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厂起名字_40年40村|旺山村:取了个好名字不如有了好政策
视 频
8月,炎热还没有褪去。
从市区开车去旺山村,一路上阳光明媚,隔着玻璃都能感受到窗外的酷热难耐。30分钟后,车子从吴中大道拐进旺山路,像变戏法似的,眼前突现一片郁郁葱葱,翠绿的竹海令人心中瞬间清凉如水,忍不住下车,在这森林覆盖率高达60%多的小村庄里走一走。
经过东湾,来到一个岔路口,穿过中心路往西,可以到达村子西线,但大多来旺山的人,更喜欢沿着生态路一路向北,因为在钱家坞,有最高颜值的农家乐和最地道的农家菜。
村口第一家就是村民苏红芳开的农家乐,她说旺山村取了个好名字,“从小就听爷爷说,旺山一定会旺”,几十年前三面环山,坞里全是农田,而如今呢,讲究的是生态环保,旅游富农,旺山村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名气就大了。
村民苏红芳开了农家乐
不打工当老板 收入是过去的100倍
苏红芳是本地村民中第一个开农家乐的。
中午,她正在小院里忙着为客人点菜,煤炉上炖的土鸡汤、老鸭煲咕嘟咕嘟地冒出阵阵香味。苏红芳说,这都是客人最常点的特色菜,尤其土鸡汤,虽然是夏天,一天却能卖出20多只土鸡。清明节前后更多,每天要炖七八十只土鸡才够。
老公钱明华这几天到山西去旅游,苏红芳比平常忙了不少,客人多的时候,掌柜的也要亲自上阵点菜,因为要写菜名,苏红芳笑称自己“学会写了不少字”。
“小时候每天要摇船到太湖里帮父母种田,哪有心思读书。”
苏红芳和老公钱明华都是旺山村村民,从小一起种田、看鹅、割草,后来结婚生子,外出打工养家,如今开起农家乐,日子越过越好。
“以前我和我老公出去打工,一年收入几千块钱;现在自己开农家乐,收入是那时候的100倍。”
苏红芳说,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旺山村恐怕还是个穷山沟。2004年,旺山村被列入首批苏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里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整治村庄环境。2005年,根据旺山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旺山生态农庄规划,重点打造钱家坞农家乐主题区。
“那时候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农家乐’,没有概念。”
苏红芳回忆,2005年,村里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做工作,要对钱家坞的房屋进行统一穿衣戴帽式立面改造,同意改造的还给予一定现金奖励。
“刚开始,村里有少数人同意改造了,村上就有人说‘风凉话’,说那家人为了钱改了老屋,以后祖宗回来都不认识家门了。”
为了让村民打开眼界和思维,摒弃老旧思想,村里特意邀请村民代表去杭州参观学习梅家坞模式。回来之后,不少村民的思想开始转变,同意村里对自己的老屋进行统一改造。2006年,经改造后的房屋,开始对外招商。
“那时候还是非常谨慎的,自己不懂得怎么开农家乐,所以都是租给外地人,一年的房租只有3.5万元。”
将房子租给外地人开农家乐,签个四五年的合同,自己则外出打工,同时学习外地人经验……村里人都是像苏红芳这样,一边观望,一边学习经营模式。
同样从2006年起,为了配合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旺山村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生态大道、各景区游览次干道、步行道等道路建设,形成了总长度超过8公里长的三级游览道路系统,确保村道路硬质化完成率100%。
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旺山生态园初具规模,成为一个具有乡村小宿、农家餐饮、小河垂钓、森林氧吧等多种活动项目的休闲旅游区,2007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
2011年,苏红芳看到了商机,正值房屋出租合同到期,她便自己开起了农家乐。而这时,钱家坞的房租最高的已涨到38万元,是2006年的10倍。
如今,旺山村已有农家乐40余家,70%集中在钱家坞,站在村口一眼望去,一座座装修漂亮的小楼在整条路延展开来。
老支书家的一张老照片
以前翻山越岭看电视 现在慢行步道谈养生
今年70多岁的旺山村前任老支书夏维杨家里有一张老照片,常常拿出来看上几眼。
照片中,穿着蓝色劳动服的村民们,驾着十几辆手扶拖拉机,在尧峰山的章家坟坳开采矿石。
村里人对这个场景并不陌生。1983年,村里办起采石厂,买了第一台破山机,村民们也纷纷购置了手扶拖拉机,农闲的时候就在这里开采矿石,自此一直到90年代末,采石厂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改革开放后,以粮为纲的年代过去,到了80年代初,以工补农,兴办村级企业,采石厂、五金厂、缂丝厂……都开办起来了。”
夏维杨说,有了工业收入,村民的生活明显改善,有的村民家里开始购置电视机。
“在这之前,第九生产队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山上。那时候都觉得新鲜,吃过饭后爬山去看电视,年轻人走得快,半个小时,年纪大的要爬40多分钟,就是下雨天,也要去。”
买了电视机,不少村民结束了“翻山越岭”看电视的年代,电视机为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而如今,几十年过去,夏维杨说,电视机越来越高级,但是呆在家里看电视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夜幕降临,钱家坞白天的热闹慢慢消散,似乎夜晚的旺山村才真正属于旺山村人。在被山林环绕的慢行步道上,人们悠闲地散着步,“现在人们都讲究健康和养生”。与这里的安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村委会广场上,欢快的音乐伴着跳动的步伐,广场舞深受村民欢迎。
而夏维杨最喜欢去的是村委会旁边的书场,老年人聚在一起写写字,听听评弹,兴致来了,还能跟老师学上几句。
“现在老年人生活幸福了,够年龄了都有养老金,我这个年龄,每个月可以领300元。”
在旺山村,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年可享受300元养老金,年满80周岁的老人可享受500元养老金。
基础设施建设,老年人福利,村民精神生活的提升,得益于村集体收入的不断增长。如今,旺山村依托开发区等建设平台,投资兴建工业小区,拥有标准厂房、商业用房和集宿楼等各类载体11万平方米,出租收入达2600万元,厂房出租已经成为主要集体收入来源。
90后大学生马晓强回乡创业
我的家乡也成5A景区了!
每到周末,在市区工作的马晓强都会开车回家。家里的老屋租出去做了养生堂,租期快到了,这些天他一直想着,自己能不能在家乡做点啥。
“我2009年到南京上大学,觉得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也很好。等我毕业时回到家乡,发现旺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我的家乡也成了5A级景区了!”
对于家乡的印象,作为一名90后,马晓强说,他的儿时记忆中始终伴随着一条路带来的惊喜。
“1995年,村前的越湖路建成通车,在我们村口设置了旺山桥站,从那以后,父母带着我们去观前街,可以乘公交车去了!第一次坐公交车,小孩子都是蹦蹦跳跳去的。”
马晓强所说的越湖路,就是现在贯穿吴中区东西的主干道——吴中大道。村前通了路,有了公交车,结束了村民只能靠爬山、摇船出村的历史,不少人走出村外打工,也有不少外地人来到旺山村,带来了很多新鲜的想法。
“大概2000年左右,村里全部铺了水泥路,再也不用深一脚泥浅一脚泥了,公交车也通到了我们村里,现在多了,552路,585路,62路……这已经不稀奇了,现在村里人经常讨论的是,谁家又换了什么车。”
马晓强坦言,现在不少村民靠着开农家乐和民宿富了起来,原本只觉得外面世界好的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家乡完全不输外面。
“上大学的时候,钱家坞这边正在开发招商,我读书的时候也到不少地方看过,想学学外面的经验。等毕业后回来,发现旺山比外面很多村发展得都好。”
大学毕业后,马晓强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如今,他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新的规划:准备把自家的房屋翻盖一下,在自己的家乡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从钱家坞到颜家坞
旺山的发展要靠文创项目提档升级
每次到旺山来,孙敏总是对宝华寺的憨憨井念念不忘。
“憨憨井的井水,特别清冽甘甜,用来泡茶最好了。”
作为苏州太湖新天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掌门人,孙敏说,坐落于颜家坞的环秀晓筑与旺山村是共同成长的。
“2005年,在旺山新农村建设规划之际,环秀晓筑走进了这个三面环山的风水宝地。”
环秀晓筑定位天人合一的养生文化,打造高端生态旅游度假区。孙敏说,最初决定落户旺山颜家坞,看重的就是旺山的山林溪竹、绿色环抱,是距离苏州城区最近的绿色天然氧吧,在这样的天赐瑰宝中,缔造生态养生谷,可以巧妙地体现出养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
“其实,旺山还有很多旅游资源可以挖掘,尤其在文化品牌打造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实际上,旺山村的变化实在惊人。如果去年你到旺山来,对于村子的西线不会有过多印象,但如今,西线已成为一条民宿集聚区,25家民宿已然在这里落户。除此之外,巧克力展示馆、陶瓷工作室、大理石展示馆、西点研发等文创品牌百花齐放,令人目不暇接,旺山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了110万人次。
“旺山正在申报江苏省文旅风情小镇,现在在逐步做规划,争取三年时间将文旅风情小镇创建成功。文创项目还在逐步增加,旺山的发展不能单靠农家乐、民宿,还要靠文化产业、文创项目来提优。”
在旺山村党委书记周奎元看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旺山的生态旅游开启了丰富多彩、多路齐进的发展模式,旺山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接下来,旺山将在这些逐年增加的文创项目上提档升级,走出一条具有旺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 · 北京起名大师李宗翰(《锦心似玉》几位长辈年轻时都是美女,徐令宜两位丈母娘都比他小)
- · 西安孩子起名(西安风水大师严峻师傅分享:怎么运用汉字修辞手法给孩子起名)
- · 网上起名可信吗(新手父母起名难,大师出手数百元起步是否靠谱?)
- · 起名 骗局(奶奶为给宝宝起个好名字 轻信网上“起名大师”被骗500多元)
- · 起名改名大师(同样是起名大师王道子和颜廷利谁更厉害?)
- · 洛阳起名大师(河洛工匠崔红涛:传承“新安窑”千年窑火,展现黄河文化新安魅力)
- · 梦见自己拉屎-起名网(梦见拉屎 - 周公解梦大师 梦境解释:梦到拉屎)
- · 保定起名大师(保定的由来,跟战事有关)
- · 最好的起名大师(起名大师排名谁第一:起名大师王道子如何影响我们的命名文化)
- · 宝宝起名取名大师(中国最好的起名大师——林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