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女孩起名

胡氏女孩起名大全(青岛姓氏谱丨从胡家庄到天后宫 跌宕起伏的胡氏家族)

发表于:2023-08-27 00:14:41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探讨胡家的过往,其实就是在挖掘青岛村的来历。

明洪武年间,跟随迁移队伍来到山东的,有一支队伍较为特殊,他们姓胡,“明洪武迁入鲁”,清末胡氏族人胡存约的《海云堂随记》如此记载。明永乐初年,他们看中一处濒临大海、碧水青山的风水宝地(今迎宾馆一带),于是落脚栖息,繁衍生息,盖起错落的村舍,并建起家庙和祠堂,取名胡家庄。

青岛姓氏谱丨从胡家庄到天后宫 跌宕起伏的胡氏家族

“民国版《太清宫志》记载创建天后宫时写有:‘乃有青岛胡家庄胡善士,捐地皮数亩,以供庙基地。’后来胡家庄的许多人家,在龙口路以西,后来的东方市场一带筑舍居住,渐成小村落,称之为‘下庄’,而原村则称‘上庄’”(《岛城的胡姓移民》,侯文程著)。青岛文史学者王铎也告诉记者:“青岛人的根是胡家,青岛的文化也诞生于胡家,他们来此地植树立村,甚至从云南带来了树种,他们还把当地的文化也带来了”,王铎说,最初胡家庄就建在迎宾馆一带,后来村民发展越来越多,达到300多户了,“要知道当时的一户不是三口人,加上祖父、曾祖父,叔叔大伯,少说得有二三十人,所以得有将近一万人。于是村庄的地点也逐步扩展”。我们知道,后来便形成了“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但“青岛”二字引入的时间在业界一直颇有争议。

明代,“青岛村”的名称尚不存在,大家更为熟知的是胡家庄。对于“青岛”的引用时间,文史学者前辈们更是博览群书,翻遍了各种奏章、史志、碑文等,并纷纷亮出证据,比如明代万历年间即墨县令许铤在《地方事宜议》中指出:“岛人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武……”其中的“青”指的就是青岛,既然“可人居”,那么肯定指的是青岛村的青岛了。许铤上奏朝廷,要求开放口岸,青岛口随后名气大作,海运贸易繁荣,吸引了南北商贾。由此可见,自明代开始,便有“青岛”之称。

青岛姓氏谱丨从胡家庄到天后宫 跌宕起伏的胡氏家族

当然,大家都知道,“青岛”之名在当时还指胶州湾入海口的小岛,即现在的小青岛,那么,到底是先有海上“青岛”,还是陆地青岛呢?据《青岛城市民俗》中称,应该先有小青岛,后有青岛,“‘青岛’这个名字自明代开始便从海中逐渐移向了陆地,当时在‘青岛’对岸的陆地上有一个村庄的名字就被称为青岛村,其周围的海湾名、河流名、山名等名字基本都是以‘青岛’二字来命名”。对此,王铎不予认同:“我个人认为,先有青岛村,后有小青岛。名字是人起的,人来了,才给周围的岛屿、山川等起名,才有后来的小青岛、青岛山、青岛湾”。

或许关于这一说法至今仍有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当时的青岛已经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市镇。

青岛姓氏谱丨从胡家庄到天后宫 跌宕起伏的胡氏家族

明朝万历年间,青岛口就已形成。“到了清朝,这里就很繁荣了。根据天后宫碑文的记载:旅客商人云集于此。到了1891年青岛建置时,这里已经有了数十家作坊、商店。这时的胡家庄就类似于现在的‘城中村’了,逐渐的,不叫胡家庄,而是青岛口的一部分了。”鲁海先生告诉记者,在《即墨县志》地图中,竖排的青岛口被标注为“行(hang)街”,“当时很多人把人民会堂一带的青岛口称作‘街里’,后来才演变为中山路一带,这也是最早的街里的来源,胡家就是最早的街里人”。“行街”里开设了许多商号、店铺、作坊等,地图都只把青岛村标注为行街,可见这一街道对整个村子的影响力。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稚嫩的童声原来并非起源于中山路繁华的时代,而是起源于清代行街,早在德国租借青岛之前,周边“各村村民到青岛村的天后宫和行街买卖交易、赶会进香、许愿看戏等,都称‘去街里’”。

随着时间的流逝,市镇日趋繁华,富商也逐渐崭露头角。“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归有居民三四百户,大都以渔为业,今之天后宫、太平路一带,乃三十年前泊舟晒网之所。章高元驻兵而后,渐成为小镇市矣”,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总结道。“小镇市”打破了多年来德国人口中的小渔村之说,足以说明,当年的青岛百姓用勤劳的双手正在构建自己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