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常氏起名_相声考:常家故事之常家老祖常连安

发表于:2023-12-01 16:48:18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相声考40:常家故事之常家老祖常连安forty

相声考:常家故事之常家老祖常连安

常连安(1899—1966.9)

说起相声豪门,必须说常家。常家自常连安开始,繁衍四代,俨然成为中国当代相声世家,在整个中国相声界成为一个响当当的相声高门第。

这是一个神奇的家庭,这个家庭的神奇缔造者正是常连安。

从第一代常连安开始,到巅峰的“蘑菇天团”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六兄弟,再到第三代常贵田、常贵生、常贵德,继而第四代的常远、常亮、杨凯等,前后四代一个世纪,十数人都从事相声,这在整个中国相声史上独一份。

常连安,生于1899年,满族正白旗,北京市人;原名常安,师从焦德海。常连安的几个儿子对祖上姓氏有不同说法,有说姓赵的,也有说姓肇的,根据满族改汉姓习惯,大抵姓肇比较接近真实情况。至于啥时候又改姓常,已经不可考了。

相声考:常家故事之常家老祖常连安

常连安虽是满族,但说来命苦:7岁上丧父。8岁时赴东北学京剧,唱黑头,兼演花脸、老生,艺名小鑫奎。期间,还到海参崴献艺,连演三个月,但未能打开局面,师父因为负债过重,将小鑫奎转卖给一个姓丁的京剧艺人,继续在东北各地辗转。13岁时,一场大病几乎让他丧生。15岁(一说14岁)时遇到一个好心人带他回京,入富连成科班学京剧老生,与马连良、于连泉等同科。萧长华在其本名常安中加了一个“连”字,这才有了艺名常连安。可惜的是,18岁时又遇到了嗓子“倒仓”问题,无法再唱戏了,只好改教他人唱戏。也曾协助吴铁庵排练京剧。注意,他最初学的是京剧;在相声门,他刚开始并没有师承。

1916年,为了糊口,万般无奈的常连安只好学习变戏法,学十不闲,学莲花落,学并开始在张家口、唐山一带撂地卖艺。娶妻后,带着老婆一起流浪讨生活。在张家口时长子柱子出生,因当地盛产蘑菇,取绰号小蘑菇。待小蘑菇四岁时,常连安就拉着他一块撂地;柱子实在太可爱了,天真活泼,当地人很喜欢他,于是“小蘑菇”这一随便称呼就越传越广,继而成为中国相声界一代大咖。随后,二蘑菇、三蘑菇……一直到四蘑菇,都从事相声,撑起了中国相声天空的一角。

就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同样跑江湖卖艺的辛文利、赵希贤、焦少海、陈荣启,于是五个人拜把子结为兄弟,一起切磋技艺,一起跑码头。五个人中,老大是辛文利,老二是赵希贤,老三是焦少海,老四是常连安,老五是陈荣启。五人中和常连安关系最好的是赵希贤,赵希贤也是北京人,满族,会变戏法。在赵希贤的帮衬下,常连安慢慢入门学会了变戏法。在赵希贤的引荐下,常连安又结识了辛文利等人。辛文利也会变戏法,是五人的头儿。赵希贤是赵佩茹的父亲;焦少海就是焦寿海,相声八德焦德海的公子;陈荣启说评书,他老爹陈福庆也是评书艺人。

刚开始时候,柱子只是给老爹站场子,后来学会打锣、翻跟头、拿大顶、滚毛等本事,也会问答逗笑,把整个撂地演出气氛烘托得像烧红的火一样。

张家口闹水灾,卖艺人生活非常艰难,常连安便携妻儿到天津,在“三不管”搭变戏法的万傻子(万子信之父)班,在明地演出相声。柱子跟着老爹老妈一路辗转,这个时候,常连安也交给柱子一些“戏法哏”(相声小段),比如《蛤蟆鼓儿》《小抬杠》《算人口》《家堂令》等,这些小段子在他的演绎下,天然谐趣,很受欢迎;他的可爱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喜爱。小蘑菇拜相声名家张寿臣为师,取名常宝堃。

1930年,在“小蘑菇”九岁时,经陈荣启介绍,柱子在天津正式拜“幽默大师”张寿臣为师,取艺名常立侗。这个时候张寿臣正在泰康商场歌舞楼为“鼓界大王”刘宝全站台,他担任“倒二”,搭档是陶湘茹,名头很望。张寿臣很喜欢这个面容清秀、欢眉笑眼的九岁小男孩儿,亲授学业。

有个词儿叫爱屋及乌,张寿臣非常喜欢柱子,在1933年时就把常连安代拉为师弟,常连安从此有了师承。他师父是谁?相声八德中有名的焦德海。

张寿臣真是个好人呀,不但收常连安儿子为徒弟,还把徒弟老子的师承问题解决了。这还不算,张寿臣还介绍这爷俩到北马路宝和轩说相声,由老子常连安给儿子柱子小蘑菇捧哏。没想到,这个组合非常火爆,一炮而红,一炮而响。从此,这爷俩的足迹几乎遍布京津,比如侯家后义顺、北大关志成信、鸟市聚英、宫银号天睛、北马路北海楼、南市燕乐、通海等处。刚开始是中场,后来是代替张寿臣陶湘茹这一对组合担任“倒二”。这个时候,和这爷俩同台的艺人有谁?有金万昌、常澍田、王佩臣、高五姑、陈士和等前辈艺人。

这还不算,这爷俩的相声还在仁昌、青年会电台直播,一时间,小蘑菇和他老爹的组合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有个叫小蘑菇的小孩相声说得好,却不知道他的大名叫常宝堃,师父张寿臣给他取的艺名叫立侗。

后来,常连安次子常宝霖的艺名叫二蘑菇,三子常宝霆叫三蘑菇,四子常宝华叫四蘑菇。

相声考:常家故事之常家老祖常连安

常连安与儿子

1937年,常连安敏锐地认识到不能让常宝堃一直玩小孩儿哏,就找来赵佩茹给小蘑菇捧哏;赵佩茹在焦德海、焦少海父子的教诲下,已经崭露头角,“小龄童”的名号已经闯出来了;在常连安的操作下,小蘑菇和小龄童开始合作,从此开启了两人十四年的搭档历程。常宝堃也从小孩红成功过渡到成人红。

常连安不和大儿子合作后,便给二儿子二蘑菇常宝霖捧哏。父子们的相声在天津、北京演出和由电台播放,名声很大。

1939年,常连安在北京西单商场创办了启明茶社(班社名为长春社),招揽京、津两地相声名演员参加演出,受到观众欢迎。参加过启明茶社演出的曲艺名家有张寿臣、侯一尘、赵霭如、刘德智、于俊波、华子元、吉坪三、郭荣起、刘宝瑞、张杰尧、常宝堃、常宝霖、赵佩茹、孙玉奎、荷花女、白全福、王长友、王世臣、罗荣寿等。开始时白天是相声大会,晚上是杂耍,后日夜以相声大会形式演出。每到茶社纪念日,还特演大型化装相声《福寿全》;启明茶社还排演过《法门寺》《连环套》等滑稽剧目。启明茶社是和山东济南的晨光茶社、天津的连兴茶社并称的三大民间相声茶社,都吸引了当时的大量相声名角儿。常连安作为班主,身兼多职:主持、师父、演员。作为班主,他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要求:1,演完整节目,演出时尽量穿长衫;2,使活要“归路儿”(规范之意);3,净化语言,演出前要在后台认真准备。常连安的启明茶社延续十年,这十年也是常氏相声蓬勃发展的十年。他教导儿子们,给儿子们捧哏,同时也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相声技能,提高自己的相声表演技巧。

1951年4月,其长子常宝堃参加赴朝慰问团,在朝鲜前线光荣牺牲。1951年,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成立,常连安任团长。该团几经变化后成为天津市曲艺团。

1957年,常连安挖掘了“十不闲”参加第一届曲艺杂技会演。

1961年冬,天津市文化局举办了“常氏相声专场”,这可是一场相声盛宴,常氏一家祖孙三代为大家奉献了丰富多彩的相声节目:

常宝霖、全常保:《戏魔》《洋药方》《报菜名》;

常宝华、李洪基:《昨天》《水兵破迷信》《买卖话》;

常宝华、常贵田《黄鹤楼》《一封信》;

常宝丰、赵佩如《五红图》;

常宝霆、白全福《不同的风格》《百花盛开》《梦中婚》;

常连安在中场演出单口相声《当行论》《空城计》《黄半仙》;

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常贵田、常贵祥合演群口相声《老少对》。

1966年,常连安病逝。

常连安的表演活路较宽,可捧可逗。他的捧哏沉稳严实,声调雅静;他的单口相声自成一家,叙事沉着稳健,生动细致,引人入胜。

常连安代表作有《山东斗法》《黄半仙》《山中奇兽》《大师兄闹衙门》《追车》等。

常连安的儿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及孙子常贵田、常贵生、常贵德等均为相声演员,人称“常氏相声世家”。

常连安子女众多,有6个儿子,6个女儿,还有1个儿子夭折,另外还收养了1个女儿。也就是说,常连安共有14个子女。这么多子女,由两位夫人所生。

常连安原配是瘦一点的田英,生下小蘑菇常宝堃、二蘑菇常宝霖、和四蘑菇常宝华。胖一点的二房赫淑卿生下二女儿常宝珠、三女儿常宝玉、三蘑菇常宝霆、四女儿常宝环、五女儿常宝珊、六女儿常宝玲、七女儿常宝瑛、五儿子常宝庆、六儿子常宝丰。大女儿常宝珍是常连安收养的。因为两房夫人,子女也多,所以这些子女年纪相差不大,二女儿常宝珠和二儿子常宝霖同年,四女儿常宝环和四儿子常宝华同年。在常宝环后面赫淑卿还生了一个儿子,不幸夭折了,因为忌讳,常宝庆、常宝丰就排在七姑娘常宝瑛后面了就成了八爷、九爷。

常连安这些儿子又繁衍不少子孙:

小蘑菇常宝堃有两男一女:常贵田、常贵祥 + 常宏;

二蘑菇常宝霖有五男两女:常贵升、常贵明、常贵顺、常贵元、常贵期 + 常贵芝、常小齐;

三蘑菇常宝霆有两男五女:常贵德、常贵强 + 常贵荣、常贵芬(丈夫相声演员胡长江)、常贵芹、常贵菊、常贵芳;

四蘑菇常宝华两男三女:常青(主持人常远的父亲)、常捷(奥运游泳团体项目亚军的常思的父亲) + 常小兰、常小君、常静;

常宝庆两个子女:常贵平,另一个不知道;

常宝丰一男:常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