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男孩起名

上虞男孩起名(上虞新闻网丨一帘幽梦忆江南)

发表于:2023-05-11 09:55:04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当上虞市政协虞舜书画院顾问、著名画家林逊发先生将他新近出版的《林逊发山水画集》送到我手里时,我分明觉得这300多幅山水画作品的集合,可是一泊隽永秀美的江南哪!

  江南是什么?江南是唐宋诗人的千古绝唱,是明清话本的万家烟火,是产生“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曲水流觞,是亘古男儿陆游留在沈园春天的永久忧伤,是徽州儒商山高水长的无奈和辉煌,是古版线装书和越窑青瓷的流光溢彩,是胡适的故园情结,是夏丏尊的白马湖寻梦,是叶圣陶的莼鲈乡思,是戴望舒《雨巷》邂逅的那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林逊发用他的画笔,在天机云锦里,缕楼铺绣;在绮丽江南中,默默耕耘。

  观林逊发的山水画,其结构、线条、轮廓、色彩,似乎抹去了古和今、虚和实、真实和幻想的界限,要将人裹卷进一个言语无法描绘的奇幻世界。山的节奏和韵致,水的灵动和唯美,在这里得到了相反相成的绝妙注释。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是水滋润了山,还是山衬托了水?或许,山和水同有着通脱的生命力,它们安卧天地间,两两相望,朝夕熨贴,就是互为存在的证明。

  随便翻到画集的哪一页,那富于江南气息的画面便是那样强烈地冲击你的视觉。一组《水乡情》,无论是画周庄、乌镇抑或西塘,在其画笔下,似乎多少岁月都会被轻描淡写——不管人事如何变迁,周庄就是周庄,乌镇就是乌镇,西塘就是西塘,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温润如昨。就如黄昏的一帘幽梦,又如晨光中一支摇曳的蔷薇……而以水乡绍兴入画的一些作品,那乌篷船停泊在码头或桥下,配上水泡般的拱桥、布满青苔的石级,还有古镇老街,是那样的招引人。似乎觉得,江南的河流、月夜、江村,有一只停泊的乌篷船,一切就全活起来。侧耳谛听,似能隐隐听闻《渔舟唱晚》的旋律,想起“橹声欸乃纤道长,梦也何曾到水乡”这样的诗句。此时,尘世的喧嚣与浮华离你远去,时间仿佛停止了,早已蒙上了灰尘的一颗诗心会慢慢醒过来。

  乍看林逊发的画作,选景似乎都是些山呀水呀屋呀的,然而,透过画面,总能让人见意见境、见人见心,这大抵便是他画作的穿透力了。他画的一些老城、古城,在刮风下雨、低云绕城里,总能让人听到鼓声、喊杀声、剑戟交接声,似乎又将你带回那雄浑壮烈的峥嵘岁月。长烟落日,将军白发。誓死驻守的信念,金戈铁马的厮杀,抵御外侵的奋起迎战,相隔千年的尘封往事因为这些老城、古城的存在而恍如就在眼前,先辈并不遥远,历史并不显得突兀和陌生,江南如此丰富厚重。观瞻《沈园半壁亭》、《沈园葫芦池》,那蓊郁繁茂的树木,那花枝掩映的小径,那参差错落的楼阁,那古意盎然的草舍,那扶映花团的绿叶……无不栖满诗的韵律。是的,一位爱国诗人与表妹的爱情故事在这里繁衍,一阕令人心碎的悲词在这里长传,一抹穿越千年时空的凄清记忆在这里复活。久久看那堵被风雨侵蚀得伤痕累累的词墙,那种晶莹至爱,那种欲罢还休的忍耐,那种灵魂颤抖的痛楚和无奈,像断线般的雨,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而以盛享“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誉的白马湖畔春晖中学入画的系列作品——《春晖先贤图》、《满园春色》、《春社》、《春晖桥》、《春晖瑞雪图》、《曲院新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回廊》、《苏春门》、《山边一楼》、《平屋》、《小杨柳屋》、《春晖朱自清故居》、《晚晴山房》等作品,虽不着一人,但观众眼里皆是人。而将它们连成一轴长卷,则分明就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史上浓重的一笔。透过画面,人们终究看到经亨颐、何香凝、黄炎培、张闻天、陈望道、刘大白、叶圣陶、胡愈之、廖承志、张大千、黄宾虹、柳亚子、俞平伯、朱光潜、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李叔同等一些游学执教者们熟悉的面孔。是啊,在时间的长河里,画作中的一切景致恍若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诉说着当年名师的故事;又恰似一架钢琴上的键盘,流淌着当年硕彦们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如果说,在近一百年的中国山水画创作革新中,前期代表人物为黄宾虹的话,那么,后期的领军人物便是傅抱石、李可染、张大千、陆俨少了。对于林逊发,他最倾心钟情的则是李可染,尤其是李可染大师怀抱“为祖国山河立传”之志,以对传统要“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勇气打出来”的精神,融会古今中西之技法,所形成的厚重饱满、雄浑幽谧、深沉浓拙的李家画风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林逊发。是的,林逊发50年的绘画生涯,让观赏者有理由相信,他是把自己所有奔放的情绪、生活的强烈情感,包括笔墨,完全理解了之后,慢慢化为自己内心的东西,收敛之后再放出来的,而所谓“以扎实的传统技法为底蕴,善于融合西画光线、造型的手法,得李家山水‘结构丰满紧凑,线条粗犷壮美,笔法坚实叠进,用墨深厚凝重’之神韵,特别是逆光的出色娴熟和‘可染皴’、晕染等技法的炉火纯青,使得他的山水画笔线激越、墨色浓滋、造型苍劲,在黑白掩映的明暗处理和色墨交融的空间构织中,体现出朴茂多姿的美学意趣”;以及不受物质空间和物质性的羁绊,把光影当作一种属性,以构成画面的空灵感和韵律感,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语言表述方式,并借此解释自然等技法特点的显现,便是画家对传统的感悟与真情的流露自然地结合的有效实践和生动诠释。

  我知道,“中国画中的笔墨观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包容语言表现的差异性。这差异来自于时代,本自于地域,来自于艺术家。时代的潮流、风尚和地域的历史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会对每一位画家的笔墨产生影响,而画家个人的精神气质、人生经历与学养,也会自然地在笔墨中流露出来。(邵大箴语)”林逊发也不例外,他的笔墨风格明显与时代与江南地域和自己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有一条可以肯定,他的笔墨是为表现江南山水和画家自我内心真实感情服务的。看林逊发的画,画面中笔笔相抱、相拆,墨与色相互碰撞又相互包容,于干湿浓淡相生中自然带出淳朴、厚重、天道自然的壮美,表现出色之明媚和华丽,墨之润泽和苍茫。它优美,却又有苦涩味;它优雅,却又有质朴感;它简约,却又有精微痕。他强调笔意的生命节奏,墨与色的生命交合。可不是?面对自然景象,他用心灵和情感去统摄与收取,并通过笔下的山水符号,着重表现出大自然本真生命的那种独立精神、人文精神。若没有经过精神洗礼、思想涅槃,能臻于这般笔墨境界吗?

  林逊发告诉我,画了50年山水画,艺术之路越走越难。是的,掌握技法易,提高境界难。想起著名画家王明明说过的话:“中国画画的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技法,技法是一个初级层面的问题。不要和古人比技法,更不能认为在技法上玩出了点新鲜花样,就觉得自己超越古人了,技法只是手段,目的是表现人生的精神境界。画家要在作品中呈现出时代精神,必须深入生活……因为没有了生活的感受,画越来越空洞、概念化。要么去重复古人,在古人的画里讨生活;要么热衷于技法的创新,从技法到技法,为技法而技法,把艺术最本质的东西丢掉了。”是的,几十年如一日,林逊发在走遍江南水乡和越地山水角角落落的同时,坚持赴祖国的名山大川写生,以自然为师,则成为他艺术嬗变和精进中,得以不断创新的重要支撑。观其近几年创作的《虞舜精神》、《足迹重华》、《舜耕余草木》等画作,可谓面目一新,境界全出,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深入生活。正如他所说,遍访名山大川,并非出于猎奇,而是为了借鉴更开阔的背景和视野,对江南山水的本性和品赋有更深刻的认知,作更传神的摹写。如果说,林逊发新近创作的一批山水画里,体现了情感意韵、自然感觉和艺术理念的第二自然,流淌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浓郁的水乡情愫的话,那么将文化的识览和学术的精研有机结合起来,把审美理想、审美判断和自我审美情怀联系起来,以笔墨美学与意境的有机融合,追求自然和谐、天然平淡的境界,以及无形中建立的与观众的审美和情感的沟通,自让林逊发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名家辈出、形态纷呈的格局中,自出机杼,独辟蹊径。

  观林逊发的山水画,从其深谷峭壁上,我读到了山水写的铭文;从狰狞凶险的峡谷里,我看到了山水连绵不绝、倔强前进的雄姿;从高山夹峙,狭长千里的流程里,我听到了山水的呼喊、咆哮、歌吟、诉说。它一路受尽仄迫,它一生举步艰辛,它不知道等待它的前程是什么,但它们知道前进,不惧疲惫的前进,不可阻挡的前进!突然想及,前进,这在万山峻岭中抒写的史诗,在茫茫天地间朗诵的雄文,不也是对林逊发山水画创作苦心孤诣的生动注脚吗?

  1941年出生于上海的林逊发,从小在水乡绍兴长大。从1958年考入浙江美院附中接受较系统的中西画技法学习训练和理论熏陶,毕业分配至浙江缙云县文化馆工作,直到1983年调回故乡绍兴任上虞师范专职美术教师、美术教研组长,他从未停辍过山水画创作。打开画集,无论写生册抑或创作画,每一幅都好似一种印记,留下的是林逊发在山水画创作中孜孜以求的足迹。自然,他更顺着“小桥流水”摇着“乌篷船”由“河埠台门”走向了浙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海外。《三味书屋》、《兰亭图》、《水乡春潮》、《渔归》、《观瀑图》、《鲁迅故乡》等100余幅作品先后在全国省、市各级展览、报刊杂志等展出、发表,20余幅作品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美术馆等收藏。其中,《水乡古镇》获中韩书画大赛金奖和全国师生春满校园大赛银奖;《鲁迅故乡》获全国第四届中国山水画展创新奖;2004年入选“浙江国画百家”,并在《美术报》上作专题介绍;2006年评选“浙派画家”活动中,被提名为候选人。其艺术事迹先后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词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辞典》等10多部专业辞书。

  交谈中,得悉林逊发的画室取名“留云斋”,为著名作家、书法家贾平凹先生所题。问其故,则曰:“云,既是自然之云,也为心头之云。画留云,则画有诗意;心留云,则人沉静而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了这般气度和境界,林逊发在山水画创作的领域里,又何以不能“骐骥一跃”呢?又何以不能为观众奉献一道道精美的精神食粮呢?100多年前,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已预感到人类必将重返故里,重返童贞。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还乡就是返回人诗意地栖居的处所。人的内心,永久存在着一个“故乡情结”。那是一种温暖的情感的凝聚,是无尽的梦幻和永久的魅惑。就让我们出发,从林逊发的山水画中去进行一次精神之旅。我相信,所有朝圣者的疲惫,定会被林逊发画中江南故乡的烟火镀亮。

来源:上虞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