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起名

油房起名(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发表于:2023-10-08 11:53:17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归化城的六陈行

一 翁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在夕日,粮食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乃至于整个改革开放之前,我们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感谢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它让全国人民都吃上了饱饭,人民生活水平大上了几个台阶。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然而,在过去的归化城有这么一个行业:六陈行者,我个人的理解应是不同于“庄户买卖陆陈行”的,后者兼有生产的成份,或者说:属于“自产自销”。而且从时间上来讲,“庄户买卖陆陈行”出现在前,而六陈行在后。

“六陈行”是纯属于经营性的机构,在归化城一般是指:面铺和碾房,是夕日山西商人来西口外经营各色买卖时的习惯用语,三字经所云: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所指就此六种也。

随着康熙皇帝巡幸归化城,赋予归化城“改革开放特区”地位,到其中叶,归化城汉人逐渐增多已形成小型集市的规模,因而随之出现了最早的一家面铺—“天怀祥”,之后又有德合荣、源德魁、和顺兴、恒裕泰、三盛荣、三成玉等等四、五十家字号;

到乾隆年间碾米、磨面统属于一个行业——面行,而碾房是附带着缸房、油房的,同时酿造白酒、压榨胡油;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嘉庆年官府组织了福虎社和青龙社,面铺属于福虎社,碾房与缸房则属于青龙社;咸丰年间,银根奇紧,受其影响全国范围内粮价暴涨,因而在归化城的面铺也有所减少,此时一些“厚成”的碾房将库存积压多年的小米运往托县河口,装船转售于晋西一带的粮商,因而人们称之为“口外粮”或“西口粮”,此粮一路南下,不时开盘售粮,这让一向认为塞外边陲乃荒凉之区的人们大为吃惊,无形中起到了广告宣传的作用,使“口外”广为人知,归化城的商业也更趋活跃;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待至光绪九年(1883)到宣统三年(1911)洋商纷纷西来,疯狂抢购归绥物资,粮食又是首当其冲,使归化城的六陈行除一部分老字号如涌泉龙者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继续存在外,新开张的面铺、碾房、缸房、油房虽有百余多家,户数徒增了不少,可尽是些外强中乾的“皮包公司”。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辛亥革命以后,归化城的面铺业萧条了几年,到民国十七年时又开始了它往年的兴盛,开张的面铺、碾房、缸房有义记义川会、复兴昌、德和兴、天裕享、蔚和成、昌兴隆、元聚厚、万惑昌、吉善堂、意生德、万享成、德义成、兴泰成、万庆恒、义和公、聚盛馨、天义公、义生泉、昌兴号、庆和祥、义和亨、瑞和谦、德中诚等140余家,可谓盛极一时;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民国十八年(1929)归绥遇到了大旱,粮食奇缺,六陈行缩减到110余家,这年天津商人杨品山却在小召前安装了电动石磨,起名为德源面庄,开启了面粉行业电动化的先河;

民国二十三年绥远电灯公司附设的面粉厂开业,原有的义合面庄也安装了面粉机,归绥面粉业从此走上了电动化的时代。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归化城的六陈行多是各地资本家拿出一定的资金,购置设备,而后开张营业,一般经济实力都比较雄厚,如包头复字号开设的德兴长、大御史巷刘柱开设的开裕亨、罗家营子高家开设的复义泉、骑兵师长郭凤山开设的复义昌和山西祈太帮、忻州帮、代州帮、崞县帮开设的天义公、复盛元、成盛兴、德和兴、三和兴、复兴泉、复顺公、聚隆昌、复顺泰、西盛茂、丰盛魁、天和兴、天兴魁等等,都是可以操纵市场的买卖,尤其是天义公、复盛元、天裕亨、万盛兴、丰盛魁、德和兴六大号凭借着雄厚的资金雄居塞外。

这些商号一般都是三年一帐期,每个身股或财股到期都可分得二千到三千两白银的红利。

当时的六陈行每家都有二、三十匹骡马昼夜不停地加工面粉,有道说:

“人进作坊,马到磨房。”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一般来说一匹健壮的骡马一但进了磨房不出两三年就得累爬,然后卖到新城的死马巷由加工死马肉的作坊杀掉做了卤马肉,死马巷的买卖多是由归化城的磨房和碾房的乏马给支撑着的。

磨房所用的粮食除了由本地的粮店购进外,也从左云、右卫及附近四乡购买的,有时候也用布匹、糖烟之类生活必须品到后山一带和跑青农民“买树梢”和年对年的“期口交易”:

所谓买树梢就是往日归化城附近或后山可可以力更(武川县)一带的农民由于春季急需用钱,即向粮店、六陈行或当地富户借支货物、金钱,以所种青苗作抵押,议定极低的价格,到秋后按议价交粮;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在春季或秋季将各种货物以高价赊给农民,以一年为期,到时彻底清帐,这叫期口交易。

在清代,六陈行向粮店买粮多以粮仓为单位,每个粮仓170石,开仓前需花费一些消耗粮或草绳钱、囤子钱,但粮店对资本微薄的碾房、面铺就不厚道,极尽压榨之能势,因而说对于初进面行的小本经营者来说:是困难重重;

归化城一般商号或住户消耗的米面多向六陈行预定,预定的数量不等,如定购五千斤存面,即时拨付粮款,这就是说:在五年之内随时可以来店提取面粉,同时六陈行也是凭着这些定货的收入作为自己的流动资金。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六陈行内部有大、二、三掌柜分层负责,银钱往来与粮食米面的进出由记帐先生凭条登帐,至于上街买卖与粮仓面仓的检查保管亦指派柜伙专人担任,青年学徒除了清扫柜房、侍奉掌柜、招待客人外,每天还得赶上毛驴将各家顾主所定的米面送到家中。

磨房与碾房由磨倌头与碾倌头分别负责,磨房开磨后终年昼夜两班倒,每班以一石一斗为标准,若畜力不济时可以改为九斗;碾房开碾也是如此,可每推谷子十五石为一班。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磨倌、碾倌每人每月可得城钱三吊,头儿可得五吊,临时雇佣的短工则为吊五;辛亥革命后头儿得白洋八、九块,磨倌、碾倌为六、七块或四、五块,夜倌以看守门户、管理骡马为职,工资最少,仅为城钱吊五到两吊,但他们私偷牲口的草料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缸房多是六陈行附带的作坊,烧锅一次用高梁或豌豆连同缸曲共一石二斗,这种原料一般人都叫它酒茬,上蒸锅之后,一次可得白酒百斤左右,因而有“烧酒不烧酒,一斗出得九斤酒”的谚语,这同时也是缸房出酒的生产标准,超出这个标准,一般就为劣质酒了。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油房与粮店有着必然的联系,榨油的原料胡麻、菜籽、洋烟籽均由粮店购进或自行收购,油房的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秋季新粮上市,油房开始昼夜开榨,所用的工具有大榨、小榨之分,整个过程分为炊、蒸、仓、榨几道工序,每开一榨需用原粮二石五斗,得油二百余斤,到夏季即停业,修整工具,制定来年秋季的生产计划。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

当年油房的工人亦有大、二、三等的区别,经常流转各地,没有固定的行踪,辛亥革命后常年在柜上的,大师傅每月可得白洋十三、四元,二师傅十元左右,三等师傅则得六元上下,年终如有盈余还可得到些馈送。

七十二行在归绥(三十六)—归化城的六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