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起名

煎饼店起名(乡土散文:地瓜面的煎饼)

发表于:2023-10-13 02:50:59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乡土散文:地瓜面的煎饼

乡土散文:地瓜面的煎饼

文:刘加明

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久远,每片区域或许都有几道传统主食,并且每道主食都可以追溯到很远时代。说起家乡的一道主食——煎饼,现在大多已发展成机器加工,当然手工煎饼是不会被抹去的。在我的记忆里,始终忘不了已经消失的一种纯地瓜面的手工煎饼。

从我刚刚记事,那是在贫穷、落后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小麦子的白面粉和玉米面都很稀罕,因此餐桌上的主食便是纯地瓜面的煎饼。地瓜面粉是把精挑细选的地瓜干送进磨坊里加工出来的,被人们称为“黑面”。黑面加工成煎饼,自然有一套老式的繁琐过程。和面的方法: 在铁桶或盆里把黑面和水搅拌成稀糊状,然后倒在铺好包袱的筛子里,包好拧紧口,盖上木板,在压上石块之类的重物,水会慢慢挤出来,直到成为硬糊状。在过滤水的这段时间里,我的母亲便去锅屋里忙活一阵。锅屋里靠墙支着一盘又大又圆的生铁鏊子,母亲就把一些干草和树叶弄到鏊子附近,因为烧鏊子最好是软绵的燃料。

一切准备就绪,烙煎饼开始。鏊子右侧有个高凳,母亲坐在上面,她的一侧架子上有一大一小两个盆,大盆放满满的面糊,小盆里有半盆清水放刮板子和铁铲。我家里烙煎饼的人员有母亲和三姑两个人轮换着,我的奶奶大多给烧鏊子。其实烧鏊子在烙煎饼中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凉了,热了会直接影响到烙出煎饼的质量。等到把鏊子烧到适宜的温度,母亲抱起面团放到鏊子边缘转着圈往里滚动,转到中间收尾把面团在放回盆里;等几秒钟,拿起刮板子刮平上面的麻点,当然是刮的越均匀越好。刚开始两、三张试鏊子的煎饼是烙不好的,必须等慢慢适应过来。之后烙出的煎饼进入正规,用铁铲从鏊子边缘抢起来,双手捏住边“刷”的一声从鏊子上揭下来。

手工煎饼要想烙出全部质量很好也不容易,特别是地瓜面的煎饼。鏊子烧的太热,面团就粘不上了;鏊子凉了烙出的煎饼,自不必说,吃起来的口感就像吃皮条一样。对了,还有一项,鏊子附近放着一个油袋子,鏊面上要经常地擦花生油起到润滑作用。不过擦油过多,又会使得煎饼上出现大小不一的“滑眼子”,这种“滑眼子”吃起来的口感和凉鏊子烙出来的没两种味道。

说起烙煎饼的水平,我的母亲要比三姑差一点。在烧的鏊子温度适宜的情况下,三姑刮出来的煎饼表面均匀,显得明光透亮,口感自然会好一些。

因为煎饼是一种存放时间较长的食品,所以每次烙煎饼的量都不少,大多会烙一整天;即便有人替换,也是很辛苦的。只是这忙中用饭的问题,却有个方法解决。我的母亲会把洗好的韭菜切碎,豆腐切成很小的方块加上油盐搅在一起,做出最普通的馅子。等到鏊子上的煎饼熟好,把馅子均匀地摊在煎饼上,在拿上一张烙好的煎饼盖在上面,然后叠成宽度适宜的长条,在用刀一段段地切开,一种简易、原始不添加任何佐料的菜煎饼就做出来了。相信极少有人不喜欢这道食品,特别是烙煎饼的人员误不了手里的活、喝着白开水、吃着又酥又软和的菜煎饼,很快就解决了一顿饭食。

进入腊月,庄户人有烙“年煎饼”的习惯,大多家庭都会烙两、三天,足够吃到过年正月。此时天气寒冷,又值农闲时节,烙煎饼的场所便会增添几分热闹。家庭妇女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当然都会相互帮忙,大概也不感觉劳累。此时的孩童也来凑热闹,不只为了那可口的菜煎饼,还会有另种口腹之欲,烧鏊子刚掏出的草木火烧出的地瓜和土豆皮不变色,而且又甜又面。

可能是未曾经历六零年前后的饥荒年成,因此我一直感觉地瓜面煎饼的口味欠缺,如果不卷上菜肴,根本无法下咽。曾经是一九九六年,我们一家三口在哈尔滨南岗区烙煎饼卖了一年,那时是用大碴子掺上大豆蒸熟,烙出来的煎饼自然香甜可口。在我的家乡也正是处在九十年代中期,那又柴又散、甜中带着酸不叽叽的地瓜面煎饼终于彻底消失,而被小麦子的白面粉所代替。

作者简介: 刘加明,笔名:悠豆,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人。文学爱好者,喜欢散文、小说、诗歌、书法创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