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高密起名(找寻编号370284的乡土记忆|胶南县地名志(5))

发表于:2023-05-10 09:55:28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一提起“乡土”

总会让人热泪盈眶

而时光飞速向前跑

有些事情也随之慢慢消散

不如跟随我们的脚步

一起找回记忆中的胶南县


找寻编号370284的乡土记忆|胶南县地名志(5)


六汪镇概况


六汪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东邻铁山乡,西靠诸城市,南接市美乡,北倚胶河乡。面积108平方公里。辖33个村民委员会,35个自然村。有居民7484户,29685人(非农业人口635人)。其中男性15486人,女性14199人。除朝鲜族1人外,皆汉族。镇人民政府驻六汪(村),在县城西北19.2公里处。泰(安)薛(家岛)公路横穿镇境。

该镇地势南高北低。南有峰台顶、望荡山,北有高城岘、相龟山,均属铁橛山余脉。两条纵向丘陵带,把全境分成东、中、西三部分。中部较平,东、西部为丘陵。境内有三条季节河,均系胶河上游支流,分别发源于高城岘、望荡山和鲁山,在镇境西部汇入胶河,北入胶河乡。1970年至1974年先后在三条河上修建了墨得水水库(总库容185.4万立方米)、法家庄水库(总库容184万立方米)和杨家屯水库(总库容169.5万立方米),有效地控制了自然灾害,促进了农业生产。

该镇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一月平均气温-2.6℃,八月平均气温26℃。全年无霜期190至200天。平均年降水量750毫米。是县内牧灾多发区。1988年9月6日晚,特大冰雹袭击34分钟,冰雹最大直径为10厘米,地面积雹厚30厘米,秋季农作物大部绝产。柳杭沟、法家庄为县内著名风口。

该镇以农为主。耕地面积56,344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1987年粮食播种面积57,206亩,总产16,045吨。果园面积8,924亩,干、鲜果总产1,405吨,多为苹果、板栗、桃等。林地面积22,885亩,主要树种有刺槐、白杨、马尾松等,木材蓄积量26,654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7,101千瓦。1987年农业总收入2,447万元,人均收入579元。

该镇拥有粮食加工厂、机械制造厂、木器加工厂、印刷厂、翻砂厂、被服厂、砖瓦厂和建筑公司等镇办企业。1987年镇办工业总产值669万元。

全镇拥有县属高中1处,镇属中(农校)、小学24处,在校学生5854人,教职工27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镇人民政府驻地有文化站、影剧院、广播站、书店。有卫生院1处,床位60张,医护人员35人。村村有卫生室。198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6‰。

境内有战国时期齐长城残垣,峰台顶一段长300米左右,且有烽火台遗址。齐长城已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镇辖境解放前属胶县第六区六汪镇、柏乡镇、拳口乡。六汪、前六汪、崔家庄、石山子、河北、山周、山周西大沟、山周东山、圈里、大沟、小沟、吴家沟、石屋子沟、东官庄、墨得水、石牛卧、东台头、西台头、孙家沟、柳杭沟、柳杭沟东山、找字庄22个村属六汪镇;下河山、王家庄、前徐家庄、后徐家庄、西官庄、法家庄6个村属柏乡镇;不过涧、曹家沟、砖瓦屯、辛庄、丰台、宋家庄6个村属拳口乡;杨家屯属诸城县。当时面积约144平方公里,人口约29800人。

1944年部分村庄解放,隶属诸胶边办事处丰台区、鲁山区、沙河区。杨家屯、西官庄、法家庄、曹家沟、前徐家庄、后徐家庄、花沟(今属市美乡)7个村属鲁山区;下河山、不过涧、王家庄、东台头、西台头、墨得水、东官庄7个村属沙河区;砖瓦屯、找字庄、辛庄、河北、崔家庄、石山子、六汪、前六汪、孙家庄、石牛卧、柳杭沟、柳杭沟东山、丰台、宋家庄、山周、山周西大沟、山周东山、圈里、大沟、小沟、吴家沟、石屋子沟22个村属丰台区。

1945年8月诸胶县建立,上述各村除杨家屯划归诸城县外,其余分属沙河、丰台两个区。旋撤销诸胶县并于胶县。1946年9月胶南县建立,沙河、丰台两区划归胶南县,同时将诸城县的杨家屯划归丰台区。

1947年底沙河、丰台两个区划归胶河县。胶河县从这两个区中划出胶河区,同时将丰台区的山周、山周西大沟、山周东山、劝礼、大沟、小沟、吴家沟、石屋子沟8个村划归铁山区。1949年9月各区改用序数命名,胶河县将胶河区改为第四区,丰台区改为第五区。1953年胶河县撤销,该两区并入胶南县,编为第十四区、第十五区。1955年两区合并,改建为丰台区,辖84个村。

1958年3月撤区划乡。丰台区划为六汪、柏乡、市美3个乡。六汪乡辖六汪、孙家沟、前六汪、宋家庄、丰台、河北、柳杭沟、柳杭沟东山、石牛卧、王家庄、崔家庄、杨家庄(原石山子)、找字庄、不过涧、下河山、辛庄、东台头、西台头、墨得水、东官庄、西官庄、法家庄、杨家屯、曹家沟、砖瓦屯、前徐家庄、后徐家庄、花沟28个村。柏乡乡辖柏乡、前家空、东下泊、西下泊、齐家庄、齐家后沟、埠上兰、东龙王庙、西龙王庙、水城、东涝庄、西涝庄、栾家庄、灰沟、孔家庄、赵家庄、前立柱、后立柱、立柱大庄、殷家小庄、李家阿洛、冷家阿洛、屯里集、芹口、胶河、朱家沟、吕家大庄、塔桥、东庵子、常家庄、刘家庄31个村。同年9月,六汪、柏乡两个乡合并成立先锋人民公社,后改为六汪人民公社,辖59个村,59个生产大队(六汪和杨家庄划为1个大队,前徐家庄和后徐家庄划为一个大队,柏乡划为3个大队,墨得水划为3个大队)。市美乡组建为市美人民公社。1962年从六汪(大队)分出杨家庄,徐家庄大队分为前、后徐家庄两个大队。1973年将花沟(村)划归市美人民公社。

1976年从六汪人民公社分出原柏乡乡31个村,32个生产大队,建立柏乡人民公社。同时将铁山公社山周、山周西大沟、山周新村(山周东山居民于1973年迁入山周,该村注销。1975年为耕种方便,山周部分居民迁出,新建山周新村)、大沟、小沟、吴家沟、石屋子沟、劝礼8个村、5个大队划归六汪公社。全社时辖33个生产大队,35个自然村。

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崔家庄更名崔戈庄,河北更名河北庄,宋家庄更名宋家,石屋子沟更名石屋村,辛庄更名辛王庄。

1984年行政区划改革,六汪人民公社改为六汪镇。辖33个村民委员会,35个自然村。

六 汪

位于县城西北19.2公里、镇境中部。泰(安)薛(家岛)公路及于(大于家)泊(里)公路在此交会。镇人民政府驻此。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85户,1,485人,耕地2,340亩,果园1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0元。农历五、十逢集。

据《樊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樊可诚从云南迁来,在六个水汪(坑)附近立村,故名六汪。后来兄弟分居,在原村前另立一村,遂有两个六汪。该村称后六汪,惯称六汪。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称六汪集。

东官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北5.9公里、高城岘西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2户,277人,耕地705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2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姓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因耕种官田,故名官庄。1946年属丰台区,因该区有两个官庄,为相区别,以该村在东,改称东官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称官庄。


墨得水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北4.4公里、高城岘西南麓。地处丘陵。是该镇最大的自然村。设墨得水一、二、三村3个村民委员会。共有居民529户,2,200人,耕地4,703亩,果园215亩。以农为主,有村办木器厂。1987年人均收入609元。农历二、七逢集。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地处墨得水河畔,故名墨得水庄,简称墨得水。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温城》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墨得水,民国时称墨得水、墨斗水。

东台头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北3.7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33户,1,374人,耕地2,826亩,果园21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40元。

据传,明洪 武二年(1369年)傅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岭顶部平坦如台,又因位于岭东头,故名东台头。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城》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台头庄,民国时称东台头。

石屋村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北5.5公里、高城岘东南麓。地处山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01户,358人,耕地844亩,果园7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16元。

据传,明万历八年(1580年)纪、徐两姓从今大珠山镇曲家园迁来立村。因地处山沟,有石屋,故名石屋子沟。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石屋村。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石屋沟。

西台头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北3.3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21户,844人,耕地1,640亩,果园21)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43

据传,明天启四年(1624年)国山从云南迁来,在东台头(村)西立村,名西台头。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宜统时称西台头庄,民国时称西台头。

吴家沟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北4公里、高城岘南麓。地处丘陵。属小沟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5户,135人,耕地31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14元。

据传,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吴德清从平度大吴家村迁来立村。因地处山沟,故名吴家沟。

小沟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北3.7公里、高城岘南麓。地处丘陵。与吴家沟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136户,577人,耕地1,343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14元。

据《单氏族谱》记载,明成化七年(1471年),单氏五世祖自高密迁至大沟立村。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单志良从大沟迁来立村。因地处山沟,且比大沟(村)小,故名小沟。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时称小沟,宣统时称单家小沟,民国时称小单家沟。

下河山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北4.1公里、胶河西岸。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88户,720人,耕地1,532亩,果园50亩。以农为主,有村办砖瓦厂。1987年人均收入540元。

据传,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殿文及王、沙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象龟山下、胶河岸边立村,取名下河山子。1947年起简称下河山。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城》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下河山庄,民国时称下河庄。

不过涧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北5.1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57户,625人,耕地1,384亩,果园200亩。以农为主,有村办木器厂。1987年人均收入472元。

据传,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管、武三姓从今胶河乡前立柱(村)迁来,在山涧旁立村,屯垦荒地,取名丰兴屯(又名西屯)。民国时屯废,因涧中野鸽群栖,改名鹁鸽涧;又因道路难行,音转为不过涧。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鹁鸽涧。

杨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北2.2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4户,217人,耕地431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82元。

据传,清同治十年(1871年),李永安从今大村镇李家河崖迁来立村。因地处石山,故名石山子。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以杨姓居多,改名杨家庄。

大沟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北4.8公里、铁山水库上游。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467户,1,805人,耕地3,642亩,果园16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0元。

据《单氏族谱》载,明成化七年(1471年),单氏五世祖单聚、单功、单宝、单敬四人,从高密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故名单家大沟。解放后简称大沟。

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时称单家沟,宣统时称单家大沟,民国时称大单家沟。

王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北3.2公里、胶河东南岸。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30户,1,243人,耕地2,263亩,果园120亩。以农为主,有村办木器厂、砖瓦厂、油漆厂。1987年人均收入750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松山从山西洪洞县白果树底迁来立村,取名王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王家庄。

后徐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北6.2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0户,339人,耕地793亩,果园94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2元。

据传,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徐、顾、姜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徐姓先来,取名徐家庄。清初以河为界,分成前、后两个村。该村在河北岸,称后徐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宣统时称后徐家庄,民国时称后徐家。

前徐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北6公里。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04户,400人,耕地871亩,果园23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25元。来历、沿革同后徐家庄,因该村位于河南岸,故名前徐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时均称前徐家庄,民国时称前徐家。

崔戈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北2公里、泰(安)薛(家岛)公路西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411户,1629人,耕地2921亩,果园524亩。以农为主,有村办砖瓦厂、钢球厂。1987年人均收入764元。

据《崔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崔守义、崔守仁、崔守为兄弟三人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崔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崔戈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崔家庄。

石牛卧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北2.6公里、高城岘西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4户,217人,耕地431亩,果园22亩。以农为主,有村办石英场。1987年人均收入446元。

据传,明万历八年(1580年)王森由今胶南镇汕上迁来立村。因有一废窑,地势低注,故名舍窑洼。民国间,嫌原名音义不好,以附近大石形如卧牛,改名石牛卧。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舍窑洼。

河北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北0.7公里、泰(安)薛(家岛)公路北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26户,924人,耕地1480亩,果园130亩。以农为主,有村办铸造厂、发制品厂。1987年人均收入558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姓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因地处河北岸,故名河北。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河北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时称后六汪庄,宣统及民国时称六汪河北。

柳杭沟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1.7公里处。地处丘陵。与柳杭沟东山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233户,890人,耕地2,005亩,果园300亩。以农为主,有村办机械加工厂。1987年人均收入488元。

据《樊氏族谱》记载,明末樊氏八世樊俊德由云南迁此定居。因此地有沟,并有一片柳树行子,故取名柳行沟,后书写成柳杭沟。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柳行沟。

柳杭沟东山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2.6公里处。地处丘陵。属柳杭沟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2户,121人,耕地217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88元。

据传,1944年孙、芦二姓从柳杭沟迁来看山。因位于柳杭沟村东山上,故名柳杭沟东山。

法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5.4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433户,1,670人,耕地3,012亩,果园180亩。以农为主,有村办铸造厂、砖瓦厂。1987年人均收入701元。

据传,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韩姓从山西太原迁来立村,取名韩庄。隆庆五年(1571年),张姓从今张家楼乡松山子迁来。后因地势不好,挪到河南立村,取名挪庄。清顺治二年(1645年),

法姓从今宝山乡尚庄迁来,人口兴旺,改名法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法家庄。

西官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7.1公里处,西临诸城市。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98户,406人,耕地899亩,果园6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38元。

据传,明中期李玉升从江苏海州迁来立村。因耕种官田,村小,故名小官庄。1946年属丰台区,因该区有两个官庄,为相互区别,以该村在西,改名西官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小官庄。

找字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南1.2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25户,915人,耕地1,879亩,果园110亩。以农为主,有砖瓦厂。1987年人均收入682元。

据《王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继录从今胶州市迁来。因有人来此寻找儿子,故名找子庄,后演变为找字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均称找子庄。

前六汪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南0.7公里、泰(安)薛(家岛)公路西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54户,1,033人,耕地1,785亩,果园230亩。以农为主,有村办木器厂、铸造厂。1987年人均收入568元。

来历、沿革同六汪。因位于六汪村前,故名前六汪。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前六汪。清乾隆年间,该村樊兆龙曾任修职郎(五品)。

劝礼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4.7公里、月季山西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30户,1,427人,耕地2,369亩,果园6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61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显真、刘显辉从贵州甜水井迁来立村。因环村皆山,故名圈里。解放后雅化为劝礼。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圈里,民国时称圈里庄。

杨家屯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6.5公里、鲁山东北麓,西靠诸城市。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5户,344人,耕地630亩,果园50亩。以农为主,有村办钾长石矿。1987年人均收入620元。

据《灵山卫志》载,明洪武年间此地设有军屯,属灵山卫管辖,因杨姓堂管,故名杨家屯。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杨家屯。

曹家沟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南4.5公里、白马河西支流上游东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58户,636人,耕地1,430亩,果园114亩。以农为主,有村办重晶石及钾长石矿。1987年人均收入700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地处山沟,故名曹家沟。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均称曹家沟。

砖瓦屯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南3公里、峰台顶西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60户,1,050人,耕地2,349亩,果园3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81元。

据传,清顺治元年(1644年)郑姓从今五莲县长城岭迁来立村。因屯垦官田,以吉祥字取名丰和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屯废,以此处烧制砖瓦,改名砖瓦屯。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砖瓦屯。

宋家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南1.8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51户,583人,耕地1,210亩,果园115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87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宋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宋家。

辛王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南2.3公里、峰台顶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03户,372人,耕地690亩,果园25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17元。

据传,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辛、王二姓从今市美乡栗行店子迁来立村,以辛姓为主,取名辛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辛王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辛庄。

孙家沟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南2.6公里、泰(安)薛(家岛)公路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12户,833人,耕地1,833亩,果园230亩。以农为主,有村办五金厂。1987年人均收入635元。

据传,清道光年间孙姓从附近迁来,刘姓从今市美乡大庙口(村)迁来。因地处山沟,孙姓先来,故名孙家沟。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孙家沟。

山 周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南5.2公里、月季山西南麓。地处山岭。与山周新村、山周西大沟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520户,2,100人,耕地3156亩,果园300亩,盛产板栗。以农为主,有石子加工场及发制品厂。1987年人均收入680元。

据传,明成化七年(1471年)周姓从今胶州市孟慈迁来立村。因地处山岭,故名山周家。解放后改称山周。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山周家,民国时称山周庄。

山周西大沟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南3.9公里处。地处丘陵。属山周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8户,120人,耕地18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80元。

据传,清咸丰九年(1859年)马、庄二姓从山周迁来看山立村。因位于山周西北,地处大山沟,故名山周西北大沟,简称山周西大沟。

山周新村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东南3.8公里、泰(安)薛(家岛)公路东侧。地处丘陵。属山周村民委员会。有居民41户,205人,耕地3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80元。1975年村庄规划时,为耕种方便,山周部分住户迁此立村。因是新建村庄,故名山周新村。

丰 台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南3.1公里、峰台顶东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54户,1,254人,耕地2598亩。以农为主,有村办采石场。1987年人均收入669元。

据传,明末陈朝福兄弟二人从今泊里镇红石头村迁来立村,因靠近峰台顶(山),取名峰台。清初,以吉祥字改为丰台。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丰台,民国时称丰台庄。

找寻编号370284的乡土记忆|胶南县地名志(5)

今天我们回顾了六汪镇区图及概况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走进

张家楼镇、大珠山镇、灵山卫镇、泊里镇等

重拾泛黄的记忆

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