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姓氏取名

谈姓女宝宝起名字大全(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发表于:2023-05-09 17:21:53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秦汉时期,女性人名有三个特点,一是性别特征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些字在男性及女性的人名中都能发现。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二是阶级性,上层女性人名中的常用字,与下层女性人名中的常用字不同,并且下层女性的人名中,更能体现重男轻女之意。

三是时代性,秦汉前期的女性人名,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命名方式,并且这一时期的女性在命名时,对母亲名字不太避讳。

接下来,本文笔者就带大家了具体解下,秦汉女性人名到底有何特征?

性别特征不明显

秦汉时期还处于性别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虽有能标识出性别的女名,如用女字或以女字旁的字命名。

根据统计,此类人名有 148 例,占总数的 17.1%。可见大多数女性人名与男性人名并无区别,并不能通过人名判断出性别。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这一特点也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赵翼认为这是“女人男名”现象,并在《陔余丛考》中举了诸多例子:黄帝娶西陵之女曰傫祖。绛侯为河内守,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丽侯。”应劭注:负,河内温人,老媪也,故高祖封为鸣雌亭侯。

《汉书·外戚传》:薄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子儿亦女也。武帝皇后有卫子夫,子夫之姊长曰君孺,次曰少儿。又霍光夫《杜欣传》皇太后女弟司马君力。《西域传》:岑陬尚江都公主,生一女,亦名少夫。又褚先生《日者传》有妇人能相马者,曰陈君夫。《后汉书》鲍宣妻桓氏,字少君。吴孙权长女名鲁班,适全琮;少女名小虎,适朱据。

赵翼认为,高帝后宫赵子儿,卫皇后卫子夫、卫君孺、卫少儿,女医淳于衍,王政君及妹君力、君弟,司马君力,江都公主少夫,相马者陈君府夫,鲍宣妻桓少君,孙权的两个女儿鲁班都是“女人男名”。

这一认知或是来自“君”“子”“夫”等字在男女人名中的大量使用。“君”字是女性人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除上述卫君孺、王政君姐妹及司马君力外,还有 60 余例带有“君”字的女名。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但秦汉时期男性人名中,也常见“君”字,如西汉文帝窦皇后之兄窦长君,卫青同母兄卫长君,王莽字巨君等。

人名中带有“子”或“夫”的男性在秦汉比比皆是,汉宣帝时期的张禹、陈遂,汉哀帝时期李寻,他们的字都为长子;而带“夫”字的男性,则有西汉哀帝时期的息夫躬。

从汉代公主的人名中,也可以看出男女取名用字并无太大区别。

根据汉代公主人名汇总资料,可以看出,只有汉文帝女刘嫖、光武帝妹刘伯姬、汉明帝女刘姬、刘小姬等 4 例人名能够辨别性别,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余女名如“刘广”“刘修”“刘成”等几位公主的人名,则与一般男子人名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种难以区分性别的人名,在男性人名中也有所体现。如韩王信的曾孙名韩嫣,一般来讲嫣本是形容女性的字,但韩嫣却是男子。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汉成帝时期乐陵侯史高的孙子史淑,汉武帝时期的丁夫人等都是男取女名。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究其原因,可能是在秦汉时期,一些字还没有被贴上性别的标签,不属于男性或女性的专用字。

阶级性

秦汉女性人名还表现出较强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女性命名方式有稍许不同。

第一是用字方面,有些字在下层百姓的名字中被频繁地使用,贵族阶级却很少用来命名,有些字却只能在贵族阶级的人名中找到,如“姬”“姜”二字。

“君”字是女性人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字,占总人名数的 7.1%。但其分布阶级却不平均。

带“君”字的女名多来自于汉简及碑刻,共 45例,占君字总数的 69.2%。她们身份多为隧卒的家属,地位稍高些的,是尉丞的妻子宣君和三老通的家眷,但仍不属于上层阶级。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正史资料中人名带有“君”字的女姓有 20例,包括宣帝皇后许平君和元帝皇后王政君,但许平君是汉宣帝微时所娶,其父许光汉只是一个小官,身份并不高贵。

王飞君是掖庭女乐,君宁是汉宣帝微时所识朋友的妻子,陈君夫是名相者,她们也不属于上层人士。真正属于上层阶级的是王政君及其姐妹,江都王建的女儿及霍光女儿霍成君等,但人数很少,不及总数的三分之一。

虽然不同阶级都有以君为名的,但“君”字似乎更受中下层百姓的喜爱。

与“君”字不同的是,“姬”字和“姜”字几乎成了中上层女性的专用字,在 23 例带有姬或姜的人名中,没有一例出自贫民百姓,多为汉代公主或士大夫之家的女儿。

以姬、姜为名的女子几乎都是汉室公主,或者士大夫的女儿及母亲,没有一例出于普通百姓之家。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周朝姓姬,齐国姓姜,而又互相通婚,因而姬、姜也就成了贵族妇女统称的美号。后来逐渐有“由姓化名”的趋势,被用于女姓的取字命名。但直到汉末三国时期,姬姜似乎仍保留着贵族气息,被贵族阶级用来为女子命名,没有普及到下层百姓。

第二是下层百姓的重男意识更为强烈。

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史记·孝文本纪》载齐太仓令淳于公之事: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

齐国太仓令淳于公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当获罪被抓时,抱怨由于自己没有儿子,危急时没有人帮助。可见时人已经有了重男轻女的意识。

这一点在女性人名中也有所体现。根据统计,秦汉时期有名为“捐”“捐之”“弟”“止”的女性。这些字皆带有重男轻女之意。捐,《说文解字注》:“捐,弃之”。“止”是停止之意。

《肩水金关汉简》有一女名更具代表性,“觻得乐就里女子徐女止年十八。”这位觻得乐就里女子姓徐名女止,父母给其取名为“女止”,是希望生女儿到此为止,可见对男孩子的盼望。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后世多有父母给女儿起“招娣”“盼娣”等名字,用以表达生男孩的愿望。根据统计,秦汉时期没有以此为名的女性,但有女性名“弟”“商弟”“弟卿”,这些人名同样表示出重男轻女的意思。

从她们的身份来看,以此为名的女性多出自于普通百姓,上层贵族没有以“止”“捐”等为名的,只有王政君之妹名王君弟。

由此可知,虽然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但从女性人名来看,下层百姓的重男轻女思想似乎更为强烈。

可见不同阶级的人在取名的倾向上是不同的。这可能与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上层贵族生活优越,有比较好的生活条件,不必为生计发愁,并且优渥的家庭条件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这使她们在取名时可以选择更富有深意的字。

对于下层百姓来说,并不具备受教育的条件,因此她们的人名透露出的信息更加直白。

时代性

在秦至汉末三国的四百多年里,取名方式逐渐发生着变化。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例如秦及西汉初年的人名,与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名,就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秦末汉初,西汉中期到东汉以及东汉到三国时期三个阶段。

首先是取名方式上的不同。秦朝以及西汉初年的人名中,还保留着先秦时期的一些特点,如以天干地支为名。

天干地支是殷人比较常用的一种命名方式,即婴儿出生在什么时候,便以出生时的日辰作为名字。

秦末汉初的女性仍有以此为名者,如:产子女婴曰女巳。令史华监。瘳手。“大婢女己田操柤。”从中可以看出以干支为名的,基本都在西汉中期之前,之后未发现此类女名。

另外,“君”字的流行也具有时代性。带“君”字的女名大都集中在西汉,最晚的为东汉初年三老通的孙女君明,汉代以及东汉之后就没有带“君”字的女名了,可以说秦汉时期的人名也具有“时尚性”,在某个阶段非常受欢迎的字,随着新潮流字的兴起,逐渐被替代。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其次,人名的含义逐渐丰富。早期女名的含义大多十分简单,如直接以女或女字旁的字来标识性别,或用动植物来命名。不过也有部分晦涩难懂的名字,如秦简中“遏”“乐窅”、“欧毋”、“类譊”等名。

西汉中后期后,带有道德、美丽、富贵之意的女名开始占据主流,如“姬”“姜”等人名。这些人名在西汉之后,逐渐成为了上层阶级女性常用名。

此外双字女名也逐渐增多。先秦时期人名多为单字,一是因为春秋取名风格较为质朴,二是单字人名已经能够满足人们所表达的含义。

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双字人名组合所表达的较之单字更为丰富,因此逐渐向双名过渡。

如秦简与《奏谳书》共有女名 121 例,其中单名 103 例,占 85.1%;双名 18 例,占 14.9%。《史记》单名 16 例,双名 14 例,各占 53.3%和 46.7%;《汉书》单名 60 例,双名57 例,各占 51.3%和 48.7%。

后受到王莽改制的影响,《后汉书》中的双字女名比例下降到 31.7%,但随后又有恢复双名的迹象,《三国志》中单名 18 例,占56.3,双名 14 例,占 43.7%。《华阳国志》中双名 21 例,占 34%。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虽然仍是单名多于双名,但相比《后汉书》略有增长。可知秦汉时期女性人名经历了一个从单字人名逐渐向双字人名过渡的过程。

另外,秦汉时期女名的另一个时代特点,是起名不避讳母亲的名字。避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古代避讳的主要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当说话和写文章遇到与君主或尊长名字发音相同的字时,不能直接说出或者写出,往往采用空缺、省略笔画或者使用发音不同的字来替代。如司马迁之父名司马谈,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凡是“谈”字皆写成“同”,如张孟谈写成张孟同。

一般来讲,起名时也应尽量避免使用长辈名字中的字。但秦汉时期有母女名字相同者。《三老讳字忌日记》载:三老讳通,字小父,庚午忌日。祖母失讳,字宗君,癸未忌日。掾讳忽,字子仪,建武十七年,岁在辛丑。四月五日辛卯忌日。母讳捐,字谒君,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五月十日甲戌忌日。伯子玄曰大孙,次子但曰仲城,次子纡曰子渊,次子提余曰伯老,次子持侯曰仲雍,次子盈曰少河。次子邯曰子南,次子士曰元士,次子富曰少元,子女曰无名,次女反曰君明。

这段碑文记载了三老通妻子、儿媳以及孙女的名字,三老通妻子字宗君,儿媳名捐、字谒君,孙女名无名、君名,祖孙三代的名字中都带有“君”字。按照起名的避讳,后辈应该避开长辈名字中的字,但三老通的孙女仍叫“君明”。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浅析秦汉女性人名有何特点?

虽然这可能与“君”字的使用比较流行有关,但《华阳国志》里仍有子女不避讳母亲名字的例子。“生二男,长娶张度辽女惠英,少娶荀氏,皆贵家富豪,从婢七、八,资材自富。”“陈顺谦、妹惠谦,成固人也。惠谦适张亮则,在扶风官。”

张亮则的妻子名陈惠谦,女儿名张惠英,母亲与女儿的名字中都有“惠”字。可以认为秦汉时期对母亲名字避讳不如父亲严格,或许也是女性地位不如男性的一种表现。

人名能够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社会风俗,是研究历史文化、社会思想的特殊角度。

通过对秦汉女名的研究和了解,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女子在家庭、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有助于考察秦汉时期百姓思想观念及社会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