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岩松起名(一盆一风景,一景一世界,盆景的那些事儿)

发表于:2023-05-08 17:36:41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一盆一风景,一景一世界,盆景的那些事儿

盆景作为一种古老、独特的艺术形式早在东汉时就已产生。在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型几座上,已有植物、盆钵、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出现了我国树桩盆景的雏模。

六朝《南齐书》载有“会稽县刻石山,相传为名”,这是我国山水盆景之滥觞,迄今也有1100余年的历史。

唐代是我国盆景的渐盛时期,近年考古发现,西安乾陵唐章怀太子(武则天的儿子)墓道壁画中有一侍女捧着一具精致的盆景;另阎立本绘的职贡图中有手托玲珑山石者,证明唐时已有树、石盆景,且在贵族中盛行。

宋代的文人学士一般喜用奇石配景,置于几案之上。据《花史》记载,宋孝宗喜用瓦盆种植荷花。宫内藏的“十八学士”四幅图轴中,就有两轴画了树桩盆景。陆游的“葛蒲诗”对当时的山石盆景作了细致的描写。南宋状元王十朋的“岩松记”所描述的盆景与现代的树石盆景很相似。


一盆一风景,一景一世界,盆景的那些事儿

望都东汉盆景

吕胜乙的《江城子·盆梅》一词中,叙述宋代不仅以盆景入画,进而以画意剪裁盆景。当时盆景已由旱盆树桩,水石盆景发展到有山有水有树木摆设的水旱盆景。元代,盆景制作趋向小型化。诗人丁鹤年有(为平江韫上人赋些子景)诗句。高僧上韫上人,常出入于名山大川之间,制作盆景取法自然,擅长作“些子景”(小型盆景),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引起人们很大兴趣,曾形成为一种时尚,这对元以后制作盆景和衡置标准产生深远影响。

“盆景”这个名称始见于明代屠隆的《考槃余事》,中有“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那时民间通过人为剪扎“多有态若天生”的盆景。明代盆景很讲究画意,以仿照宋元名画家马远、郭熙、刘松年、盛子昭等人笔下的古树作的盆景为上品。明代的盆景论述颇丰,如文震亨《长物志》中有盆玩篇、王象晋《群芳谱》内记载吴初泰《盆景》和林有麟《素园石谱》等,都详述制作盆景技艺。当时已由观叶观花发展到观果盆景,追求盆景的意境美,使人产生遐思,首创盆景制作的规范。


一盆一风景,一景一世界,盆景的那些事儿

章怀太子墓盆景


清初盆景盛极一时,盆景成为园林必不可少的装饰,艺术形式更为广泛,盆景材料丰富多彩,对盆景的制作也有更具体的阐述。园艺家陈淏子《花镜》中,有“种盆取景法”专章,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述乾隆年间,扬州有花树点景和山水点景,还有人工做成瀑布的盆景。

嘉庆年间,苏灵著有《盆玩偶录》两卷,首次将盆景植物分为四大家(金雀、黄杨、迎春、绒针柏)、七贤(黄山松、璎珞柏、榆、枫、冬青、银杏、雀梅)、十八学士(梅、 桃、虎刺、吉庆、枸杞、杜鹃、翠柏、木瓜、腊梅、天竹、山茶、罗汉松、西府海棠、风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栀子花)和花四草四雅(兰、菊、水仙、莒蒲)等大类。


一盆一风景,一景一世界,盆景的那些事儿

章怀太子墓盆景

我国盆景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扬州、苏州、成都和广州等四个中心,四种风格。

扬州盆景,始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在艺术处理上有“东路”、“西路”亦即“通派”、“扬派”之分,西路以扬州、泰州为代表,东路以南通、如皋为代表。采用棕丝扎缚造型,讲究自幼培养,严整平稳,富有装饰性,素以“一寸三弯”、叶似“云片”著称。扎得好的云片,将满盆清水安置上面可滴水不倾。

扬州盆景与扬州画派一脉相承,如石涛和尚、扬州八怪等,对本地盆景艺术影响颇深。现今扬州盆景园内还保存一盆明末松柏盆景,原为扬州古刹天宁寺遗物,干高二尺,屈曲如虬龙、今仍枝繁叶茂,青翠欲滴,犹如高山苍松。

泰州也保存一盆明未崇祯年间的古柏,树身曲折,枝片苍秀;扬州大明寺内有三盆荷花盆景,堪称罕见之物,它经历了一个很不寻常的历史过程。早在千二百年前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时,曾把扬州莲种种在奈良唐招提寺内,称“唐招提寺莲”1918年,孙中山将我国辽东半岛普兰店出土的四粒千年以上的古莲种带到东瀛,经东瀛生物学家大贺一郎博士把它与“唐招提寺莲”杂交成新株,取名“孙文莲”。


一盆一风景,一景一世界,盆景的那些事儿

扬州盆景

苏州盆景,传统的苏派盆景风格为“六台三托、一顶”式。树干直立微曲,左右互生六个圆片称“六台”,向后伸出三片叶为“三托”,再有顶上一片称“一顶”,造型端庄沉着。现代苏派盆景采用“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的“粗扎细剪”法,造型不拘一格,美在自然。苏州留园陈列的一盆大型古桩雀梅,树龄已三百余年,有枝叶三十余片,多而不乱,清秀古朴,人称“盆景王”,为苏州桩景的代表作。

苏州郊区先福一带,栽培梅花始于宋代,相传有八百年历史,常将果梅截去树冠,对劈为二,上接骨里红、宫粉、绿萼、玉蝶等观花品种,成对上盆,俗称“劈梅”,干枯花繁,形态别致,如枯木逢春,闻名全国。

苏州为历代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历史上名人如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曾管辖苏州。陆龟蒙、皮日休亦曾在此居住,留下许多不朽诗文名篇。而自元朝以来,倪云林、沈石田、文徵明、唐伯虎、仇十洲等诗画家,在此作画,皆以太湖的平远山水为写生对象,这些诗情画意都深深融化于盆景之中,使苏州盆景成为形神兼备的艺术品,为苏州盆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盆一风景,一景一世界,盆景的那些事儿

苏州盆景

成都盆景,与东路重庆盆景组成著名的川派盆景(亦称剑南盆景),在我国盆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包含着巴蜀文化、经济、风土习俗的印记。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盆景植物资源,风景胜迹也很多,史有“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险,剑门天下雄”的记载。

历代盆景艺人师法自然,均以巴山蜀水为蓝本,善于表现山川的高远、隐逸,以优美、明快、优雅的色调给人以奇、雄、幽、香的感觉。

传统桩景多为规则式,树干常弯成“方拐”、“对拐”、“掉拐”,作成“大弯垂枝”、“直身加冕”、“滚龙抱柱”、“老妇梳妆”等形式。枝的盘曲又有“平枝”、“滚枝”、“半平半滚”之别,不同主干的造型与多种蟠枝方法交互运用,树形雄伟端庄。有的桩景状若骑士回首,有“立马望荆州”之称。贴梗海棠、金弹子等花果盆景,枝干弯曲体形缩小后,花盛果丰叶茂,灿若云锦,妩媚动人,更具观赏价值。

四川民间有“盆树无根如插树”的谚语,十分注意盘根错节的造型,盆中树木多悬根露爪,富有生气。如成都的银杏古桩,似石灰岩洞中的钟乳,瑰奇独得,十分少见。近年来也参照画意创作许多直干、卧干、斜干、悬崖等自然式桩景,开创了川派盆景的新路。自然式盆景常喜用竹子作素材,与石相配,或作成丛林式的竹类盆景,均富有地方特色。成都还有许多石料资源,内砂积石最多能自动“上水”,自长苔癣,铺苔布树,形成崇山峻岭景观,这是成都盆景又一独到之处。


一盆一风景,一景一世界,盆景的那些事儿

广州盆景,统称岭南派盆景。岭南派桩景的形式受岭南画派的影响,旁及王石谷、王时敏的树法及宋元花鸟画的枝法,根据”起伏收尾,一波折”的画理,创造了以“蓄枝截干”“脱衣换锦”(全株换新叶)等独特的折枝法构图。树种多选取萌芽力强的罗汉松、榆、榕、福建茶、九里香等。

广州以罗汉松为主的“大树桩景(俗称“将军树”),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是岭南盆景的始祖,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类似这样的板扎盆景,需年复一年的蓄枝再截枝,使其逐步形成树冠,一般经过三四十年才能培育出一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盆景。

明末番禺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云:“九里香,木本,叶细如黄杨,花成艽,花白有香,甚烈。又有七里香,叶稍大。其木皆不易长,广人多以最小者制为古树、枝干拳曲作盘盂之玩、有寿长数百年者,予诗风俗家家九里香”。


一盆一风景,一景一世界,盆景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