系列“完整周密”的合同安排,取得向新浪网独家提供技术服务的权力,新浪网则将其全部收入和利润转移给技术公司。

王志东的这个方案,绕开了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政策障碍,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的认同。

「创投案例」新浪——从“中国第一门户”到“微博霸主”

美国时间2000年4月13日,新浪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交易。谁也没想到,王志东为上市临时想出的权宜之策,日后竞成为了搜狐、网易、新东方、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境外上市的唯一途径。

“新浪教父"的退出

“掌门人”更迭:从王志东到曹国伟

在那个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王志东与丁磊、张朝阳一起被称为“网络三剑客”。

然而,好景不长。彼时,纳斯达克正遭受历史上最惨重的打击,几个星期的时间,股票总市值蒸发数万亿美元,微软、英特尔、甲骨文、思科这四大骨干公司的市值自2000年3月27日以后损失了4710亿美元。新浪也难以幸免,到2001年,新浪股票和稍后上市的搜狐、网易一样,已跌至1美元左右。

王志东怎么也不会想到,暂时跌落的股价会成为他被驱逐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直接理由。

2001年6月1日,在美国加州帕洛阿图市的威斯汀酒店,新浪董事局召开例行董事会。会议一开始,就有董事严厉批评新浪的财务状况,并指出王志东应该为这一状况负责。董事会很快做出决定,撤销王志东新浪CEO职务,同时免去他新浪董事的资格。自此,这位“新浪教父”被迫退出新浪的历史长河。

此后,新浪又经历了茅道临、汪延两位CEO,最终才由曹国伟握稳了航向。

「创投案例」新浪——从“中国第一门户”到“微博霸主”

曹国伟与新浪的渊源颇深。1999年,曹国伟告别美国普华永道公司,加盟新浪担任CFO,此后走出一条从CFO到COO、总裁、CEO的平缓上升曲线。新闻、财务双重出身,深谙资本和新闻运作,为曹国伟从2004年起集CFO、CO0于一身并在之后担任CEO做了深厚的铺垫。

在国内互联网界,曹国伟曾有“曹会计”的绰号。他擅长揣摩数字和报表,有着过人的“财技”。 2008年,中国互联网业首例MBO和新浪发展史上著名的收购分众传媒案,正是由曹国伟操刀的。

然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曹国伟力挽狂澜,阻止盛大收购新浪的事件。2005年,盛大在二级市场收购新浪19.5%的股权,当时曹国伟临危受命。据时任新浪CEO的汪延后来回忆,刚到澳洲度假的曹国伟不顾眼疾折磨,马不停蹄赶回北京,连续奋战两三个星期,才确保了“毒丸计划”最后能够取得成功,阻止了盛大对新浪的进一步收购。

在收购与反收购的斗争中,这是首个遵循美国法律进行并购的中国案例,被载入了中国企业并购史册。

微博之战 后新浪时代:微博横空出世,缔造“社交王国"

如果说在门户网站时代,网民还有搜狐、网易可以选择,那么,从博客时代再到微博时代,新浪越发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创投案例」新浪——从“中国第一门户”到“微博霸主”

先是由新浪发动了博客在国内的流行热潮,此后,曹国伟开始寻求新浪的又一次转型。2009年的一个下午,他花两个小时听取了一款名为“朋友”的社交产品汇报。6个月后,一款名为“微博”的社交网络平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之后,新浪微博迅速走红,且在一年内就获得了一亿用户,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火爆的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

新浪微博的盛行,受到了同行的瞩目。一时间,网易、搜狐、腾讯三大门户网站都创立了微博,想借此分一杯羹。实际上,新浪微博的出现,对当时最大的杜交平台——QQ的威胁最大,使其用户数量和活跃度都有所下降。腾讯跟新浪在这场“微博之战”中,打得十分激烈。当时,行业大佬、专家、明星,只要是有一定话语权的人,都成了新浪和腾讯争夺的对象。

可是,同新浪微博相比,腾讯在时间上晚了8个月,失去了先机;同时其媒体属性也远不如新浪,如何炒作一个话题,让更多的用户接触到这个话题,并在此基础上再生产新的内容。这事新浪干了很多年,打起来很顺手。曹国伟在转投财务行业前,也曾是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的高材生,他称自己是“有着媒体情结的互联网公司CEO”。

结果,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腾讯最终黯然退场。而新浪的股价,由2009年8月的30美元,一度突破100美元。曹国伟不仅创立了微博,还带领微博突破了四面楚歌的困境。时至今日,微博依然牢牢占据着中国互联网社交产品的第二把交椅。

结语

回过头来看, “中国第一门户”新浪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的缩影。

「创投案例」新浪——从“中国第一门户”到“微博霸主”

因为迅速抓住PC时代到来的时机,新浪开启了网络新闻媒体的模式,铸就了门户时代的辉煌。但随着高层的频繁更迭,新浪在长期发展战略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方向,业务上无法做到专注,错失了游戏、视频、音乐、电商等风口。所幸,新浪最终抓住了微博,缔造了自己的“社交王国”。

作为中国互联网早期的巨头之一,新浪错过的风口很多,但正如曹国伟所说:“其实很多事情一定要乐观地去面对。很多事情你疯狂地去追求,不见得能得到。更多的时候,要认真。你只要认真去面对它就足够了。至于结果,成也好、败也好,都不是你可控的。但是这实际是你学习的一个过程,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