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起名苏文(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发表于:2023-05-10 09:38:55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目前全国使用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名叫《小蜗牛》的童话。全文如下: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几个蘑菇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冬天了!你就待在家里过冬吧。”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这就是这篇课文,是小学生在课本上接触到的第一篇外国童话。


在课本上,标明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俄罗斯的巴乌姆美莉。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笔者觉得很奇怪,这个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俄罗斯人,怎么从没有听说?


进入教育流程的小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的一个外国人的作品,肯定是大有来历,按照小学教材的编选原则“文质俱美”的标准,这样的一篇文章,应该是经得起考验的名家名篇。


但这个名叫巴乌姆美莉的俄罗斯作家,从来没有听说啊。


于是,笔者好奇地进行了一番刨根究底的追问。


这篇外国童话的译者是陈玮君、牟正秋,那么就从译者这个切入点,寻访这篇童话译文的来龙去脉吧。


先查第一译者陈玮君。其实这是一个作品相当多的民间文学作家。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陈玮君生活照

笔者在网上找到了一段陈玮君的履历介绍 :


——陈玮君,1922年12月18日出生于江苏泗阳,在当地读完小学、中学,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文学院。曾在温州中学、温州师范学校等教书。1956年调杭州,曾任《东海》文学月刊编辑,“文革”中下放工厂劳动,先后在浙江省艺术学校、浙江省民间文学研究会、浙江省文联工作,曾任浙江省民间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故事学会顾问等职。1980年9月退休。


在温州期间,陈玮君深入农村,搜集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素材。他发表的第一篇民间故事,是描写温州的《五马街》;创作的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便是流传于浙南的《高机与吴三春》,第三版修撰后取名为《瓯江怨》,此作品获得好评。他还扶植了一批温州民间文学工作者,在中国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界是位很有影响的老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长寿草》、《龙王公主》、《金鱼郎》、《神郎与彩姑》、《高机与吴三春》、《瓯江怨》、《西湖民间故事》、《畲族民间故事》、《天台山遇仙记》、《桃花水母》、《王羲之的传说》、《济公外传》、《西施》、《桃花西施》、《白娘子》、《庙亭传说》等,与人合译的有《世界童话集》、《狗为什么恨猫》、《谷暖奇遇记》、《成年人的童话》等。


1979年,他的《龙王公主》获文化部等国家八部委举办的1954~1979全国第二届文艺作品评奖大赛二等奖。作为浙江代表,这一年他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文代会。1997年他以《西施》一书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二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奖。2001年12月,获浙江省文联为本省有特殊贡献的老文艺家颁发的纯金质奖牌等奖项。2002年2月,又被授予“浙江省20位有突出贡献的老文学艺术家”的称号。2005年4月28日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83岁。——


查询陈玮君的创作年表,他在1988年,曾经出版过一本译著,名叫《成年人童话》,作者注明是苏联作家拉希莉·巴乌姆芙莉。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注意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名字是:巴乌姆芙莉。与现行的小学课本里的译名“巴乌姆美莉”有着一字之差。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在《成年人童话》中,收有日后成为小学一年级课文《小蜗牛》的本真面貌的一篇童话。


这个童话的名字叫:《永远看不见春天的小蜗牛》。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全文如下:


事情发生在春天,蜗牛对女儿说:


“你到黑色的小灌木那儿逛逛去吧,那小树下的雪花可大啦!去尝尝那树上春叶的滋味,春叶的味道可好哩!”


小蜗牛听说,就爬了去,爬了好久好久,回来说道:


“小灌木不是黑色的,是绿色的哩!树下长的不是雪花,而是草莓呵!”


“哎哟哟,已经是夏天啦!”母亲高兴起来说,“那你就到绿色的小灌木那儿逛逛去吧,那小树下长着草莓,去尝尝那树上夏叶的滋味,夏叶的味道可好哩!”


小蜗牛听说,就爬了过去,爬了好久好久;回来说道:“小灌木不是绿色的,是黄色的哩!树下长的不是草莓,而是小蘑菇呵!”


“哎哟哟,已经是秋天啦!”母亲惊奇地说,“那你就到黄色的小灌木那儿逛逛去吧,那小树下长着小蘑菇,去尝尝那树上秋叶的滋味,秋叶的味道可好哩!”


小蜗牛听说,就爬了过去,爬了好久好久,回来以后,害怕地说:“小灌木不是黄色的,是白色的哩!树下长的不是小蘑菇,尽是些兔子的脚印呵!”


“要是这样,”母亲叹口气道,“那你就某在家里吧,是冬天啦,那儿还有什么可逛的呢?到春天再去吧!”


比较一下,原文里还是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讽刺了小蜗牛的爬行速度,赶不上季节的变化。


可以说,原作隐藏着可以任意言说与图解的是非意图,以白描的手法,展示了缓慢的爬行生命,即使再努力,也无法赶上发展的节奏。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它的深意,能触及到更多的是社会层面,远不是一个童话那样简单地讲述一个让孩童能够接受的道理。


这样的课文,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最终的浮表的印象,就是讲述了一个简单的生物现象,也就是小蜗牛的缓慢爬行速度。


因此,这篇课文,也被作为一篇科普童话来对待。


但对照《成年人童话》的整体氛围,这位苏联女作家的创作用意,并没有什么科普的动机,而更多地寄予着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深刻认知。


这也导致了《小蜗牛》的内涵解释变得扑朔迷离。


它究竟表达了什么?


在各种教案的分析中,也是各执一词,没有定论。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但有一点,《成年人童话》这本书提供了小学一年级课文的出处,在这本书里,它的作者译名为:巴乌姆芙莉。


而到了一年级语文课本里,这篇课文译者变成了“巴乌姆美莉”。


原译名与小学课本里的译名之别,就是其中的“芙”变成了“美”。


这究竟是不同的俄文名字音译,还是“芙”与“美”的字形相同而形成的传抄失误?


不得而知。


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对俄苏文学的兴趣明显下跌。


巴乌姆芙莉在苏联文学史中,少有介绍。只知道她是一个女诗人与儿童作家。但生卒年不详。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在《世界寓言史》(吴秋林著,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 1994年版)中,曾经在第十二章“俄苏寓言”第五节“二十世纪苏联寓言与米哈尔科夫寓言”中,一笔带过地提到这位作品收入中国教科书的苏联作家:


——米哈尔科夫寓言之后的近年,苏联还有一些寓言作家、作品,其中巴乌姆沃莉的寓言值得一提。他的作品很有特色,较突出的有《皱纹》、《无头兽》、《红辣椒和西瓜》、《拾到的东西》、《半狼半羊》、《橙子和苹果》等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这里的译名用的是“巴乌姆沃莉”。


不管怎么说,目前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小蜗牛》既然选自同一译者翻译的俄苏作家的在中国最早出版的作品集《成年人童话》,那么,注明的作者的姓名,也应该原封不动地搬移原书中采用的译名。


现在将原书的作者译名“巴乌姆芙莉”换成了一字之差的“巴乌姆美莉”,唯一的可能,是因为“芙”与“美”字形相似,由传抄产生了错误。


这就是湖南的一本文学杂志《芙蓉》,在最初投放到市场上的时候,被读者误认为《美容》一样。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最后一课,也重复了这样的不求甚解的“以讹传讹”。


这带来了更大的问题是,用小学课本里标明的译名“巴乌姆美莉”去查找作者信息,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


只有用“巴乌姆芙莉”,或者用“巴乌姆沃莉”的名字去查找,才能触摸到这位前苏联、后属于俄罗斯的女性作家的微量信息。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小学课本里的译名“巴乌姆美莉”,只有在小学课本与相关的教案及研究文论里,才内循环式地大面积出现。


也就是说,小学课本及课文的相关体系,才共同地默认有着这么一个名叫的“巴乌姆美莉”的俄罗斯作家。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而试图到校园之外的文学史与书籍中寻找“巴乌姆美莉”,只是一片空白。


而在小学语文课本的体系里,并没有任何的关于“巴乌姆美莉”的身份与来历的介绍。


“巴乌姆美莉”就这么贸然地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的最后一课中,不知来历,不知她的写作特点,不知她的创作用意,最终导致的是《小蜗牛》这篇文章的解读困惑犹如迷障一样,覆盖在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科书上。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因为实际上,这篇童话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用意,只有结合作者的整体创作风格,才能感知到她的童话背后蕴含着的深刻的讽刺与针砭意味。


在作者的整体的创作语境里,《小蜗牛》的背后,其实讽刺了缓慢的发展速度,所带来的永远落后于时代的尴尬。


对照今天的俄乌战局,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到这位前苏联的女作者潜伏在一篇别有深意的童话作品中的同频共振时代困窘的超前预感。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慢速度,就要落后于季节,被时代抛弃。

相关链接:

4年级小学语文教材的奇葩作业:让学生把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

4年级课文《蝴蝶的家》写于近百年前,能入选教材与一个理念有关

小学课文《秋天》来源考证,插图画不对题,莫言《红高粱》引用

小学课文《花的学校》受质疑,宣扬厌学情绪,意象不雅

小学课文《童年的发现》怪事:连作者都未搞清,内容更是莫衷一是

部编本小学课文《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断章取义,越读越糊涂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用日本自杀女诗人的童谣,真的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