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公司起名

米业公司起名(民富村美演绎黑土交响)

发表于:2023-08-26 22:55:34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民富村美演绎黑土交响

永兴村居民住宅区场景。(资料图)

廉红本报记者刘伟林

冬季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永安满族镇永兴村,铺展开来一幅北国乡村的美丽画卷。幢幢居民楼拔地而起,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窗外则是覆盖着万顷良田的皑皑白雪,一片洁白望不到边际,无限生机就在这寒地黑土中蕴育。

你能想像吗?9年前,这还是一个欠外债20多万元的空壳村,如今却已成为村级资产资源积累达到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万元的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永兴村到底因何而兴?

不忘初心,村里有了“好当家”

永兴村的变化缘于一次资本和情怀的碰撞。

贾洪涛,1973年出生于永兴村。2007年,在外闯荡十多年,拥有多家物流公司和数千万元资产的贾洪涛回到家乡。习惯南方飞速发展的他惊呆了:离开家乡多年,路还是原来的路,房还是原来的房,人的精神面貌与他离家时也没有太大变化。还没进村,贾洪涛衣锦还乡的高级轿车就陷在了泥坑里……

带领乡亲们致富,他以前不是没想过。做生意时,他结识了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等一大批农民企业家朋友,看到人家的家乡是“中国名村”,心里可真羡慕。但一回到家乡看到村里一穷二白的面貌,他心里就敲“退堂鼓”。

但当那天众乡亲帮他把陷进泥坑里的小轿车推出来时,老少爷们殷切的目光拴住了贾洪涛的心,也坚定了贾洪涛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信心。这一年,他把公司转让出去,开始回村创业。2008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贾洪涛许下了心愿,立下了志向:立足家乡、致富家乡,发展集体经济,带领乡亲们大干一场,改变永兴村的落后面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他也对自己和村干部提了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干,农民群众跟着看,看好以后跟着干。”

上任后,他与村民一起研究制定了永兴村的5年发展蓝图。他拿出80万元修好了村内的道路,不但实现户户通,而且通到了田间地头;他带领班子成员积极与水务部门沟通,自己又垫付50多万元资金,新打了41眼抗旱井,同时修建1300米长主干渠1条,5000米长支渠5条,控制水闸12座,确保全村旱地、水田旱能灌、涝能排……

永兴村的部分土地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但长期以来一直是分散种植。2008年2月,在绥化市供销合作社的积极倡议和组织下,贾洪涛领头在永兴村成立了全区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名为北林区永安镇大成福农民水稻专业合作社。

其实,永兴村起初的名字就是“大成福”,由200多年前山东孔氏子孙闯关东所建村,借孔子“大成”之意,取名“大成福”。这个全区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怀着对村落“大成”的美好希冀,奏出了黑土交响的序曲。

兴社兴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永兴村走的是一条组织起来的大合作之路。

从2008年起,村“两委”班子成员又先后牵头成立了大成福蔬菜、农机、烟叶3个专业合作社,两年时间组织全村1.72万亩耕地全部入社,实现了统一规划、规模经营、分工分业集约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农民实现了土地经营、入社分红、外出打工、发展非农产业等多渠道增收。

种植的合作化让不少村民都尝到了甜头。宋宝昌是受益人之一,他算了笔经济账,“种植水稻统一购种、购肥,一吨尿素得便宜200到300元,秋季收水稻,统一品种后,每斤水稻多卖2到3毛钱,收入相当可观,每公顷地得多收入2000到3000元钱。”

好处不仅于此。合作经营之后,永兴村充分利用地边地角,经过平整地、铲除田埂,化零为整,大成福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此一项就增加了100多亩耕地,增产10多万斤粮食。

现在,这些合作社不仅流转了本村的绝大多数土地,还把触角延伸到附近的11个村和1个农场,共拥有种植基地3处,辐射面积5.5万亩,是本村耕地面积1.72万亩的3倍之多,大成福农机合作社还为北安龙镇代耕土地4万多亩。

为了深度挖潜有限的农产品资源,在4个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2009年,永兴村筹建了大成福制米厂、酱油厂、酱菜厂、酸菜厂、豆包厂等村办、民办企业。

无工不富。2012年,由村“两委”牵头,成立了由永兴村委会控股25%、实行“村社一体”体制的大成福农工商贸易有限公司,成为“四社一厂”乃至小型民办加工企业的“小航母”。

该公司下辖每个成员单位都有明确分工:4个合作社负责种植、米业加工厂负责加工、农工商贸易公司负责对外营销,构建起村、企、社、民大合作、立体化、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走出了一条“农民+产业合作组织+村集体合资入股龙头企业”的复合型发展模式,实现更加高效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有力促进了产、加、销各环节的良性运转和互动发展。

大合作带动大加工。为了保证销得好,大成福通过宅基地置换土地,规划了占地400亩的大成福工业园区,其中由村里投资500万元的冷链物流公司,设有冷库和加工车间,专门负责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生产的蔬菜冷储、加工和运输;黑龙江金泽水利环保有限公司等企业也落户小区,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基地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运输、餐饮、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

优质优价,锻造“大成福”品牌

寒地黑土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块黑土地之一。“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永兴村人认为,寒地黑土更是金山银山,要把祖宗留下的黑土地这块珍宝保护好、利用好,保证其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生存的空间。

于是,永兴村大胆走出去,争取到市场消费旺盛的地区投资办厂。企业内外合作、农工商合作,与域外媒体企业合作、与公益事业合作……永兴村坚持开放合作,让农产品进入更多产业链。

譬如,永兴与厦门晚报集团合作,在当地建设了一处日加工能力5-10吨的北方特色豆制品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北方非转基因大豆制品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实现北方名优产品与南方消费市场的零距离。

活化营销,走大品牌之路。肥沃的黑土地,充足的阳光,纯净的灌溉水,造就“大成福”牌大米独有的香甜品质,现已获得国家认证的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标志。

永兴用市场引领生产,搞好产品销售的区域定位,攥紧拳头,集中出击,探索出电商、订销、直销、专销等多种营销路径,叫响了“大成福”的品牌和产品,在厦门、福州、哈尔滨、大庆等地设立多个直销窗口,产品供不应求。

泉州中国粮食城的一位经销商曾在正月十四飞到永兴村,一定要赶在种地前签下“大成福”的大米订单,还即兴送上一副对联:黑土地捧出健康粮,百姓缘结大成福。

2015年5月,公司在厦门注册成立大成福爱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电商平台,推出“一方净谷”系列农产品,每斤大米由3元提高到10元。今年公司在网上开展“一亩田”订制销售,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每斤大米卖到18元。此外,依托大成福的销售渠道和物流网络,为市内外5个企业代销北方特色农产品和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产品涵盖粮食、蔬菜、瓜果、菌类食品和东北地区各类农特产品等5大类20多个品系。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和洗礼,让“大成福”感受到了产品品质的重要性,成为他们“销得好”倒逼“种得好”的源泉。

今年,“大成福”重点投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按照欧盟标准,生产有机水稻2400亩、绿色水稻2000亩,并实行全程监控管理。对按标准生产的社员,水稻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4元的价格收购,鼓励大家种植高品质水稻。

民富村美,奏响永兴新乐章

历经近十年的探索,大成福集团公司今年销售总额将达到2亿元以上,村级资产资源积累达到2亿元,是2007年的近200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万元,是2007年的4倍。

“大河有水小河满”,富了集体富了百姓。永兴发展复合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大成福农工商贸易公司,每年要拿出25%的纯利润交到村里。2013年至2016年村里收到红利280余万元,全部用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

原来的永兴村,村屯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土坯房挤住三代人。但2013年到2015年,全村共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4栋近3万平方米的农民新村住宅楼、3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和幼儿园、村小学等,腾出宅基地375亩全部复垦。每年村里垫付50万元左右,实现全部小区集中供热,社区的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仅为城里的一半。由于楼房建设质量高,价格合理,回迁政策村民认可,入住率达

100%。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也各展其能、各奔挣钱道。在永兴,农民流转土地得租金、入社得分红、打工挣活钱,上班挣工资,80%的农户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目前,永兴村搞劳务的农民达300多人,村里的老人都成了村里的“打工族”,每人每年都能挣1万多元钱。

随着家底的厚实,永兴村干群关系密切融洽,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和为民服务的热情高涨,巩固了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永兴的村风也变得更加淳朴,村里还出资设立敬老奖,人人争当尊老敬老的模范;村里的鳏寡孤独者也得到了特殊照顾,村民基本实现共同致富。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贾洪涛作为基层一线的一名共产党员,更能感觉到责任的重大和肩上担子的分量。

贾洪涛认为,在新时代,永兴村还要坚定不移地走好“村社一体”这条路,进一步做好规模经营、产品营销、三产融合的大文章,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永兴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赶超甘南县兴十四村,建成龙江“第一村”。

展望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永兴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奏出新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