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起名6800(《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发表于:2023-05-11 09:55:54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1852铁血中华》中,主角韦泽南下广州,创立光复军,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发展初步工业,在北伐前期建立起初步工业,为方便通信联系,较早的发展有线电报,并开金手指提早发明无线电报,为主角和光复军的胜利如虎添翼。

自古以来人类对信息的及时传递向来看重,从古时烽火狼烟 、八百里急报到近代的电报技术,可见一斑。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烽火狼烟

火车的迅速发展促进新的通信工具诞生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悄然爆发,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英国已将木制轨道换成铁制轨道,使得马车铁路出现。1787年,英国的默多克设计实验并制造出无轨火车。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马车铁路

1802年,特里维希克作为蒸汽机车的前驱,发明了高压蒸汽机,制造出蒸汽机车,但仅有8公里的时速,实用性不大。

到了1819年,工程师史蒂芬逊制造出实用的蒸汽机车。到1825年,史蒂芬逊制作的蒸汽火车正式上轨道,通车运行,火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1825年旅行号机车

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铁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到1850年英国铁路里程达6600英里。铁路系统快速发展,带来新的问题:需要全国统一时间,以某一地时间为全国标准,不再以各地地方时间为准,尤其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等条件影响,但又没有时空限制又必须比火车跑得快新的通信工具。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近代科学家发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件成熟

电报被发明的基本技术条件——电池、铜线、电磁感应器,经过无数人探索实验,已经出现

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实验制作世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堆”。由此“伏特电堆”成为早期电学实验主要实验工具,成为电报机的电力来源。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伏特为拿破仑演示“伏打电堆”

而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历经10年反复实验摸索,于1831年确定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磁感应生电取得重大突破,为电报的发明提供理论支撑。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迈克尔·法拉第

早期电报的发明构想

早在1753年,英国人摩尔逊利用静电感应原理,用26根导线通电进行信息传输,以代表26个英文字母。但由于此种实验机器导线太多,设置复杂,且信息传输距离短,因而静电电报机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静电感应

1804年,西班牙人萨瓦使用不同的符号和字母的金属线浸在盐水中,用装有盐水的玻璃管作为电报接收装置。实验原理为当电流通过时,盐水被电解,产生出小气泡,根据这些气泡辨识出字母,从而接收到远处传送来的信息。但因为电报接收机可靠性极差,同样不具实用性。

1832年,同一时期俄国科学家希林格也设计了一种只用8根电线的编码式电报机,并且取得试验上的成功,虽然导线数量减少,但对于通信来说需要的导线还是太多,依旧难以达到实用之功效。

上述这些早期电报实验装置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状态,得到应用和推广,但它们为后来的电报发明者提供实践和经验,随着电磁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电学的进一步发展,一根导线的电报机终于出现。

千呼万唤始出来——莫尔斯电报

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旅游回来后,潜心研究,终于在实验室内架设有线电报机的传输信息成功,研制出电磁电报机的样机。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架设电报线

1837年,莫尔斯又在纽约大学的会议室里,架设了一根长518米的导线,获得通报实验成功,电报机由此诞生。莫尔斯根据电流通、断电时出现电火花和没有电火花两种信号,于1838年发明了由点、划组成的"莫尔斯电码"。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同样在1837年,英国人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出第一个有线电报线路,并不断加以改进,提高发报速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很快应用在铁路通信中。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莫尔斯电报机实物

1844年3月24日,莫尔斯举行了电报启用仪式,在国会议事厅里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助手收到的消息准确无误。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莫尔斯(中坐者)亲自发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

1850年8月28日,英国人约翰和雅各布·布雷特兄弟在法国的格里斯-奈兹海角和英国索兰海角之间的公海里,用"巨人"号拖船在英法两国之间的多佛尔海峡敷设了第一条海缆,1858年,横跨大西洋联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海底电缆

1866年世界上第二条海底电缆铺成,从此海缆成为通信上的一种正规的通信工具。1875年,法国的巴特发明了多路电报,它能以一条导线传送8路电报。

1915年,美国的甘培尔和德国的瓦格纳分别发明了滤波器。滤波器可以仅用一条导线传输几十路电报,由此产生出能够同时发报的载波电报的设想。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滤波器

有线电报的首战——克里米亚战争

1853年至1856年,英法等国为压制俄罗斯的扩张,双方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控制权开战,战场遍及克里米亚半岛等黑海沿岸。克里米亚战争被看作是拿破仑战争以后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也是军事史上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克里米亚战争被看作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许多新的战争手段登上历史舞台。克里米亚战争使技术条件取代人力,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战争开始后,有线电报被英法运用在战场上,第一次使用电报指挥的战争,极大地提高的信息的传递效率。

同样有线电报也被各大新闻媒体运用,战场上的第一手消息快速往后方传递,使民众第一次近距离实时感受战争的进展和残酷,此时民众的惊讶和震惊程度不亚于近年来的纳卡冲突中无人机定点清除。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19世纪欧洲某电报局的女工正在工作

摆脱电线的束缚——无线电报

有线电报是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切要求能进行远距离快速通讯的产物。但为人类的通讯做出重大贡献。有线电报虽然远距离快速传递信息,但摆脱不了架电线、铺电缆等硬件条件限制。为了更加方便快速传递信息,无线电报应运而生。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自家的花园里成功进行无线电波传递实验,并且他的发明得到了英国的支持,次年即获得了专利。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马可尼,无线电之父

1898年在英吉利海峡两岸进行通讯距离为45 km无线电报跨海试验,并取得成功。1900年10月,在英国建立了一座采用10kW的音响火花式电报发射机的发射台。1901年12月,在加拿大,马可尼利用风筝牵引天线上天,成功地接收到大西洋彼岸的无线电报,风筝牵引试验成功的消息轰动全球,由此开启新的通信时代。

1903年开始,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用无线电传递新闻,当天便可见报。到了1909年无线电报已经在通讯事业上大显身手。在这之后许多国家的军事要塞、海港船舰大都装备无线电设备,无线电报成了全球性的事业。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马可尼在上海

电报传入中国和发展

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全球殖民,有线电报被莫尔斯发明使用以来,很快就传到了中国。

1871年4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未经清政府同意,擅自从长崎至上海间海底电缆接至吴淞口外的大山岛,并与上海英租界的电报局相连,于当年6月3日收发国际电报。从此,英美等国电信公司见状,亦仿效。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1900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上海电报站大厦

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其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常用6800多个汉字,编撰第一部汉字电码本,起名为《电报新书》。后经由郑观应将其改编成为《中国电报新编》,成为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本。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民国时期中国电报新编

1873年,从法国归国华侨商人王承荣和福州的王斌实验制作出我国第一台电报机,并上书请政府请求自办电报,但清政府拒不采纳,不予同意。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晚清时期的莫尔斯电报发报

1875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了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成为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丁日昌

1876年初,丁日昌安排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留学生35名赴欧学习,其中就有电报方面的留学,为军事海防所必需,积极主张自设电报。通过与丹麦大北公司交涉,丁日昌收购福州至罗星塔电报线路,该线路成为中国自营的第一条电报专线。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福州船政局马尾船厂

1877年,丁日昌为开放台湾,架设台湾府城至安乎、旗后电报线,成为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1879年5月,清朝政府为了应对国内外军事压力,及时沟通军情,建设天津至大沽及北塘国内首条军用电报线。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盛宣怀为总办。并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丹麦人博尔森和克利钦生被聘请为教师,委托大北电报公司向国外订购电信器材,为建设津沪电报线路作准备。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李鸿章

1881年4月,津沪电报线路从上海、天津两端同时开工。当年12月24日,全长3075华里电报线路全线竣工,全线在上海、苏州、镇江、紫竹林、济宁、清江浦、大沽口七处设立了电报分局。同年12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营业,官府私人均可收发电报,津沪电报线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晚清电报局

1884年,清政府设内城电报局专事收发官电,外城电报局收发商民电报,并把自行创建的第一条电报干线延伸经京郊通州引入京城。从此,北京开始通电报。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1924年兴建的天津电报局大楼

1887年,在台湾巡抚刘铭传的主持下,花费重金敷设了长达433里的福州至台湾的电报水线--闽台海缆,于1887年竣工。它使台湾与大陆联通一体,对台湾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此条线路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1899年,广州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在广州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广海、江大、江巩等江防军舰上设立无线电机。

1899年,中国境内已经基本建成数条电报线路,构成中国干线电报网。

1905年7月,袁世凯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人葛拉斯为教师,并委托其代购马可尼猝灭火花式无线电机,并装在部分军舰和保定、天津、南苑等处行营,互相至今用无线电进行相互联系。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袁世凯

1906年,广东琼州海缆中断,为此在琼州和徐闻两地设置无线电机,开通了民用无线电通信,此线路成为中国民用无线电通信之始。

1908年,英国商人未经清政府同意,又在上海英租界的汇中旅馆私设了无线电台,与海上的船只通报联系。清政府见状只好购买,并移装到上海电报总局内,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无线电台。

《1852铁血中华》中的“千里传音”——电报

1910年上海城廂租界图

1911年,德商西门子德律风公司,在北京东便门、南京狮子山设立无线电报机,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试验,试验取得成功,结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