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给角儿起名(看戏(一、二、三、四、五))

发表于:2023-05-10 09:57:30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看戏(一、二、三、四、五)

农村人爱看戏。我作为一个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爱看戏,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一个爱好。从我的记忆里,我十岁时就开始看戏了。

(一)

最早的记忆是在我十岁那年,上小学三年级,随父母去到离家二三里地,一个叫皇神庙的地方看戏,那是我对看戏最早的记忆。

那是一小小的庙院,据说,这里原来叫“蝗神庙”。清朝时期,蝗灾严重,民不聊生。官家在此建庙祭祀蝗虫,取名“蝗神庙”。后改为“皇神庙”。

解放后改造成了学校。庙院不大,南面是一个旧时的戏楼,空闲着,有一人多高。晚上,四周黑乎乎一片。台子上挂着两盏汽灯,雪亮雪亮的灯光,把台子上的人脸照得青白光亮。化了妆的演员的脸可好看了,白亮白亮的。那些没化妆的人的脸色,可就不好看了,煞白煞白的,没有一点儿血色。

那晚戏台上唱的什么,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台下看戏的人真多!爹妈扶着我,让站在前面一个男人的凳子上,我紧紧地爬在他的肩膀上。他衣服上的油腻味儿,直钻我的鼻子。四周黑压压的人群,不时就会像潮水般地前挤后拥一阵子,吓得我不住地尖叫。爹妈紧紧地扶住我,生怕我被挤倒。台上一个画了白鼻子的人,只要一抖势儿,台下人就会拥挤一阵子。一晚上看下来,大都是担惊受怕。但那拉弦子的声音,通明的灯光,还是给我留下了最初看戏时美好的印象。

(二)

上小学六年级那年,离家十里的马店街唱戏了。

一天晚上,我同村里的大人们一块儿去看戏。戏名是《武松杀嫂》。扮演武松的男演员很是气派:一身黑衣,头上戴着一顶八角形的帽子,他抬手投足都飘逸萧洒。一个男扮女妆的演员,围着武松转来转去,不停地走着唱着,一圈儿又一圈儿,模样儿滑稽妖娆。也不知道她唱的什么,但我能感觉到她唱得非常好听,扭动的身子也很好看。

那晚,我被她的唱腔和扭动的身姿给吸引住了。她咋唱得那么好听?又扭得那么好看!

后来听人们说,他是马店街有名的唱家儿。那晚,她扮演的是老旦角儿王婆。我觉得他比唱嫂子的那个女演员还好看。以致后来的一二十年里,虽再没有看过他演的戏,但仍对他念念不忘。每逢有人提到他,我总会说他唱的最好,也很好看。

直到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庙会又兴起来了,一次,我去大沟口水库赶庙会看戏,碰巧遇见马店街一队人马,敲着锣鼓,画了妆也来赶庙会,我在队伍中又遇见了那个扮演王婆的人。

天哪!男扮女妆的他咋镇难看? 一头假发上插满了珠子,中午,在耀眼的太阳光下,满脸皱纹跟枯树皮一样,沟豁癍疤一览无余。分明是一个花甲男人的脸,却偏要塗满油彩,硬装出一副女人的模样儿,妖妖冶冶地扭摆着走路。活脱脱一个人间白骨精!记忆中原先的美好形象一扫而空。再也不觉得他好看了!

(三)

后来,上初中了,去到了长水二中上学,住校,每两周回家一次,中间那个星期天也还上课,但相比较会松懈一些。

这个星期天,正好长水街有戏。晚上是自习课,我和另一个同学偷偷跑出学校,去戏园子里看戏了。

剧团是山西省一个什么县的蒲剧团,戏名是《翠鸟仙衣》。大意是说,一只名为翠鸟的鸟儿成了精,变化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和一个男子要成亲。

那晚,她的唱段特别多,唱得特别好听!我彻底被那个女演员的唱腔陶醉了。她不知为啥唱得那么好听,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戏。我觉得我的魂儿都被她带到戏中去了。

看完戏在回校的路上,耳朵里全是她那好听的唱腔儿和美妙的弦音。以致于后来过去了好长一段时间,我的头脑里,总是迴响着那晚戏里的声音。我惊奇我竟然能够在心里完整地把那唱腔模仿出来。连随机编出的唱词和调式儿,都能形象地哼出来。

这往后的几十年里,再也没有看过或听过《翠鸟仙衣》那回戏,但却一直没忘记那好听的山西蒲剧戏味儿。

看戏(一、二、三、四、五)

(四)

初二那年秋天,放秋假回家了,正好皇神庙正在“说书”。晚上我就跑去看了。这是当时农村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文艺演出形式。“说书”比唱戏形势要小。名为“说书”,实际上是“唱书”。唱调很像曲剧,但又和曲剧有区别的一种唱法。台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一个小鼓。桌子后面站着一个女演员,一手拿檀板,一手拿鼓槌儿,连唱带表演。两旁是两个男的,一个拉大弦,一个拉二胡,三个人就是全班人马。

那晚,唱的是杨家将的故事,连本戏,连续几晚上都是在演唱一个故事。那个女演员约有三四十岁,姓周,名字叫什么我忘记了。只知道听大人们说,她原来是宜阳县曲剧团的女主角,长得很好看,动作也很优美。只听她轻摇檀木简板,慢启樱桃小口唱道:

聚将钟一响天地动,

大门里走出来杨门女将众英雄。

杨大郎之妻周金定,

杨二郎之妻李翠屏;

杨三郎之妻董月娥,

杨四郎之妻杜月英;

杨五郎之妻马赛花,

杨六即之妻柴郡主;

杨七郎之妻杜金娥,

楊八郎之妻周淑菜。

还有那八姐、九妹两旁站,

后跟着烧火丫头杨排风。

一个个披甲跨马威风凛凛,

风姿绰约气凶凶。

女演员周老师边唱边扭,好听又好看。看得台下人一片叫好声,掌声持续不断。连续几晚,天天人满为患。那周老师动听的唱腔,优雅的身姿,伴随着那墜胡悠扬的琴声,我直看得如醉如痴。看到忘形处,我想,干脆不上学了,跟着周老师去学说书吧!学会后我和她同台并排站在舞台上说书,那有多美!我一定比她那个拉二胡的徒弟当配角唱得好。说不定将来我长大后,还能说一个和她那样漂亮又会说书的媳妇儿,那该有多幸福!可我始终也没敢向父母说出我不想上学的心思。

(五)

印象最深的还是看县剧团的戏。那是真正的正儿八经的豫剧团。男武生演员张春贤,扮相好,唱腔好,武功也好。从迭起的两张桌子上一个筋斗翻下来,稳稳当当。唱《韩琪杀庙》,他扮演韩琪。那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令我神往不已。他那踢腿的动作,更是绝:“砰”地一声,脚尖儿直抵鼻尖儿,干净利落。我佩服极了!回家后就偷偷地摸索练习,后来,真的被我练出了一点儿功夫。

一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马伟才,课堂上教我们练习正踢腿。他先示范了一遍,让我们一个个踢几下练习。轮到我了,我正步一踢,脚尖直奔额头而去。马老师大吃一惊:“你的腿踢得这么好!比我踢得还高。你来参加体育代表队,练习跨越式跳高吧!”

我参加了跳高训练,没想到邻班一个姓赵的同学,直着腿比我跳得还高,我一下子就被他替代了,再也没有练习过跳高。但我踢腿的爱好却一直保持着。直到现在,每天早晨上公园锻炼时,左右踢腿是我的必练动作。

一次在公园里遇见一个年轻人在踢腿,我发现他比我踢得好。不由得赞叹:“你的腿踢得真好!我现在踢不起来了。”说着便踢了两下。

他说:“你也踢得很好啊,今年多大了?”

我说:“七十三。”

他说:“你可不简单!”又对旁边一个老年妇女说:“他都七十三了,还能踢这么高!我是从小练习,现在才能踢这样。”

我说 :“我也是从小练的。上小学时就开始练习,属于童子功。现在老了,浑身变硬了,不行了。”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精彩内容

看戏(一、二、三、四、五)

作者简介:胡天武,洛宁县马店乡关庙村人。偃师高中老三届毕业生。做过民师,当过工人,干过验光配镜。现退休闲居,初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