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男孩起名

穆姓男宝宝起名(郑州东部著名的篮球村穆庄村)

发表于:2024-04-17 07:50:37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地理位置

穆庄村位于圃田古镇西北隅2.5公里处,北依金水区姚桥乡邢庄和贾陈村;南同圃田乡白佛村接壤;东与圃田乡河沟王村龙须沟为界;西与郑州市祭城乡王府李村相接。全村面积0.375平方公里,人口700户,3200余人,有5个村民小组,除一人藏族外,其余均是汉族。穆庄村地域面积4900多亩,纯耕地3000亩。主要以农业为主,村民以林果业、优质大米、莲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部分村民兼营建筑、运输和加工、养殖业等。解放以来,由于水利条件便利,北靠东风渠,西有七里河,郑州郊区水利局的规划下建有一座8闸8孔的蓄水桥闸,给圃田以及北边的部分村庄带来了排涝金和灌溉的优越条件。穆庄村自该闸建成后,连年粮食大丰收,有“粮食囤”之美称。

村名由来

明朝时期的郑州,举目是无边无垠的泽国荒原,夜不闻鸡鸣狗叫。有史料记载,北元战乱结束,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惨不忍睹,不堪入目。洪河(黄河)连年泛滥成灾;旱灾,虫灾侵袭,更有甚者,蝗疫肆虐蔓延猛于虎。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记载“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中原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湮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尽皆为荒墟,禾不入地,无收粮,尸骨成丘’”。

明洪武元年(1368年),穆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移至荥阳县稍作停留,而后启程到郑州城东25里处安家落户,以族姓定为村名穆庄。

历史脉络

元顺帝时期,郑州一带战事频繁,为了躲避战乱,郑州一带百姓纷纷离开故土,远走他乡。圃田周边很多村庄变得人烟稀少、田地荒芜。

明朝初年,在官府的组织下,山西的大批民众向河南、山东一带迁徙。吴姓、高姓、穆姓、张姓、赵姓、朱姓、武姓等相继迁往郑州地区,后又陆续迁往穆庄村定居。

清乾隆初年,白莲教反清起事,时局动乱,穆庄始大规模修寨。

清宣统二年(1910年),河南省地方自治筹备处令各县成立自治会。郑州当年划城乡自治区为七,并设立各区自治会。七个自治会为:城厢区、人和区、仁亲区、永康区、长东区、安定区、宣平区。穆庄村隶属宣平区。

民国3年(1914年)8月,郑县大部分地区有蝗虫灾害,榆林、穆庄、白佛、河沟王等部分村灾害严重。

民国32年(1943年)4月28日,日军飞机由郑州西南起飞,中午时分飞至穆庄寨北,很多村民都到一棵大柳树下躲避,飞机向下附冲,投出数枚炸弹,当场炸死无辜百姓数人。(其中朱先其的母亲和一个刚出门回娘家的妹妹同时被炸死)

1954—1955年,穆庄村成立互助组。1955年,穆庄村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

1969年12月,毛主席号召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郑州市区的部分学生上山下乡,组成学生连第十一连、十四连下到穆庄村。

1972年,八孔连桥带闸建成,东风渠南北畅通;穆庄、白佛、河沟王上万亩土地变成了自流水浇田。

1973年,穆庄村大办工业、加工业、养殖业;穆庄村和东史马村互派水稻、棉花、种植技术员。

1975年,穆庄大队成立青年突击队,穆旺锁任队长,穆朝臣为指导员。平整废弃的十八里河道,变为良田七十余亩;穆庄村购买了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驾驶员朱新卯、朱永法、刘小衣、穆章顺。

1986年,穆庄村西地及北地种植芦笋500余亩。刘家坟地北头设立一级灌溉,使村西地能用上河水。

1994年9月,圃田乡东半部9个行政村(穆庄、白佛、营岗、大王庄、大孙庄、吴庄、圃田、河沟王、石王),西部7个村(岔河、赵庄、南岗、西刘庄、东周、榆林、李南岗)集资30万元筹建乡中心小学。穆庄村小学五、六年级并入圃田中心小学。

1995年6月2日,郑州市五县、六区领导来本乡观模小麦丰产情况,参观了穆庄、白佛、河沟王村的近万亩优质高产小麦。

2000年,圃田乡政府在穆庄村、白佛村、河沟王村举办万亩莲菜荷花节,经过电视宣传后,迎来络绎不绝的游人。

2009年,穆庄村打两眼深水井,惠及村民。

2010年,因修建商鼎路,郑州市政府在穆庄村征地,拆迁穆庄村第四、五、六组村民房屋共计110户。

2012年10月,根据郑东新区的规划,穆庄村开始整体拆迁。12月,穆庄村整体拆迁基本完成。

村庄档案

穆庄古寨 清乾隆年间,穆庄村决定修寨墙。村民刘锡宁(其曾祖是个阴阳先儿)用黑布蒙住眼睛,用牛拉布犁绕村庄犁了一圈地定为村界,沿界线筑成寨墙。筑寨资金由村民张永成(平定白莲教有功,乾隆皇上赏其黄金千两)出资。

筑寨速度较慢,历时三年筑成,当时曾有起名寨园村(后改为穆庄),寨垣全长48段,周长计2500米,寨垣筑成后高两丈许,底宽五丈,顶宽两丈。三个寨门,分别是东南、西、北,寨门上有寨楼。寨门上分别两扇十公分厚木制大门,上有小碗口大的铁钉。每个寨楼上配大炮两门,每门重约500斤,10米1个寨垛,一台普拉机,20米1杆抬枪,50米1门小钢炮。寨外有护寨河。河壕深三米,宽三十米,是当时方圆几十里相对坚固,最有安全保障的安全村寨。为避战乱四处财东商贾,匠人,纷纷到穆庄村定居。有各类较齐全的服务行业:塾坊、锅口、京货、百货、阴阳卜卦、中医药铺、兽医,染坊、豆腐作坊、木匠、铁匠、画匠、泥瓦匠等等。故曾是方圆近百里的经济、文化、繁荣村落。

1948年解放时,寨楼早已坍塌,寨墙残缺断段。到处是人们行走的豁子和建房取土的大坑。1968年,村里又简单地进行了修补,目的是为了防止猪羊出村糟蹋庄稼。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人口成倍增长,村民建房把村里的空地占完还不够,又向外扩了南北两条街道。南扩几乎与白佛村相接。北扩房屋就盖在十八里河河床上,村庄南北长一公里,东西宽一华里,呈椭圆形。

穆庄瓜园 穆庄村自建村以来就有种瓜的惯例,村民大多种植一些食用的常见瓜果,例如菜瓜(即葫芦科,别名蛇甜瓜,果实呈棒状、浅绿色、表面光滑、常弯曲,以嫩瓜加工腌制为主,可炒食,也可凉拌或生食)。

还有甜瓜、苏瓜和面瓜。种植这些瓜类不需要种植技术,仅需撒菜籽,浇水即可,但是种植大瓜(即西瓜)这种农作物,对种植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解放初期农民单干户的年代,穆庄村民每家每户会少量种植这些农作物。1956年前后,村民个人种植西瓜也开始聘请技术员,村民穆长庆家聘请了韩师傅,人称老韩,他多才多艺,除了种瓜以外还会木匠、说评书。1958年后,体制改为生产队时期,各生产队开始大批量种植。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穆庄村的四个生产队都种上了西瓜,从山东聘请了专业的种瓜技术员。四队聘请了本队社员赵凤阁和山东的技术员代广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瓜园的种类也从单一的品种变得丰富起来,培育出了很多新品种:“落花甜,白沙蜜,红到边,十道厘,起棱苏”。

1980年之后,穆庄大队各生产队的种植面积达到了近百亩瓜,逐渐成为生产队集体经济的一部分,从农作物变成了经济作物。除了分给社员的部分,剩余的西瓜全都拉到集市上去卖。一个西瓜少则十几斤,大则30斤以上。

穆庄篮球队 穆庄村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篮球之乡,上至50岁的中老年,下至10岁儿童积极参与篮球这项运动的有近两百人。穆庄村的篮球运动之风始于解放后,学校是此项运动的源发地。在当时,穆庄小学作为穆庄村唯一的一所公办学校,也就自然地成为了这项运动的主要阵地。学校的教师大多来自郑州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在校时也都上体育课打篮球。由于解放初期,入学学生年龄较大,都正是打篮球的年龄,校园篮球很快推行开来。此外,毕业回乡的学生、部队转业的士兵、回家过周末的工人也都加入了篮球运动的行列,随之组成了一支庞大的篮球队伍,每年学区都会举行几次篮球比赛。

1958年,穆庄村创办了民办中学——东郊三中,校长刘应忠找到了市级篮球队队员刘保仓,邀请他做学校的体育老师,成立了东郊三中篮球队。慢慢地,学校的篮球队开始走出校门,与郑州各学校进行比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东郊三中篮球队也在郑州小有名望,当时的球员有刘保仓、顾书勋、梁天明、吴国庆、张善信、王青海等人。之后,东郊三中篮球队又与郑州市内的一些篮球队进行比赛,其中,不乏郑州飞机场篮球队这些知名球队。20世纪60年代中期,郑州市委的工作组进驻穆庄村工作,工作人员中有2名篮球爱好者,篮球打得十分出色,再加上部队回家探亲的刘合林(所在团内篮球队主力),校园篮球真正走出校门成为村篮球队,逐渐在全民中推广开来,成为全民篮球,穆庄村篮球队一时声名鹊起,不少周边村都来预约比赛,各村的古会时篮球比赛成为主要表演内容之一。

鼎盛时期,穆庄村一共成立了5支篮球队,共有5个篮球。当时的穆庄村一共四个生产队,每队一个篮球,一支篮球队伍,再加上学校一支篮球队,一个篮球。五支篮球队平日里一起训练,有比赛时统一编队进行比赛,场面十分震撼。全村的篮球队都是自愿报名参加,不要报酬,共同为穆庄村的篮球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穆庄村的篮球运动员有:袁吕松、朱广林、刘书林、邢栓成、邢留进、朱永安、张道亮、穆进国、梁天明、穆朝恩、穆旺销、刘小春、邢小群、朱留增、朱永顺、朱广增、毕福顺、穆栓群、周国妞、吴全明、朱麦成、刘新洲、梁天海、穆章振、穆四辈、乔二强、袁留彦、袁海松、任国庆、穆玉庆、田海玉、穆德山、邢顺章、朱庆妮、邢留山、刘印表。

(郭增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