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起名

美业起名大全免费三字(美业经纬丨连“北上广深”都被KO,成都凭什么敢喊“医美之都”?)

发表于:2023-10-08 12:48:32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美业经纬丨连“北上广深”都被KO,成都凭什么敢喊“医美之都”?

美业经纬丨连“北上广深”都被KO,成都凭什么敢喊“医美之都”?

成都从来不缺“美”的故事。

2017年2月4日,民谣歌手赵雷在《我是歌手》演唱了一首原创歌曲《成都》,把这座城市唱上了热搜,唱进了许多人心里。

在美食的烟火气外,《成都》为成都添了几分安静的人文气质,但这些都只是成都的一个面,这座善于发现自身特质的城市,如今要开始讲另一个更大胆的故事,关于“颜值经济”,关于“医美之都”。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个故事过于浮夸与奢华,与成都的气质相去甚远,是否放在“北上广深”更具想象力,可仔细琢磨便会发现,“医美之都”这个故事只有成都才能讲好。

No.036

美业经纬丨胡小丽

医美之都:初露锋芒

地处西南腹地的成都,终于不再继续韬光养晦的策略,开始频频以不同姿态闯入公众视野。

这原本是一座以“休闲之都”“美食之都”闻名的城市,吸引着八方来客来此地觅食,体验慵懒的慢生活,但近几年,成都在不断打破原有形象,希冀赋予自身更多内涵。

当赵雷把《成都》唱进大街小巷时,成都顺势喊出要打造“音乐之都”;随着国宝熊猫成为新晋流量担当,成都开始筹划“熊猫之都”;得知电竞项目进入亚运会,“电竞之都”也在慢慢成型。

美业经纬丨连“北上广深”都被KO,成都凭什么敢喊“医美之都”?

成都就像这个时代最酷的斜杠青年,把“跨界”玩得极溜。一张张蓝图铺开,每一个构想都很耀眼,令人充满期待。

而其中最值得细品的是,成都的另一张新名片——医美之都。

2017年9月,成都市提出发展“医美之都”构想,次年4月,在出台的具体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当地医疗美容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2030年达到2000亿元,成为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医美之都”。

官方的背书,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成都的医美产业集聚效应。

在今年6月份举行的第二届成都国际医美产业大会暨“医美之都”高峰论坛期间,成都共签约22个医美投资项目,总投资额约300亿元,涵盖医美服务、医美前沿技术、医美教育培训、医美企业总部、医美综合体等。

2017年至2018年期间,数量可观的医美机构陆续在当地涌现。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成都全市医美机构已达407家,比2017年增加了131家,其中5A级医美机构达4家,成为国内拥有5A级医美机构最多的城市。

医美行业生态的逐步完善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当地的医美消费。新氧2018“双11”医美消费城市榜单显示,成都人均医美消费额排名全国第一…

美业经纬丨连“北上广深”都被KO,成都凭什么敢喊“医美之都”?

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成都便打响了“医美之都”这张新名片,但没有什么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打造“医美之都”看似是政府有意搭台,大家群起响应,其实更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移民之都:包容开放

成都打造的各种“都”,都在指向“医美之都”,换句话说,成都骨子里就有成为“医美之都”的强大基因。

首先,成都开放包容的底色给了医美产业非常好的生长土壤。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对美有一种克制,崇尚未曾修饰的美和内在美,这于追求后天美的医美而言,非常不友好,这点可以从当下的舆论中窥见一二。

但成都不一样,这座城市爱美,对美更敏锐也更大胆。若追根溯源,应与其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入相关。

秦代“移秦民万家入蜀”,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及建国后的“三线建设”,让成都成了一座典型的移民之都。

书籍《成都通览》对清代成都人的构成作了详细分析:湖广占25%、山东占5%、陕西占10%、云贵占15%、江西占15%、安徽占5%、江浙占10%、广东广西占10%、福建山西甘肃占5%,成都土著几乎没有。

美业经纬丨连“北上广深”都被KO,成都凭什么敢喊“医美之都”?

不同的文化和基因自天南海北而来,在一地汇合交融,不仅让成都成了盛产美人和美食的“天府之国”,还塑造了她独特的气质,如葛剑雄在《简明中国移民史》中所指出的,冒险、开拓、拼搏、进取、开放、兼容、创新。

当许多地方尚囿于某些传统伦理,对美敬而远之时,成都选择释放自己的天性,去尽可能探索美的边界。

现中国美发美容协会会长唐德高被称为四川美容美发的“鼻祖”,据其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国企改制后,成都当地的美容美发产业迎来空前发展。当时一些经营者为了吸引顾客,不惜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在电视和报纸上投放广告。

唐德高也在报纸上开了一个固定栏目,起名“每周一款”,即每周一放一款为不同行业从业者设计的发型,包括医生、学生,或演艺界文工团的表演者等,并附上自己执笔的发型介绍文字。

而更重要的是,“成都气质”在成都冲破民营医疗服务发展藩篱中,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医美不像传统的美容美发,其属于医疗机构,加入的门槛更高,受到的政策约束也更严格,还有一点要考虑是,市场的接受度。

“第一批民营医院是在‘陈腐观念’比较少的地方发展起来的。老百姓的观念开放,没有姓资姓社的偏见,办得好,解决了问题,就认你。”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会长赵淳曾说。

但有了好土壤,还需要辛勤耕种、懂如何增收的好农夫,对民营医疗服务而言,这个“好农夫”就是好的政策,或善于把脉医疗市场的那些社会资本家们。

民营医院之都:率先突围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民营医疗机构开始萌芽。从“托管“到“零资产收购”,随着国家对医疗市场政策的逐步放宽,民营资本进军医疗市场的步伐逐渐加快。

2006年,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拉开,并提出公立医院机构应回归其公益性,民营医疗机构应在国内未来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而在国家提出这一轮改革前,四川已经为促进当地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做了不少尝试。

2001年5月,四川省卫生协会、四川省医院管理学会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家民营医疗机构管委会,多方收集、反映民营医院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并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比如每月发送一期《民营医院信息》,定期举办会员交流会等。

在发展过程中,民营医疗机构往往会遭遇税收、人事、等级评审等政策不匹配、公众认可度低等问题,对此,四川政府也是较早介入进行解决的。

美业经纬丨连“北上广深”都被KO,成都凭什么敢喊“医美之都”?

截至2018年,四川省民营医院数量占比70.07%


成都便是样本之一。

2003年11月,成都市卫生局专门邀请了16家民营医院院长进行座谈,就如何加快当地民营医疗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建言献策,同时起草了相关发展意见,其中就包括支持民营医疗机构申请社保定点医疗机构资质等内容。

翌年,成都又推出了一个卫生改革深化方案,重点之一是进行市级医疗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民间资本采取收购、入股、兼并、托管等多种形式对市级医疗机构进行改制、经营与管理。

成都的民营医疗机构自身也在不断寻求优化。

2003年,成都的部分民营医院率先采取了对部分药品实行降价,同时,对十几种常见手术病种实行一次性包干(收费)治疗,并公开向社会承诺,杜绝分解收费现象,接受病人监督。

民营医院专家挂号费普遍为3.5元,而国有医院专家挂号费5元以上,当时的成都万福医院甚至还免收挂号费。由于普遍注重合理诊治、合理收费,让病人、家属明白收费项目及标准,其单病种费用一般均低于公立医院。

在一系列因素合力的推动下,成都民营医疗服务队伍不断更新壮大,这为经济效益更高的医疗美容机构打开了更大的窗口。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成都的医美创造了诸多“第一”:最早在高校开展医学美容课程;第一次对美容专科医生进行评定;惟一拥有5家专业美容整形医院;有全国最多的被认证的300多名医学美容医师;在学术上拥有最高难度的颌面外科人才……

也是在这一年,成都喊出要打造“中国美容第一城”,此口号相比如今的“医美之都”,整整早了13年。

网红之都:充满想象力

成都缔造了许多“第一”,其中一些“第一”正在开花结果,并陆续延伸出了更多新的“第一”,而这背后依旧与成都的气质息息相关。

作者李伟在《成都气质的变与不变》一文中总结: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成都的气质,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精神体系。既保存了那些渐行渐远的精致、和缓、温文尔雅精神,又不断生长、融合、突破,让城市充满了想象力。

这座城市几乎把所有的想象力都用在了一个“美”字上:美景、美食、美酒,还有美人。

美业经纬丨连“北上广深”都被KO,成都凭什么敢喊“医美之都”?

尤其是成都的美人,在与短视频和直播迎面相遇后,二者便碰撞出了当地体量庞大的网红经济,而这又反过来刺激了这座城市对美的需求。

据专业主播大数据机构——酸桃数据的报告显示:在全国27家直播平台、超过87万主播中,成都主播数量排名为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大部分主播的变现方式是网店带货。

据第三方平台数据,目前,网红店铺最主要的消费人群为23岁到28岁的“职场新人类”,占到消费总人数的49%,“95后”“00后”约占消费群总人数的17%。

而将网店具体到地域分布上,上海、北京、杭州成为对网红消费比较活跃的前三城市,成都则在内陆城市中排名第一。

网红主播能够获取流量,除了背后有专门机构在运营,颜值能打是第一指标。

“脸型小、眼睛大、鼻梁高、下巴尖……”刚进入主播这一行的大三学生小黛说,为了上镜,经济公司会鼓励旗下网红去整容,轻者打个瘦脸针,重者做填充、削骨。

网红的颜值审美在潜移默化影响着观看直播的群体,强化着后者对美的追求,恰巧,他们还特别愿意在美的事物上投资。

今年6月,封面新闻联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布的《成都消费气质报告》显示,成都人在消费方面酷爱时尚潮流,愿为奢侈品剁手。

美业经纬丨连“北上广深”都被KO,成都凭什么敢喊“医美之都”?

CBNData《成都消费气质报告》

截至2018年,全球则已有超过80%的知名品牌入驻成都。线上奢侈品TOP10产品主要集中在女士包袋和美妆护肤领域,体现了这里的人们对颜值和穿搭的需求。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成都,爱美的男性群体率先出圈。

2018年,天猫双十一推出的《中国男性好色报告》显示,中国男性在护理、美妆上支出越来越多,“95后”男生买彩妆,“90后男生”爱护肤,“80后”男生在养发……

而在城市数据对比中,综合男性购买美妆、个护的消费力,以及消费用户数,成都以极其高的综合指数排名第一。

成都打造“医美之都”,没毛病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已达到2245亿元,成为医疗美容第三大市场,占全球市场的10%。

成都把部分未来“押”在医美产业肯定没错,且它也具备了成为“医美之都”的诸多条件,包括市场,涵盖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地近2亿人口;兼容并蓄的文化;渐渐起色的消费娱乐;与医美相关的支撑产业;政策等。

但若对照隔壁的韩国,成都依旧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韩国的医美产业渗透率全球最高,约为42%,中国医美用户渗透率仅为7.4%。

成都市经信委医药健康产业处处长李映晖认为,韩国医美产业已经形成了生态圈,包括前端技术和后端娱乐,很多科技领域的创新迅速在医美产业得到应用,韩国娱乐业又对其进行了很好的传播。

“韩国的整容业、化妆品、明星、影视剧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美丽产业’,吸引了周边国家的消费者前往接受医疗美容服务。”李映晖说。

美业经纬丨连“北上广深”都被KO,成都凭什么敢喊“医美之都”?

韩国整容一条街

不管是前端技术还是后端娱乐,与韩国相比,成都都才刚刚起步,但好在起点不低,且方向明确。

在《成都医疗美容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中,成都勾画的蓝图是:

推动医疗美容与文创旅游业、互联网、生活美容等产业融合;培育“互联网+医疗美容”服务平台;推动医疗美容产业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探索创办融合医疗美容、生活美容,以及高档化妆品、奢侈品、艺术品鉴等于一体的大型医美综合体。

11年后,这些规划能否一一落地,我们很难预测,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成都打造“医美之都”,没毛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