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曹孙起名(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发表于:2023-05-08 17:54:31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光禄大夫荀彧在寿春的魏军军营里,收到了曹操送来的一个食盒,里面空无一物。曹操几乎已经在向荀彧明说了——


在未来的魏国中,没有你的位置了。


随后,荀彧将毕生出计献策的书信付之一炬,随着青烟一同消散的,还有荀彧对曹操21年的鼎力辅佐,以及21年彼此依靠的戎马岁月。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荀彧收到曹操的空食盒。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截图


颍川往事


公元163年,在颍川郡颍阴县的西豪里街道,经学世家荀绲的家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荀绲给这个男孩起名叫“彧”,取其“高雅、有教养”的意思。颍川荀氏,是当地的世家大族。


荀彧的爷爷荀淑,是颍川荀氏崛起的关键人物。之所以关键,不在于荀淑的官位高,而在于他通过学识和品行,和李固等人一起在“党锢之祸”中稳稳站住立场,没有被迫害压倒,从而成为世家大族的精神领袖。


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迅速,垄断了乡里清议和察举,进而实际掌握着地方政权。无论朝中如何变化,始终是掌权者需要依赖的力量。


这从颍川荀氏家族的另一个传奇、荀彧的六叔荀爽的身上,也可以看出来:先是大将军何进征召他做从事中郎,后来因何进被杀而不了了之。董卓专权时,荀爽又受到征召,以布衣身份连升三级,出任司空,创造了在95天从零基础到位列三公的仕途记录。


荀彧的父亲和七个叔伯在当时口碑都不错,让乡亲们联想到了古代高阳氏也有八个出色的儿子,所以,颍阴县令把西豪里的街道名称改成了高阳里。


因此,这个以经学传家的颍川世家,自然对荀彧这代人充满了期待。而荀彧确实也成长为这代人中的佼佼者。六叔荀爽的朋友何颙(yong,二声)与袁绍、曹操都是旧交,董卓之乱中,还和荀彧的族侄荀攸,一起密谋刺杀董卓。何颙称赞荀彧这个晚辈说:这是王佐之才啊!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荀彧。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截图


东汉名士、重臣的成长路径一般是,先拜名师学经学,到首都洛阳的太学镀金,然后受征辟担任中央或地方官员,出色的有机会成为朝廷重臣。如陈寅恪所说,“东汉末年的高门,必须既是儒生也是大族。”


颍川荀氏,无疑是“高门”中尤为显赫的。但两次党锢之祸,让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出头的大族子弟,常有不测之祸。为了家族的安全,荀彧的父亲不顾风评,替荀彧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大宦官、车骑将军唐衡的女儿。


这种权变安排,也反映了荀家的处事风格。


东汉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党锢之祸解禁后没几年,已经26岁的荀彧举孝廉,到朝中担任守宫令,属于少府序列,要不是身处乱世,可以说是个体体面面的官职。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董卓乱起,荀彧为求自保,申请去外地当县令。同一时期逃离洛阳的,还有中军校尉袁绍和典军校尉曹操。


再回到家乡时,洛阳的所见所闻让荀彧意识到大乱将至:经过黄巾和董卓的折腾,朝廷连表面文章都难以维系,老家颍川是四战之地,必遭兵燹之灾。因此,荀彧力劝家乡父老搬走。迁居并不是流亡,荀彧已经联系好了目的地——冀州,去投奔冀州牧、颍川老乡、袁氏门生故吏韩馥。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影视剧中的韩馥。来源/新版《三国》截图


然而,大多数人安土重迁,也有可能是没有条件,最后荀彧只带着自己的宗族举家北上,跨过黄河,搬到邺城一带。


荀家表面上投靠的是韩馥,实际上和少数一同迁徙的颍川士人一样,都依附在真正有势力的袁绍之下。袁绍手下的谋主,就包括颍川人郭图、辛评,还有荀彧的亲兄弟荀谌。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影视剧中的袁绍。来源/新版《三国》截图


此时的关东各州郡,各怀鬼胎的反董卓联盟已经成立,其中既有何进的旧部张杨、鲍信,又有想要另立朝廷的袁绍、袁术。


荀彧虽然被袁绍以“上宾之礼”对待,但还在寻找真正的机遇。想离开的原因,也许因为袁绍身边已被河北世家大族卡住了位置,留给颍川人的空间不足;也许是像后世说的那样,袁绍的眼光和气度,暴露了他缺乏潜力;也许只是因为家里已经有一个荀谌投在袁绍帐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最有吸引力的目标。荀家对曹操的关注,不是一朝一夕,荀家世交何颙曾评价曹操:“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后汉书·党锢列传》)这个预言比月旦评的许劭还要早。


以袁绍为首的讨伐董卓联军,“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在盟军扭扭捏捏时,董卓已经一把火烧了洛阳宫殿,还挖开了汉帝和公卿的陵寝,驱赶百姓、劫迁天子,跑去了长安,留下了方圆200里“无复人烟”的洛阳。“海内震动”之下,联军中只有曹操异军突起,独自引兵西进,但在荥阳被徐荣打败,几千人的薄薄家底几乎损失殆尽,在各路诸侯中显得非常另类。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曹操一度试图刺杀董卓。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荥阳大败之后,曹操开始触底反弹了。先是在东郡大败了黑山贼,在袁绍的扶植下,做了东郡太守。191年,29岁的荀彧来到曹操身边,这让曹操大为高兴,把荀彧比作是“吾之子房”,任命为别部司马,这是一个汉末武装扩充势力的常用官职。曹操的“子房”荀彧带来的,还有同族的荀衍、荀悦,以及日后的一大批“命世大才”。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演过曹操的于和伟,早年间还演过荀彧。来源/电视剧《曹操》截图


荀彧建议曹操全力经营东方,董卓不用去管,他会自爆(“必以乱终”)。有了正确的方针,加上兖州高能寒族程昱和世家大族代表陈宫的加盟,曹操的好运停不下来。青州黄巾军骤然起势,杀死了兖州刺史刘岱。在各方的支持下,曹操成功击溃了号称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并收编为青州兵,随后被袁绍表奏为兖州牧。


而此时豫州的颍川,早已被李傕、郭汜率兵数万扫荡了一遍,“杀略男女,所过无复遗类”,父老乡亲都遭受了劫难,颍川旧族流落四方,郭嘉等人投奔袁绍,荀攸等人作客荆州。此后的整个豫州,基本就处在依附于袁术的黄巾军控制下。


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中原将一次次沦为焦土,而荀彧已经做好了他独特的选择。


兖州之变的大考


反董卓联盟解散后的关东各地,混战的主线是袁绍和袁术的争斗,这时的曹操领有一州之地,已经成了中原依附于袁绍的最大势力。曹操在兖州站稳脚跟,并充当袁绍的打手,先后击败了袁术、陶谦。


公元193年,为报杀父之仇,曹操带兵东征徐州陶谦,袁绍派朱灵督战。此时的兖州后院却意外起火,这个祸患的源头,是曹操杀掉了兖州名士边让。


边让本来被董卓任命为九江太守,后辞官回乡,在兖州地界上,对出身阉宦之家的曹操屡次出言轻蔑,后来被曹操杀掉,这在兖州世家大族中引起了恐慌。陈宫等兖州本地人选择抛弃曹操,密谋拥戴豪侠出身的陈留太守张邈。他们以吕布南下为契机,在全州进行反曹串联。失去了世家大族的支持,曹操失去了对郡县的治理能力,一夜之间,兖州几乎全境倒戈,曹操手上只剩下鄄城、东阿、范县、东郡。


身处鄄城、总镇后方的荀彧,面临着来到曹营三年以来的最严峻考验,他也是第一个察觉大事不妙的人。当时张邈派人向荀彧讨要军粮,说是吕布已经带人过来,要协助曹操攻打徐州。其他人都不明就里,荀彧立刻意识到张邈叛变,一边加紧用捉襟见肘的兵力布防,一边紧急向东郡的夏侯惇求援。


夏侯惇带着东郡的有生力量驰援,在鄄城杀了十几个叛军的内应,稍微稳住了局面。而此时南边的豫州刺史郭贡,又率众数万兵临城下,骑墙求见,如果看到城中虚弱,就顺势做灭曹的先锋,如果没什么赚头,则翻墙就撤。


夏侯惇劝荀彧不要去(“君,一州之镇也,往必危,不可”),但荀彧算定了郭贡和兖州势力素无联系,而且,曹操的敌人徐州陶谦刚刚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最主要的是援军已到,城中内应得以清除,局面已经稳住。


果然如其所料,面对莫测的局势和荀彧两米八的气场,郭贡不愿意啃硬骨头。另一边,荀彧举荐的颍川人范县令枣祇也稳住了阵脚、程昱用计保住了东阿。曹操东征的军队得以掉头攻击吕布,以艰难保住的这几个据点为依托,和吕布展开了艰难的拉锯。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兖州之战示意图。来源/网络


以荀彧为首的留守班底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经受检验的,不只是谋略、机断、胆识,还有忠诚。


公元195年,陶谦病死,曹操又看到了徐州的机会,而且兖州已经饱经战乱,又遭遇蝗灾。赤地千里,不如趁早转移。但荀彧劝曹操:兖州是天下要地,就像汉高祖的关中,虽然已经残破,但好歹可以自保。东征徐州,人少了不够,人多了家里连能砍柴的人都没有。之前打徐州杀人太多,一定遭到殊死抵抗。这样来看,东征是属于以大换小,舍本逐末。和东边偶然的机会比,还是本地的秋收更重要,不如分兵抢收兖州各地小麦,硬着头皮先把吕布解决。


这是荀彧第一次帮助曹操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定,赶走吕布之后还有进一步的收获,就是以相对低的成本,在两三年内取得了除袁绍老家汝南以外的豫州各郡。公元196年,曹操击破了颍川的黄巾军,打通了西进的通道。


与此同时,一个能让曹操摆脱袁绍在黄河以北的“离岸操盘”、隔岸观火的大机遇也来了。


“奉主上以从民望”


献帝从长安逃出来,经过河内来到洛阳,与曹操控制的颍川只有一山之隔,而近水楼台的袁绍竟然无动于衷。实际上,袁绍手下的沮授提出了把献帝接到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设想。郭图却认为,接来了献帝,听他的也不是,不听也不是,是个大麻烦(“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面对分歧,袁绍直接选择搁置。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沮授。来源/央视版《三国演义》截图


曹操身边大多数人也反对接下献帝这个烫手山芋,有人认为一路走来的杨奉、韩暹在献帝身边还有相当的实力,不好驾驭,而且曹操既不是北方唯一的势力,也不是最大的势力。只有荀彧极力主张迎立献帝。


世家大族在桓灵二帝时代,受到了各种打击,目睹了各种乱象,对大汉政权已经不像以往那样热忱,连袁绍这种天下士族领袖,都想随意自行拥立朝廷。然而在中小士族眼中,大汉400年的余威尚存,即使是符号化的汉廷,也有巨大的政治价值,这是荀彧主张迎立献帝的原因。


和沮授不同,荀彧的说法更接近行为的本质:建议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不仅如此,他还对曹操提出了极高的期待:“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致英俊”。荀彧还以楚汉争霸为榜样,说曹操这样做,就像刘邦为义帝熊心披麻戴孝,可以感动天下归心。在各路新老军阀都在只讲实力、讲谋略的时候,荀彧的讲政治、讲伦理,甚至讲道德,让他显得卓然不群,更重要的是,他达到了目的。


荀彧提出这一主张不仅是献策,还代表着颍川士族的心声。献帝在许县落脚,曹操的二把手荀彧(“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成了汉尚书令,总揽政务,这让散落各地的颍川才俊欢欣鼓舞,许都本就地处颍川故乡,这时又成了精神家园和事业乐土。一时间,荀攸从荆州北上,顶尖名士钟繇加盟,郭嘉接到荀彧来信,也立即从袁绍处赶来……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郭嘉。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截图


迎立献帝,带来了戏剧性的效果。同样四世三公的士族代表杨彪来到了许都,天下闻名的孔融也被袁绍排挤到了曹操这边。原本寄托着天下士族希望的袁绍,要求曹操杀掉杨彪与孔融。宦官之后曹操,一个世家大族眼中的异类,反而成为杨、孔等人临时的保护人,这和荀彧恐怕是分不开的。


迎献帝于许都,可以说是曹操最正确的决定。曹丕在称帝时,曾在诏书中说:“昔汉祖以秦中为国本,光武恃河内为王基,今朕复于此登坛受禅,天以此郡翼成大魏”。曹魏虽然核心武将以豫州沛国人士为主,而颍川郡才是其政权发祥地。


促成这一切的诸多因素中,荀彧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天下之大机


迎立献帝后的曹操,南边有张绣袁术,东边有吕布,西边的韩遂马腾也蠢蠢欲动。公元197年,曹操在宛城败给张绣后情绪低落。旁人都以为是因为败给张绣,而荀彧看出来是因为想和袁绍争锋的雄心受挫,因此鼓励曹操,提出了曹操对袁绍的“四胜论”:


袁绍小肚鸡肠,用人多疑,心胸上你赢了;袁绍反应慢,总错失机会,谋略上你赢了;袁绍纪律不明,赏罚不公,军事上你赢了;袁绍不懂装懂,吸引的是不明觉厉的庸才,人德上你赢了。


结论是,所以我们要先打吕布。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曹操对袁术、张绣、吕布、张扬之战示意图。来源/网络


经过三年的经营和征战,曹操平定了吕布、张绣,而北边的袁绍也占据了幽州、并州、冀州全境,官渡之战对峙的形势,已经展开了。


荀彧在后方,为了免除曹操提出的“以兖州、豫州两州的力量,对抗天下其余的六分之五”的担心,推荐曾经久宦于洛阳的钟繇来稳定西北,纯靠交涉解决了韩遂、马腾的威胁,许都的汉廷,被钟繇渲染得颇有声势,二人还向许都送来了人质,西边暂时没有了压力。而在东边,曹操在取得徐州和一部分青州后,将其委托给了投降的青徐豪强臧霸,东线也没了后顾之忧。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官渡之战前袁曹势力对比。来源/网络


天下的目光,聚焦到了许都以北两百里的官渡。


大战前夕,强弱的对比一目了然。经常和荀彧、荀悦一起进宫、与献帝谈论经学的孔融,对荀彧提出了质疑: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为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忠心耿耿,颜良文丑勇冠三军,怎么输?


荀彧反驳的原话,几乎像预言一般: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荀彧传》)


公元200年,董承衣带诏事件后,袁绍借机宣战。曹操先击败刘备,后解白马之围,随后收缩到官渡,陷入几个月的僵持。如果说在此之前,荀彧、郭嘉、贾诩的战略忽悠还有作用的话,这个时候的曹操逐渐顶不住了。眼看军队粮草即将耗尽,曹操给荀彧写信,商量要不要退回许都,加以休整。


这时候的荀彧,充当了曹操的宪兵,再次帮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坚守战线,不要在绝望中后退。


荀彧说:目前的局势,和刘邦项羽在荥阳对峙相比,还不算艰难。当时的双方都不敢退。这种时候,是天下之大机,谁在尖峰时刻退缩,谁就会一崩到底。既然已经以对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坚守了半年,正是出奇制胜的时候,再想想办法吧。


而实际上,曹操在官渡面对的局面,要比刘邦在荥阳恶劣得多:豫州骚动,许昌以南的郡县投降袁绍,徐州豪强昌豨连兵数万叛变,田丰劝袁绍打许都,刘备也劝刘表打许都,汝南的黄巾军余众蠢蠢欲动,豫州群众大批大批地往北迁徙。一着不慎,就可能全盘瓦解。


事后,曹操在写给朝廷的表奏中,对荀彧正确的坚持毫不吝惜赞美,称其“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能够“以亡为存,以祸致福”,眼界高人一等,包括他本人。官渡战胜后,曹操仍然忌惮袁绍的实力,袁绍病死后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对袁氏的作战,延绵了八年,其中数次要退缩,转而南下进攻更弱的刘表,都被荀彧、荀攸等人劝阻。


荀彧战略决策的贡献,始终很受曹操重视。203年,曹操表奏荀彧为万岁亭侯,上表中说:“虑为功首,谋为赏本”,历史上萧何的封赏就大于曹参。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荀彧。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


曹操在初见时将荀彧比作张良,在这里又将其比作萧何。当荀彧以“没有野战的功劳” 推辞时,曹操在回信中深情地说:“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


可见,在这十几年中,荀彧确实扮演者张良加萧何的角色。


不过,这也是二人并肩作战的最高点了。


时代的罗网


公元204年,曹操得到冀州后,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有人建议曹操恢复古代九州的制度,以扩大自己的声势。曹操写信和荀彧商量,遭到了荀彧的反对。荀彧认为,这样冀州就变得太大了,包括了司隶的一部分和幽州、并州,这样其他地方的人也会加紧防守,统一会变得更难。应该在彻底平定河北后,“南邻荆州”“谴责刘表不向天子纳贡称臣的行为”(责贡之不入),这样天下就会“知道是什么意思”,就会“人人自安”“天下大定”。


而曹操要的,不是“责贡之不入”,而是“会猎于江东”。眼见着荀彧真把自己当成周文王来捧,曹操还是回信表示感谢,并且声明此事作罢。


这之后,史书关于荀彧的记载变得非常简略。只有荀彧建议在讨伐刘表时“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这样平淡的内容了。


公元212年,灭掉马腾后的曹操,授意军师祭酒董昭制造进爵魏公、加九锡的舆论。照例,曹操仍然私下征求了尚书令荀彧的意见。根据《三国志》记载,荀彧的答复是“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意思就是天下掉到头上了可以接,没砸到不可以伸手够,倒不是主公不如献帝,主要是这样不够优雅。


荀彧的表态,让曹操愤怒不已(“心不能平”)。在此两年前,经历赤壁新败的曹操,面对内外压力和非议,写下了著名的《述志令》。在里面,曹操不无悲愤地写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还以周人自比:占据天下三分之二,还能服从殷商,这真是够意思到家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那么放下权柄、回到武平国封地享福行不行呢?不行,因为骑虎难下,“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在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面前,不进则退。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曹操横槊赋诗。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曹操曾做《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田余庆论曹操称:乌鹊南飞,飞不出时代的罗网。


曹操征战一生,统一全国的目标终究没来得及实现。本就出身浊流,再怎么标榜自己要学“岩穴名士”都洗刷不掉。统一北方的事功,终究转化不成自己的帝业。在汉晋之间,另类的用人和执政方式,终究要被曹丕时代新的九品官人法取代。从东汉的离散的世家大族,过渡到西晋的司马氏主导的世家大族,曹操的事业被衬托得像是一个插曲。


更让曹操“心不能平”的是,荀彧在他成功的路上,献出的“密谋”,光自己记得的就有上百个(“光显于孤者以百数乎”),随便拎出来两条,功劳就足够位列三公。谁都可以反对,为什么偏偏是荀彧?《述志令》中的这番内心独白,曹操不知道私下里对荀彧倾诉了多少次。然而事到临头,荀彧还是如此顽固。


看来决裂是在所难免了。


212年,曹操南征孙权,同时用一纸调令,让荀彧南下劳军,加封光禄大夫。居中为尚书令执政16年的荀令君,不再是令君了。荀彧行至寿春,因病滞留,没能赶到前线。这时,他收到了曹操寄来的空食盒。于是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荀彧服药自尽。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截图


根据《魏氏春秋》记载,荀彧“饮药而卒”,为他自己的选择付出了生命,时年50岁。曹植为荀彧之死做诗:


百僚唏嘘,天子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

轮结辙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


第二年,曹操称魏王,但他也做出了妥协,表态说“要学周文王”,也算是对荀彧顽固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回应。


可荀彧的政治理想又是什么呢?


高贵的“反动派”


根据《洛阳伽蓝记》,在洛阳南城西阳门的永康里,有一口古井,人们从里面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汉太尉荀彧宅”。“汉太尉”是由两个事实混合而成的误称:荀彧更喜欢以汉臣自居,曹操太庙配飨的26个人里,谁都有唯独没有荀彧;而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荀彧身后的第53年,到了司马氏把持下的朝廷,才追封荀彧为魏太尉。


这种身份的矛盾还体现在两种史书上。《三国志》将荀彧和贾诩同篇,《后汉书》则是和孔融并列。贾诩是阴谋诡计的王者,而孔融是士族价值的牌坊,荀彧的复杂性在这里体现无遗。


历来对荀彧的评论,有几种主要说法,主要基于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做出的评价。


唐代杜牧是“小偷踩点说”的代表,认为荀彧的行为无异于给盗贼踩点,虽然自己没拿,但这样就不是贼了吗?明代李贽是“既当又立说”的代表,认为荀彧是儒生道学家,而“世间道学,好骑两头马,喜踹两脚船”。明代于慎行提出了“闹大了害怕说”,举了王莽时期的孔光为例,说孔光贪图一时富贵,搞大了开始害怕往回缩,并借此讽喻荀彧。


而回到荀彧和曹操相遇相知的年代,中原鼎沸,群雄割据,“大者连州郡,小者连阡陌”,杀杀抢抢,过一天算一天。这些割据武装,饿了就去抢,吃剩下就扔了,走一路吃一路,不用人打,自己就灭亡了。袁绍的军队在河北,以桑葚充饥,袁术的军队在江淮,吃河蚌度日。(“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三国志·武帝纪》)。这时的有识之士,选择鹤立鸡群的曹操,并不令人费解。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曹操与荀彧。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截图


荀彧处处用刘邦项羽争霸来做比喻,不可能看不清胜利的报酬是什么,何来“上错贼船”一说?矛盾的只是荀彧最后不近人情的坚持。荀彧不死,三国不立。他死后八年,曹孙刘陆续各称其帝,荀彧终于站在了时势潮流的对立面,成为了历史的“反动派”。


荀彧始终想给这个统一的目标加上大汉的注脚,并且把这种追求咄咄逼人地强加于曹操。和荀悦一起熟读“申韩之术”的荀彧,不会不知道时代不同了,“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反而一边起劲地献上奇谋异策,一边劝曹操像周文王那样以德服人,令人费解。


究其根源,四百年的汉王朝留下了很多遗产,身处分裂和离乱之中,向往统一、期待德性是大多数人的追求。荀彧人生的落幕,源于过去一切值得怀念的政治伦理,与三国鼎立的现实局势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变成了荀彧心中难以平息的回响,矛盾的爆发最终导致了他自己选择的灭亡。


以其统一北方的实力来说,曹操称魏王是相称的,按“骑虎难下”的形势而论,一路走下去是必须的。而同时,纠缠着荀彧的政治伦理也是高贵的。正因为是两种同样正当的追求之间的冲突,荀彧人生的结局才蒙上了悲剧的色彩。


放眼随后的历史会发现,即使只是“道德牌坊”也自有其价值。魏晋皇权的嬗代以及西晋的内乱,给了荀彧的自取灭亡加上了意味深长的注脚。


历史人物,面目大多早已模糊。


而关于荀彧的形象,惜墨如金的史书留下了不少直接描述。《三国志》写人外貌极少,有记载的,除了奇丑就是奇帅。


而《三国志》记载,荀彧“为人伟美”“清秀通雅”。


祢衡说,“文若可借面吊丧”,不是说他哭丧着脸,而是变相称赞他恭谨严肃。


荀彧的头号粉丝裴松之还不满意,专门搜集了碑文,证明说荀彧“瑰姿奇表”。


曹操崇尚简朴,禁酒禁香,但禁酒拦不住曹植,禁香料管不到荀彧,《襄阳耆旧记》中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荀彧。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


然而这些描写,论传神,都不如曹丕记录的一个余味悠长的片段。


公元212年,荀彧死前的不久,曹操大军南征,荀彧奉命劳军,走到许都南边不远的曲蠡(荀彧老家颍阴的附近),已经做出最终抉择的荀彧,在军中见到了曹丕,发生了一段对话。


高贵的“反动派”:荀彧之死为何令人意难平?


曹丕。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


这段对话见于曹丕的《典论·自序》。《典论》是曹丕看得极重的个人文集,在曹丕称帝之后刻石广布天下,所以也是重要的政治文献。 因此这次会面,不仅是曹魏元勋与公子的闲谈,事后来看,也是士族领袖与曹魏继承人的会晤。


这也是典籍中,关于荀彧的最后一条记载。


闲谈中,荀彧说:“听说子桓公子射箭,能左右开弓,很难得啊”(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


曹丕:“那还用说,我还能正着射、倒着射、挂在马背上射呢!”(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


荀彧看着这个年轻又兴致勃勃的新任五官中郎将,笑着说:这样啊。(“乃尔”)

敦厚君子,宠辱偕忘;恬静如水,不以己悲。谈笑之间,依然可见当初运筹帷幄、坐不累席的王佐之才的坚定与谦和。


如火如荼的时代里,荀彧最终的历史形象,就定格在了这平淡的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