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四个字的公司起名(将孤独画出色彩|小朋友画廊背后的故事)
“也许画画,他能少一些孤独,多一些精彩。”她希望,即便儿子是“孤独的星星”,也要做颗五彩的“星星”。
全文3036字,阅读约需4分钟
(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8月29日,36幅画作轮番在朋友圈“刷屏”。这些“一元画作”被反复认购,不少人当成屏保展示。
活动迅速完成1500万元的捐款目标,参与者超过580万人。
被称为最美刷屏的“小朋友画廊”,真的是“小朋友”画的吗?
事实上,25位画作者,大部分年龄在20岁以上。其中,最小的11岁,最大的37岁。
“他们多是成年人,却有着孩子一样的天真想象和对美的敏锐捕捉。”主办方介绍,画作者为患有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等病症的特殊人群。
我们找到其中3位自闭症患者,与他们家人聊了聊,孩子与绘画的故事。
━━━━━
把广东画成鸽子,四川画成火焰
除了早产,一周岁前,刘一跟普通孩子没什么区别。他能喊“妈妈”,会挥手说“再见”。
改变发生在摔伤后。他的母亲张建丽回忆,孩子周岁时摔到头部,左耳上方处磕出血印。
她发现,从那以后,孩子不怎么说话了。“之前拍照时,他会看镜头,后来不仅不看镜头,跟人对视也不超过一两秒。”
起初,张建丽以为孩子小,大点就好了。可一年过去,刘一还是不怎么说话,跑步时左右脚也不协调。
他最终被诊断为自闭症。
▲刘一和他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家住黑龙江牡丹江市一个小镇的张建丽,对“自闭症”这个词,很少听说,也不太理解。“看字面意思,是人比较封闭,当时想着与外界多接触,就会好。”
后来她才知道,这病没那么简单。
儿子封闭刻板,面无表情,出门时埋着头,不愿意看别处,也不爱和人交流。此外,他作息时间、生活用品不变,喜欢走相同路线。
有次回家,张建丽换了条路,儿子便“明显不高兴了”。
由于“跟别人不一样”、“不听话”,刘一换了六七所幼儿园。小学上了一个月,他因常在教室喊闹而退学,转到当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学费高,康复设备也不健全。2010年,她把孩子送到上海青浦一家特殊教育学校。
母子俩租住在一间10余平米的屋内,每月100多元租金。房间简陋、潮湿,“几天不回去,就会长绿毛。”
▲刘一《奇妙十二夜》 。受访者供图
让张建丽欣慰的是,儿子在画画方面的兴趣。
刘一喜欢变幻的图像。“天气预报的画面切换很快,每当播放时,他就站在电视前看,还会临摹上面的图标。”她回忆。
他画画很快,一幅小动物的简笔画,大概三四分钟。画的时候还常“开动脑筋”。奶奶让他画五只小鸡,他没有一个个画,而是先画大母鸡,又画4只小鸡的头。他还会把广东省画成鸽子,把四川省画成火焰。
为了孩子多学点东西,2013年,张建丽把刘一送到上海WABC无障碍艺途机构,希望他继续学画画,进行康复治疗。
在老师指导下,刘一开始用画笔表达对生活的认知。一张纸上,画出120个小格子,他画腿、脚、脸等部位“填”在格子里;他也爱画医生、老师、主持人等人物肖像。
他创作了《奇妙十二夜》。画里的12生肖奇形怪状,色彩斑斓。WABC无障碍艺途介绍,该作品曾亮相联合国总部。
画画也一点一点改变他。张建丽称,如今儿子在地铁上撞到别人,会第一时间道歉,遇到变化的事情,情绪起伏也没那么大了。“小朋友画廊”刷屏后,母子俩接受电视台采访,刘一看见自己时,高兴地说“妈妈,我上电视了。”
━━━━━
即便孤独,也要做五彩的“星星”
“我要画八大行星,坐船带大家一起去旅行。”吴永逸为画起名为《遨游太空之旅》。
铺开长近1米、宽80厘米的画纸,他开心地告诉妈妈张小娇,太空很宽广,画纸也一定要大才合理。
吴永逸拿起马克笔,在画卷上填充绿、桃红、紫、黑等颜色——它们代表不同的行星。
▲吴永逸《遨游太空之旅》。受访者供图
6岁时,吴永逸被确诊为自闭症。
那时,他连“爸爸妈妈”都不会说,眼神习惯性躲闪,也害怕接触新鲜事物。
唯一熟悉的伙伴,是电视机。晚间7点半,天气预报音乐响起,他坐到电视机前,按顺序播报每个城市名称。
遇到喜欢的广告画面,吴永逸会忽然站起,蹦蹦跳跳,冷不丁一口气说完广告词。
他从不会哭,表达情感是最困难的事。7岁那年学自行车,他不会躲闪汽车,脚被轧后,还一蹦一跳跑到妈妈面前,面无表情地指着脚说“被轧了”。
张小娇心疼地告诉儿子,疼痛可以哭。看着妈妈一次次落泪,他学着说“不要”、“不喜欢”,笨拙地做出似哭非哭的撇嘴、皱眉表情。
幸运的是,吴永逸在集体环境中成长。上课时自言自语、随处走动、从不听讲,也经历四次劝退、上了两遍初中,张小娇总鼓励儿子与同学们待在一起,他也逐渐学会简短交流。
▲8月31日下午,吴永逸在工作室的画作《大活动之旅》。受访者供图
在张小娇眼里,2016年10月前,儿子只是有着买地图、画地图的特殊喜好。
兴致上来时,他翻开地图画册,从世界地图临摹,再细化到国内各省份、秦岭各分支山系等。
经人介绍,吴永逸来到WABC,第一次尝试真正意义上的作画,临摹梵高作品《罗纳河上的星夜》。
5个多小时后,张小娇看到画作,有种说不清的错觉:儿子智力为58,相当于12岁孩子,“这是他自己画的吗?”
那以后,他成为常驻“画家”。
半年过去了,她注意到,孩子对色彩理解越来越丰富,也越发大胆。
“星星是五颜六色的”、“唱歌时,人的脸应该画红色”,吴永逸主动与妈妈交流,语气中透着自信与喜悦。
最让张小娇惊喜的是,在一次“我的家庭”主题画活动中,儿子画了一家三口,却唯独不画11岁的妹妹。
老师劝了两次,他才勉强用灰色将妹妹“添”在画纸一角。
“这是嫉妒。”张小娇一下明白了。她知道孩子无法感知和理解这种感情,但用画表达出来,舒缓了情绪,这就是“艺术疗愈”。
“也许画画,他能少一些孤独,多一些精彩。”她希望,即便儿子是“孤独的星星”,也要做颗五彩的“星星”。
━━━━━
“疯狂小画家”连画40幅作品
捷麟喜爱抽象画风,作画自由奔放,色彩明亮丰富,被工作室老师称为最有天赋的“疯狂小画家”。
《冬之蕴涵》、《春之月》和《大海》是他的作品。
▲捷麟《冬之蕴涵》。受访者供图
看到儿子作品被大量转发,很多人夸赞画很真诚、令人震撼,王巧如满心欢喜,“儿子不懂这些,但我替他开心。”
捷麟两岁时,王巧如察觉到,儿子不说话,胆小,从不与人有眼神交流。有需求时,他用手指向自己要的东西,嚷嚷着让人送到手里,发脾气时持续性哭闹。
6岁半,他被诊断为自闭症。
王巧如回忆,捷麟3岁时,便喜欢拿铅笔在本子或废纸上涂鸦,用线条勾勒植物和房屋形状,是他常做的事。
她渐渐发现,儿子一坐下来画画,就安静地专注其中。看到他咧着嘴笑,王巧如买回一堆铅笔和A4纸。
捷麟爱拉着妈妈往集市走,走着走着随处坐下,从书包拿出铅笔和白纸涂涂画画,行人、商店、摊上食物,他几分钟就描绘出立体形象。
▲日常参加活动的捷麟。受访者供图
虽经历几次转学,捷麟总算顺利完成义务教育。2010年,他还考入市级美术学院。
老师多次表示,孩子无法跟上课程,一年后他被劝退。
王巧如却坚持为儿子营造画画环境,“我曾是历史老师,明白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重要性。”
她为儿子报名广州市青年文化宫油画班,在当地一位颇有名气油画家的赏识和指导下,捷麟开始学习用色彩展现抽象画面。
2015年,WABC创始人苗世明到广州出差,看到捷麟的画作,告诉王巧如,孩子天赋极高,一定要去工作室学习绘画。
“他听到鼓励,主动冲茶,还抱着一摞画要送给人家”,王巧如记得,这是孩子第一次主动接近陌生人,也是第一次送画。
▲捷麟《大海》。受访者供图
10月1日是捷麟生日,也是他进入画室的第一天。从此,每天7小时的绘画课,成为他最开心的时光。
捷麟最快七八分钟能画完一张,每天绘画量保持在十来幅。投入时,他从晚上9点画到第二天6点,一直画了40多幅。
5平米的阳台堆了捷麟500多幅作品。他给每一幅成品起名字,标注绘画的时间和地点,放在袋子里交给妈妈。
捷麟只能用简单的词汇描述作品,但他喜欢通过画画表达自己,只要拿起笔,在纸上涂抹颜色,就会情不自禁得哼起歌。
有时,他也会画妈妈。他的一幅画作上,一个长着白色翅膀的蓝色爱心里,妈妈挽着自己的手,两人都是黑色短发,带边框眼镜,嘴角露出微笑。
▲捷麟《我和妈妈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记者 赵蕾 赵凯迪 编辑 李骁晋
值班编辑 张一对儿 李二号
(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