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姓名算命

瓷都起名算命网(读城丨“千年瓷都”景德镇:以文塑城 联通世界)

发表于:2024-03-08 11:52:34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新华社南昌7月5日电(记者黄浩然、舒畅)法国女青年开弥2015年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来到江西省景德镇常住,如今已有两个陶瓷工作室。她说:“自己的创意在这里都会被接纳,都有可能变成现实。”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传统陶瓷文化的积淀,铸就了“千年瓷都”景德镇独特的魅力与艺术气息。1000余年前,这里因出产的瓷器“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

读城丨“千年瓷都”景德镇:以文塑城 联通世界

这是航拍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新华社发

如今,完备的手工制瓷体系、便利的创作条件、较低的生活成本,构成景德镇独一无二的艺术氛围。

开弥在景德镇生活了近10年,此前,她曾辗转多个欧洲城市学习陶艺,最后落脚于景德镇。她说,景德镇的多元、包容文化,让她留了下来。

32岁的美国青年泥的明也来到景德镇追梦,一住就是8年。他在市郊租用了一栋农房打造陶瓷工作室。在这座“中国瓷都”,他感到陶瓷梦想“明亮”了起来,也更加热爱瓷泥的温润,因此给自己取名“泥的明”。

这些年,3万多名“景漂”聚集于此,其中来自美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洋景漂”高峰时达5000多名。他们来景德镇成立工作室、举办陶艺活动。

“放眼全国乃至全球,鲜有像景德镇这样的城市有如此多的世界各地人才,为投身陶瓷行业而汇集在一起。”从美国归来的景德镇景漂协会会长焦孟田感叹道。

读城丨“千年瓷都”景德镇:以文塑城 联通世界

这是航拍的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新华社发

景德镇“文化移民”现象背后有开放与包容,更离不开当地政府全面优化政策“软环境”:为“景漂”创业者营造免费在创意集市上摆摊、低价入住创客青年旅社等便利条件,成立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景漂协会等机构,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2019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创新热潮在“千年瓷都”涌动。即便是只带着几百元来到景德镇的年轻人,也能在这里买几块泥、用公共窑烧窑进行创作。

35岁的艾福玲,8年前辞去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只身来到景德镇创业,烧制高温颜色釉。她在陶溪川文创街区邑空间有了专柜,月销售额近15万元。这样的创客,陶溪川已孵化2万多人,创业实体达2902个。

景德镇陶瓷匠人也在不断走出去,与国内外相关业界展开各种交流、合作。在景德镇经营了30年陶瓷的余望龙,十年前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他把公司设计室搬到了荷兰鹿特丹,从事家具设计的法国设计师特拉普曼成为设计团队的一员。

今年初,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一次家居展上,由特拉普曼设计、望龙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青瓷洗浴套装受到青睐,拿到国际订单。

读城丨“千年瓷都”景德镇:以文塑城 联通世界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内景。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早在宋代,景德镇就与海外建立了贸易往来。历史上,“丝绸之路”上的驼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将景德镇瓷器及制瓷技艺先后传到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1868年,德国地理学家、柏林大学校长李希霍芬博士来到中国,写下《中国——我的旅行与研究》一书,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还命名了烧制景德镇瓷器的“高岭土”。

今年4月,景德镇获批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市场,景德镇日用瓷、艺术瓷等已出口“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和地区。

复活文化遗存、解析古瓷基因,是“千年瓷都”的新使命。2015年起,景德镇市以御窑厂遗址为中心划定保护区,散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等文化遗存,被政府列为“一号工程”进行抢救式保护修缮。

读城丨“千年瓷都”景德镇:以文塑城 联通世界

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直播基地里,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直播推介陶瓷产品。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介绍,御窑厂遗址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景德镇正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年前,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挂牌成立。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等院校和机构的专家齐聚景德镇,以当地海量古瓷片为研究对象,用现代技术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发展和变迁。

目前,景德镇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6项、国家(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90人,陶瓷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多达15万人,接近城区人口的四分之一。

“我们将不断地用小写的china陶瓷,讲述好大写的CHINA中国文化自信的故事。”景德镇市市长胡雪梅说。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正在以新的方式再现“文化强磁场”,成为世界体验中国发展、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