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姓氏取名

尧姓起名大全(尧舜禹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就能看出来)

发表于:2024-04-20 22:30:30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上古时期并无信史,只有传说,从史料考察上古时期的状态是不可能的。然而,先秦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各个大小贵族家都修有私史,且一脉相承,对重大事件多半众口一词,所以我们往往可以从中窥见上古社会的一鳞半爪。

而从宏观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就世界史上有相对准确记录的北非、希腊罗马、爱尔兰、南美、北美、太平洋群岛的原始和奴隶制社会,它们各自独立,可发展过程和社会形态的确有共通之处,所以我们也自然而然地推测,这些共通之处也可以应用到中国的上古世界上来,再结合甲骨文和变化不大的西周金文,以还原上古世界的真实面貌。(本文仅供参考)

尧舜禹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就能看出来

1、炎黄时期的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大家应该都有所听闻,基本就是非洲原始部落的水平,虽然现在非洲原始部落基本都会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

简单来说,典型的氏族社会的特点就是,几十几百人群居,内部财产公有,非常团结互助,没有私有观念。但同时,对氏族外的人极度仇视,几乎没有交流可能,见面就杀。

但人口是会增长的。当某一个氏族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动分裂成两个氏族,其中一个率领着族人搬出去住,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宗”和“小宗”。大宗小宗之间毕竟是一家人,见面没法打打杀杀,为了以示区分,他们保留了同一个姓,但按照居住的地方改变了氏作为区分。

或许我们可以猜测,上古的炎帝黄帝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个氏族,所以才那么长寿。他们的兄弟、父子关系也不是真正的兄弟父子关系,而是分裂迁移的大宗小宗关系。当时母系社会已经向父系社会转变,于是他们将父子兄弟代入氏族之间,每分裂出新的氏族或部落,就让新的部落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搬迁出去,尊仍居住在原地的部落为父,而同样搬迁出去的部落之间则互为兄弟。由于搬迁的越早、生存条件往往越好,所以早搬迁的的部落往往像兄长一样照顾着弟弟,这是原始社会氏族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关系迁移到氏族之间的自然体现。同样的,在传说中,作为弟弟的黄帝击败了兄长炎帝,只是残酷惩罚了蚩尤,却没有惩罚炎帝,也是这种“无条件维护氏族成员、残酷对待氏族外成员”态度的残留。

尧舜禹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就能看出来

而与此相对的,黄帝当然也不可能有几十上百个妻子。更有可能的是,黄帝部族威名大盛,许多部族慕名请求加入合并,合并的方式当然是包括联姻的(顺带一提,上古肯定不是一夫一妻,大概也不是一夫多妻,十有八九没有固定配偶)。在联姻等方式完成部族大混合之后,黄帝又生了几十上百个儿子——分裂了几十上百个新部族,然后全部撒出去,实现了大范围的扩张。

2、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合时代的深刻矛盾

尧舜禹或有其人,或指其氏族,也有可能是氏族中较有力量、智慧或技术的首领,依托氏族力量而成为部落联盟(氏族联盟)的首领,或者是依托个人魅力而成为联盟首领。

但这个时候,氏族社会的不足之处已经开始展现,整个社会开始逐渐往奴隶制社会转变,这个过程必然是充满了矛盾冲突的,而尧舜显然无力解决冲突。

尧的时期,命令鲧治水但遭遇了失败,虽然记载由于尧的贤能而“民不怨”,但真实情况很难说,毕竟他只是个联盟老大又不是皇帝,就算是皇帝,民也会怨的。

尧舜禹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就能看出来

而舜,有一首《击壤歌》唱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虽然常有质疑此歌失之古朴,或为后人伪作,但有多方资料证实《击壤歌》确为上古诗歌,大意应该差不多。一般情况下,这首歌被解读为舜帝无为而治、品德高尚、治政成功而百姓不知的典范,但从另一个角度,咋看——舜确实几乎没干啥啊?一个毫无存在感、有和没有没两样的首领,被抛弃也很正常吧?

那么,在这位写了《击壤歌》的老人眼里,什么样的“帝”才是好的“帝”呢?

人心是贪婪的。既得陇,复望蜀。我们的爷爷奶奶觉得能吃饱就很好了,我们的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吃肉穿新衣,而我们——以上这些,在我们看来,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如果仅仅满足了这些,xxx何有于我哉?(猪肉都快吃不起了!)

于是乎,随着人们的财富越来越多,种田效率越来越高,大家开始躁动起来——要不我们去治水吧!要不我们去干那啥啥啥吧!只要做成了这些,我们的粮食就可以更多了呀!

可为了能治水,之前那部落联盟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呀!

尧舜禹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就能看出来

实际上,从一个社会形态到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跨越,根本不需要什么阴谋诡计——因为所有人都在眼巴巴地看着,恨不得冲上来直接替你动手。

3、舜的艰难上位之旅

在传说中舜遭到父亲、继母和弟弟的虐待,却依旧非常孝顺,无怨无悔,因而被视作孝顺的典范,排在《二十四孝》第一位。

舜被虐待的故事过于精彩曲折,实在难以取信,应该是在流传过程中被多重加工过的。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真实的东西。

有个很有趣的地方,由于舜的品德高尚,走到哪都有人跟随,自动形成聚落,尧非常欣赏他,不仅给了他财务赏赐,还把女儿嫁给了他。舜的弟弟于是和父母合谋,打算杀掉舜,霸占舜的财物妻子,后面也没有受到惩罚。虽然常有人怀疑上古帝王的故事被儒家大幅度修改过,但这么神奇的故事不像是儒家写的,所以姑且推测这一段保留了上古传说的原貌。

那么这说明了什么?除了部落联盟的首领真的很没面子,女性的地位真的很低,还有就可能舜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的地位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尧舜禹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就能看出来

这个故事的关键其实不是父亲瞽叟,而是弟弟象,象才是出主意的那个人,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想争夺联盟首领位置的那个人。传说舜有双瞳,瞽叟意为“瞎眼的老头”,或是对此的反讽。而象就是大象(古时中原有大象),因体型震撼,可象万物之形。所以,或许舜的弟弟象根本不存在,只是象征着无数反对他成为联盟首领的黑手而已。而他的不以为然,也是因为他敌人力量如同大象一般庞大,实在无法追究。

假如这个推测是真的,那么尧的确是顶着很大的压力选择了舜。这里一定要明确的指出一点,反对舜的力量有多大,那么支持舜的力量就有多大。所谓的矛盾,是因为几乎势均力敌、双方都不肯让步才叫做矛盾。在这么个前途未卜的时刻,只能够拼智慧、拼决心了。

但尧为什么会选择舜?仅仅是因为舜穷、好控制吗?

前面已经反复说过了,不管是尧还是舜,都不是一个人,而是“尧部族”和“舜部族”。

舜据说是黄帝的八世孙。前面提过,当一个部落分裂成两个的时候,居住在原地的那个是“大宗”,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可以算作是正统继承人;迁移出去的则是“小宗”,不能算是正统继承人了。显然,舜部族就是黄帝部族多次分裂后、仍然留在原地、祭祀黄帝的正统部族,在所有人都承认黄帝威名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尧部族能够想到的、唯一能够能够团结所有部族的办法了。

为什么说是唯一呢?因为前面提过,只有留在原地的部族才是正统继承人,无论分裂出去多少代,都只有留在原地的那个才算。所以,只有尧部族,才能被所有人承认。

但同时,正因为大家从狩猎采集时代进入了农耕时代,留在原地的部族也得开始面对地力不足的问题了。一般来说,留在原地的部族,占据的其实是最好的位置,但农耕时代,尧部族却越来越贫穷。但他们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只能……按照语句逻辑,这里应该加一个只能,但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只能咋办,从姓氏来看,姚是女子和花草,所以尧部族是只能玩弄花花草草?

只不过,很可惜,尧和舜赌输了,他们所支持的氏族和部落联盟刚好是要被历史所淘汰的,而他们的后代境遇可能也相当凄惨。

尧舜禹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就能看出来

当周武王“兴灭国、继绝世”的时候,给尧舜禹的后人都封了国。其中,尧后是伊姓或祁姓(有争议),侯爵,封于蓟;舜后是妫姓,侯爵,封于陈;夏禹后是姒姓,伯爵,封于杞。而对比之下,周武王还分封了商汤之后于宋,是子姓公爵;某帝之后于薛(有炎帝、黄帝两种说法),是任姓侯爵。而前文已经说了,氏可改,姓不可改。尧姓伊(这也是为什么蓟国被认为是姓伊),舜姓姚,禹姓妫,商汤姓子,炎帝相传姓伊耆、母姓姜,黄帝相传姓公孙、又姓姬(可见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

从上面可见,只有商汤、夏禹和祖先是同一个姓的,而尧、舜的直系后代都没有留下来。和我们今天一样,周武王也认为尧舜禹是一个等级的贤王,应该被封为伯爵,只不过尧后、舜后已经不是“大宗”了,所以必须降一级为侯爵。而商王朝则可以与周王朝相媲美,所以商王朝的后人可以封为仅在王这一等级之下的公爵。

现在史书记载的说法是,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墟,负责祭祀殷后,却没有给他封国。直到武庚发动三监之乱后才把纣王之兄微子启封到宋国,代为负责祭祀殷商,也就是第一任宋公。这实际上是非常矛盾的,因为封国,尤其是这种“继绝世”的封国,主要任务实际上就是祭祀宗庙。什么叫做国家?宗庙社稷就是国家。宗,祭祀之庙堂;庙,朝拜之大殿;社,封土以聚众;稷,耕作之水田。这四样加起来,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的雏形。不允许建国,根本就不可能祭祀祖先。

不过以上是闲话,和主题无关。这么矛盾的事情,肯定是后世记载有疏漏。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尧舜禹汤(姑且视之确有其人),只有禹和汤的直系后代安稳地活到了周武王的时代,尧和舜的后人或许都被清理掉了。当然,更有可能的是,他们的部族都被强制解体了。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史记》对夏朝的编年记载是不准确的,夏朝并没有十几代君王,很多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称呼。就像我们的年号,汉武帝使用过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说不定未来的人搞不清楚,以为是十一个不同的人。

尧舜禹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就能看出来

“从叫建元一直到叫元丰的执政者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拥有轮换制度、非终身制的民主制度,每过五年就会更换下一个执政者。但这种政治体系也有其缺点,那就是这可能是一个叫做‘元’的家族的家族内部民主。理由是,当这个叫太初的执政者上台,就再也没有‘元’家的人执政过了,而轮换时间也从五年变成了三年。这或许是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新时代,证明了贵族政治向平民政治的过渡。

但贵族势力的反扑显然相当强烈。执政官‘征和’三年任期满之后,他们成功地扶持了元氏家族‘后元’上位,但被寄以强烈期待的‘后元’,任期仅仅一年就被‘始元(汉昭帝年号)’所替代。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难道是这位‘后元’被他的反对者所刺杀了吗?不管怎样,显然也是出身贵族的‘始元’悍然打破了传统,足足执政了7年,而其后继者‘元凤’也执政了6年。如果对古老而神秘的中华文明又足够的了解,我们会知道,只有女性的名字才会取名叫做‘凤’,也就是说,这位至高无上的执政官是一位女性!从已知的资料中,“汉人”是一个讲求封建礼教、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而这位执政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奇呢?这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学者,孜孜不倦、发觉古代文明奥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