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姓氏取名

姓石的羊宝宝起名(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发表于:2024-04-19 10:56:29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学习《素书》体会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图片来自网络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语出《素书•安礼章第六》中。直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舍弃美玉不要,而取用粗劣顽石的人,犹如瞎子一般。羊的软弱性格即使给它披上老虎的皮毛,也不会变得刚强,骨子中还是软弱的。


注曰:“有目与无目同。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王氏曰:“虽有重宝之心,不能分拣玉石;然有用人之志,无智别辨贤愚。商人探宝,弃美玉而取顽石,空废其力,不富于家。君王求士,远贤良而用谗佞,枉费其禄,不利于国。贤愚不辨,玉石不分;虽然有眼,则如盲暗。

羊披大虫之皮,假做虎的威势,遇草却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势,施威于民;见利却贪,虽妆君子模样,不改小人非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贪其利,废乱官府之法,识破所行谲诈,返受其殃,必招损己、辱身之祸。”


古人认为,天地孕育了万物,而玉吸收了天地的灵气、聚集了万物的精华,方才如此美轮美奂,所以认为玉是石中的至美者。因此在古人心中,玉是天地间不可多得的宝物。


古人以玉喻人,认为玉是君子的道德象征,拥有高贵的品格,古人借玉的光泽、柔和特性,代指人的高贵品格。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等。


《素书》中“弃玉取石者盲”这句话里的“玉”无疑是喻指具有某些优秀品质和精神的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这分明在说人的“仁、义、智、勇、洁”五种品德,和儒家提倡的五德是高度一致的,也与《素书》首句提出的“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高度吻合。


“羊质虎皮者”【质】:本性。“羊质虎皮”见于西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意思是:羊虽然披上虎皮,但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战战兢兢,它的本性没有变。常常用来形容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的人。


《素书》中“羊质虎皮者柔”实际上是暗喻那些装腔作势,外强中干的人。这些人,有的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有的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拐骗;有的“拉大旗作虎皮”吓唬不明真相的人。这些人虽借外力能逞威一时,但其本质却是最虚弱的,终究会露出真容。


世上有藏于石中的玉,也有披着虎皮的羊。然而玉虽被弃而取石,但终究会被明眼人视作美石;羊虽披着虎皮,但终究改变不了懦弱的本质;因此,识人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穿了表面,才能分清眼前的人究竟是玉还是石,是虎还是羊。


有两则故事,对“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作了最好的注释。


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看到凤凰落在了荆山上,听说凤凰落下的地方有宝物,于是他就到凤凰落脚的地方寻宝,结果除了有一块石头,其它什么都没有,于是卞和就抱着这块石头,以此为宝献给楚王。


当时的国君楚厉王找来玉石匠来鉴定真假,结果玉石匠说这块石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一怒之下,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过了一段时间,楚厉王死了,楚武王继位,卞和心有不甘,又抱着那块石头去献宝,结果又重演了第一次的过程,卞和被砍去了右脚。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心有不甘,又担心楚文王不识宝物,就抱着这块玉石在楚山下哭。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耳中,就命令人把卞和招来,问他为什么哭,卞和说:“我不是哭我的双脚,我是哭明明是美玉,硬把它当成石头,明明是忠臣却被说成目无君王,惨遭杀戮,我不能不感到悲伤。”楚文王听到这句话后,命人刨开石头,果然是一块绝世的宝玉。为了纪念卞和,就将这块玉石命名为“和氏璧”。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讲了一则寓言故事:《黔之驴》。《黔之驴》形象地揭示了“羊质虎皮者柔”这一主题。说的是,黔地的驴体形庞大,嘶鸣声响亮,从外表看是个庞然大物,令人生畏。老虎不敢轻举妄动,谨慎戏嬉驴子,终于惹怒了驴子,踢了老虎几下,再无他技可施。老虎见其就这么点伎俩,便毫无顾忌,“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世间非无宝玉,也非无爱玉之人,正如清朝王氏所云:“虽有重宝之心,不能分拣玉石。”正如世间非无圣贤,亦非无用贤之人,正用王氏所云:而“无智辨别贤愚。”玉石不分,贤愚不辨,“虽有眼,则如盲暗。”俗语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实际上告诉用才者,世上不是无可用人才,而是要有识才的本事。有才之人外表上和普通人无什么差别,甚至有才之人的外表(包括面貌、穿着、语言、动作)还不如普通人,用才者切莫以貌取人。


世间亦是真假并存。“羊质虎皮者”,欺骗了多少不明真相之人。“倚官府之势,施威于民”;“虽妆君子模样,不改小人非为”;到头来,“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贪其利,废乱官府之法,识破所行谲诈,返受其殃,必招损己,辱身之祸。”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有眼无珠之人,贤良之人就在眼前,可其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也许是根本就看不懂、看不透,视宝玉为顽石,见虎皮不知羊质,世上有很多优质的人才,他们根本看不出,抓不住。他们没有一双慧眼,识不透“宝玉”。有些用人者就喜欢外表光鲜亮丽,夸夸其谈的伪君子,不见人的真品实才,闹出了多少伤心后悔之事。


实际上,一个人若没有明辨是非,看透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选择的能力,就要先学会怎样去识人的本事,否则必然会丢失了“宝玉”,畏惧着“虎皮”,被假相所迷惑。越是吹嘘自己很厉害,多么了不起,有什么背景的人,就越没有什么本事。


请记住,无缘由恭维你的人,往往是有求于你的人。不要被一些人表面的伪装所迷惑,在很多时候,有些人表现出一副精通人事、无所不知的样子,其实这是一种伪装,但这种伪装却包不住内心的虚伪。遇到这种假意奉承,勉强附和的人,千万不要被他的美言所迷惑。


辨别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不要以貌取人,更不可仅凭花言巧语论人,需要在处事中去鉴别认识。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的胸怀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无怨无悔。而小人却心胸狭窄,猜疑嫉妒,怨天尤人。看一个人,不要看他说的多好,而是要看他做的如何。常言说得好:“是驴是马拉出来遛遛。”


过于自私的人,胸中装不下广阔的天地,对他自己有利之事便不择手段,舍得力气;对他人或集体有益的事,他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人对上常常伪装作“宝玉”,对下却是“羊质虎皮”。真正有本事的贤良之人,常常注重修身,待机而动,绝不肯为一己之私而屈就他人。


切莫如宋人张商英所言:“有目与无目同。有表无里,与无表同。”要心明眼亮,能辨真伪;要谨慎鉴别,看穿本质。不可“弃玉取石”,将“羊质虎皮者”视作权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