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起名

零字起名(盐亭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现象|字库文化之莲池寺字库塔)

发表于:2023-10-13 02:20:23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字库文化是盐亭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现象。一座座字库塔,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弥漫在盐亭大地上的书香气息,感受到盐亭人民自古以来对文字的敬惜,对文人的敬仰,对知识的崇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留存字库塔251座,在嫘祖故里盐亭,至今还保留着31座,其中,“惜墨如金坊”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字库牌坊。盐亭堪称中国字库塔“第一县”。

下面,小编邀您一起走进盐亭字库塔,追寻它们的故事……

莲池寺字库塔

杜茂林

莲池寺字库塔,建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月十三日,距今128年,保存最完整最为宏伟壮观。

盐亭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现象|字库文化之莲池寺字库塔

该塔位于高灯镇阳春村十三社的寺坝头,莲池寺旧址旁。在光绪十年间,此地出现开莲花的奇迹。事后,蒲氏家族族长号召全族民众在此修建寺庙一座,供蒲氏家族及附近老百姓子女在此念书学习,同时在寺堂中解决蒲氏家族红白礼事之场地。为了使此地日新月异,人杰地灵,决定在寺堂右侧修建字库一座。

字库塔坐西向东,占地面积9平方米。塔高9米。塔基用条石砌成,呈正方形,边长2米。塔身呈五层楼阁式,层层内收,每层高0.7米;第三层有宽0.4米,高0.7米石门一道;各层均刻人物、花卉、瑞兽、浅浮雕及阴刻文字,至今清晰可见。

莲池寺字库塔,为少见的四方形结构。每面有两根对称的石柱,其上镌刻楹联,比如“残章无委地零字悉焚炉”“品端登品地功到得功名”,读来颇有韵味。

莲池寺字库塔第二、三、四层塔身刻有碑文,记载着古塔的历史以及捐资人信息:

塔东,三层“英才需雨化文运自天开”;四层“昏暮观鱼戏 清晨听凤鸣”。

塔西,“丙丁焚断简 甲乙定佳文”。

塔南,“堪作中流砥柱 可挽世俗狂澜”。

塔北,二层“即片纸其宣敬 亦售字之惟寅”,三层“残章无委地 零字悉焚炉”,四层“烟篆中霄汉 广光射斗牛”。

从这些或缺失或模糊的字迹中,终于拼凑起了字库塔的历史。古塔微倾颓剥落,上刻有耆英、文生、监生、乡民等的捐资,如“耆英蒲思儒捐钱四百文”“职员蒲文超捐钱三百卅文”“文生王德炳、王德洋共捐钱四百文”。耆英是对高年硕德之人的尊称,文生即在州县书院中就读的学生。乡民王大受捐八百文,董福清捐三十文,蒲士槐只捐了十文,真可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无论大小,不管捐资多寡,都会一丝不苟地将捐资人的姓名刻在上面。

莲池寺字库塔的修建得到了诸如蒸尝会、文昌会、药王会、嫘祖会的支持,在这些民间团体中,首次发现了“惜字会”。清代惜字信仰流行,功不可没,惜字会雇人在街头巷尾拾捡废纸,偏僻的地方也用糖果从儿童手中换取。收回的废纸先存放在会中,尔后用加入香末的水洗,洗字纸的水不能随意泼洒,要用筛子过滤,以防漏掉剩字。字纸晒干后入炉焚烧,用木勺将灰送入陶瓮中,待盛灰之瓮到一定数目后,以船送入江心或海中,待水慢慢淹没,瓮自沉入水中,也称“送圣迹”。事实上,作为公益机构,惜字会往往入不敷出,程序恐怕也不甚正式,善堂、佛寺、道观往往也拿出部分收入用于惜字会作开支。“送圣迹”耗时耗银,读书人也自己焚烧字纸。

蒲本勤的父亲曾是村里的私塾先生,教授《三字经》《论语》《声律启蒙》。

黄昏的时候,一身长衫的父亲领着他,走到字库塔前,把白天写废的字纸投入塔中焚烧,看着一缕缕青烟飘向远方。父亲一字一句地对他说:“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争,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年过古稀的蒲本勤回忆起父亲的教诲,犹历历在目,他年长后一直以务农为生,没写过什么字,自然也就没有机会焚烧字纸了。事实上,莲池寺字库塔早就荒废多年了。

50 多岁的丁乾辉,他家正门口 100 多米处就是莲池寺字库塔,开门就能见到。50 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从字库塔前经过,“小时候不知道塔是用来做什么的,还和同村的小伙伴爬到上面玩耍,后来听老辈人说是字库塔,是从前读书人焚烧字纸的地方”。丁乾辉说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看过有人往塔里烧纸,村里人也没觉得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更多的认为塔和风水有关。

莲池寺字库塔自建成以来,人们把下面一条从古来流往榉溪河的一条河取名为莲花河,人们常说“莲花河水清汪汪,莲池字塔映中央,人杰地灵家乡美,世代民众保健康”。

莲池寺字库塔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对研究清代石雕世态和建筑工艺有很重要的价值。莲池寺字库塔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定为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6日公布,盐亭县人民政府2013年6月30日立牌至今。

我们相信,敬惜字纸的信仰并未因为字库塔的消亡而消失,在人们的心中还林立着一座座无形的字库塔,对文字的信仰、敬畏依旧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