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女孩起名

虎女宝宝起名带湘字(这家湘菜馆里,有着“八千湘女”的戍边情怀)

发表于:2023-05-10 09:59:29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胡杨网记者李萍、郭雪伟、唐媛媛 实习生郭桐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一批批十七八岁的湖南女兵远离家乡,来到新疆屯垦戍边,她们的壮举被称之为——“八千湘女上天山”。

这家湘菜馆里,有着“八千湘女”的戍边情怀

湘春园内的“湘女文化墙”记录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历史。

时光如梭,昔日风华正茂的湘女而今已步入耄耋之年。 周映芝,第一批进疆湘女之一,创办的“湘春园餐厅”在乌鲁木齐已有29年。这家餐厅以湘味为载体,成为湘女们的共同家园,在这里品着家乡菜,她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家湘菜馆里,有着“八千湘女”的戍边情怀

回忆过去,湘女周映芝(右)与姐妹张维琪脸上总会洋溢起笑容。

虎皮辣椒 那是家乡的味道

8月29日傍晚,华灯初上的乌鲁木齐市民主路,沿街餐馆的招牌竞相闪耀。

“湘春园餐厅”的招牌看起来很普通,但走进门廊,“八千湘女”字样的灯箱广告让人眼前一亮,沿着台阶走进餐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前台,而是写着“八千湘女天山之家”的文化墙,上面张贴着上世纪五十年代湘女进疆时的老照片,以及历年来湘女聚会、各级领导餐馆慰问的照片,而湘春园的创始人正是今年已经84岁的湘女周映芝。

“老张呀,带朋友来吃饭呢,吃点啥,自己点。”周映芝招呼着湖南籍熟客落座。

“虎皮辣椒,辣椒炒肉,只要有辣椒的就行。”顾客对周映芝说。

身为湖南人,周映芝对于辣椒的喜爱,就像流淌进了血液里,尽管已年过八旬,但每天一定要吃点辣,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

翻开湘春园的菜单,虎皮辣椒、辣椒炒肉、辣味牛腱、爆辣花甲、辣子鸡、毛血旺、长沙一碗香、湘味臭豆腐……置顶的辣味菜都是店里的黄金招牌。

1952年,周映芝和许多湘女一样,参军进疆。“先从长沙火车站到西安,休息了几天后又乘坐汽车来到兰州,路上走了两个多月最后才来到新疆。”回忆起当年来到新疆的情形,周映芝用长沙话告诉记者,特别荒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看不到绿色,但她们没有退缩,没有房子就住地窝子,没有饮用水就喝盐碱水。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是周映芝她们的共同记忆。

最难熬的是饮食,因为吃的都是大锅饭,特别想吃家乡菜的时候,湘女们去食堂借几个辣椒和一点盐,悄悄跑到外头,用树枝串起辣椒,在柴火上翻烤,待到辣椒皮起了泡,看着就像老虎皮,就美其名曰“虎皮辣椒”,再撒上盐,吃起来虽简单粗糙,但那口辣味,足以抚慰湘女们的思乡情愁。

在周映芝看来,新疆的辣椒远没有湖南的辣,但当年为了吃一口辣椒,湘妹子想出很多方法“搞”辣椒,哪怕没有盐,撒点酱油、醋,那感觉都是美味无比。有些湘妹子,吃着吃着,眼泪就下来了,因为想家。

这家湘菜馆里,有着“八千湘女”的戍边情怀

如今的湘春园成为湘女聚会的“家”。

湘菜太辣 改良出“新湘融合菜”

从参军到1988年从一师大光毛纺织厂退休,周映芝在一师十二团待了37年,期间,陆陆续续的,一些湘女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了湖南老家,但周映芝却一直坚持留在了新疆,因为新疆有她的爱人和儿女,她早已把新疆当成了她的家乡。

退休后,出于对家乡菜的热爱,周映芝在阿克苏开了一家湘菜馆,其香辣特色吸引了不少湖南老乡,周映芝的想法是,湘女们也老了,希望湘女们不用跋山涉水,也能在新疆本地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湖南家乡菜。

周映芝主营的湖南家常菜有“虎皮辣椒”、“辣椒炒肉”、“辣子鸡”等,这些菜里,辣椒成了主角,用的是湖南的朝天椒,长短粗细如成人的食指一般,有黄色和红色两种,辣味比新疆人吃的螺丝椒要辣很多,有人咬上一小口都能辣出汗,但是,朝天椒是湘菜的灵魂,湖南人对它喜爱有加,其他省份的喜辣食客依然对它趋之若鹜。

1992年,随着儿女们陆续在乌鲁木齐安家落户,周映芝将餐馆开到了乌鲁木齐,因为自己就是湘女,餐馆起名“湘春园”,希望湖南的菜品能在这里“春色满园”。

餐馆开起来之后,周映芝所用的辣椒食材,依然是湖南人喜欢的朝天椒和灯笼椒,这口辣吸引了不少湖南人,渐渐地,各个地方的人也慕名而来。有人喜辣,就有人怕辣,怕辣的食客希望她能把湘菜改良得温和一点,毕竟,上了岁数的人以及小孩子接受不了太辣的食物。于是,周映芝亲手上阵,改良出了一系列“融合菜”,所谓融合菜,就是融合了新疆本地常住居民的口感的湘菜。

“湘春园特色土鸡”就是湘春园餐厅的招牌融合菜,“如果按照正宗的湘菜做法,这道菜里面的配料,除了土鸡,就是朝天椒,但我把朝天椒换成了新疆焉耆辣椒,这样,这道菜就温和多了,不是特别辣,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周映芝说,也有顾客想吃正宗的湘菜,要求用朝天椒,餐厅会根据顾客的需要搭配食材。

在湘春园的菜单上,记者看到,专门有一页“融合菜”,这些菜有宫保鸡丁、极品毛血旺、宽粉炖牛肉、鱼香肉丝、牛肉大杂烩等,“这些菜,没那么辣,老少皆宜。”周映芝说,这些融合菜是餐厅多年来根据本地食客的口感喜好,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吧。

这家湘菜馆里,有着“八千湘女”的戍边情怀

湘女刘秋莲带着老照片向记者讲述她的故事。

三八聚会 那是湘女离家进疆的日子

自从周映芝把餐馆开到乌鲁木齐之后,不少湘女也闻讯赶来,一起品味家乡菜,一起叙叙旧。

渐渐地,湘春园还成了湘女们在乌鲁木齐聚会的“家”,还是湖南老乡的集结地。

每年3月8日,周映芝的餐馆总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周映芝称她们为姐妹。

“不是因为妇女节,因为这一天是很多湘女踏上火车来新疆的日子。”周映芝告诉记者,建设新疆扎根边疆,是当初不少湘女来到新疆的初衷,当初的承诺在内心一直坚守,昔日熟悉的湖南故乡已成他乡。

88岁的刘秋莲在17岁那年,还是长沙一名制作纽扣的工人,带着为国效力的热忱,踊跃报名参军进疆。

“墙上贴的是招兵进疆的标语,街上是号召青年入伍的演讲和腰鼓队。”刘秋莲仍然记得当年报名参军的场景。经过层层选拔,刘秋莲来到喀什地区成为一名卫生员。

86岁的严再香和88岁的张维琪是1952同一批来到新疆的女兵,当时都十来岁,与她们同批的女兵大多被分配到钢铁厂、水泥厂,而严再香和张维琪则被分配到七一棉纺厂,成为新疆第一代纺织女工。

“女性应该独立自主,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去。”这是当初严再香选择来到新疆的主要原因,在上海纺织老师的讲解下,严再香她们逐渐掌握了技术,并将所学知识教给了更多少数民族职工,逐渐壮大起了七一纺织厂的队伍。

“我们这代湘女,越来越少了,早些年,七八张大圆桌都不够,现在,一张桌子都坐不满,聚一次少一次……”周映芝告诉记者,希望店里的“湘女文化墙”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湘女上天山的故事。

采访结束时,周映芝、刘秋莲、严再香、张维琪这四位湘女唱起当年在进疆的火车上,大家一起唱起的歌——《浏阳河》,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这家湘菜馆里,有着“八千湘女”的戍边情怀

湘女严再香带着老照片来到湘春园和姐妹们聚会。

这家湘菜馆里,有着“八千湘女”的戍边情怀

湘女张维琪今年荣获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