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姓氏取名

邱姓宝宝起名大全_避讳是文化的毒瘤

发表于:2023-11-26 12:32:18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避讳是文化的毒瘤

所谓避讳,是指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能提到。避讳的方法有缺笔、缺字、换字、改音等等各种方式。讳的种类则有国讳、圣讳、宪讳、私讳等,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国讳是对帝后及其父祖的避讳,汉初吕后名雉,为了避讳就把雉改称野鸡,所以“野鸡”这个词距今有两千多年,也是个老词儿了。我们熟知的嫦娥原早叫恒娥,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才改成现在的名字。东汉光武帝名秀,所以当时秀才改称茂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又称作庄子,其姓犯了汉明帝刘庄之讳,故东汉人称之为“严周”。庄子与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合称“老庄”,但在东汉称之为“老严”。东晋简文帝之母名阿春,晋人避讳,改“春秋”为“阳秋”,成语“皮里阳秋”就是这么来的,其实就是“皮里春秋”,内含褒贬的意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观世音菩萨改称观音菩萨,六部之一的民部改成户部。当初听评书《杨家将》,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弟即位,是为太宗,名赵光义,感觉很是奇怪,同是兄弟,为什么一个范“匡”一个范“光”?后来才搞明白,古代为避讳,某皇子即位,其余皇子要改名避讳。宋太宗也不例外,《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宋太宗“初名匡义”,太祖即位后,“改赐光义”。他有个弟弟更惨,原来叫赵匡美,太祖即位后改成赵光美,太宗即位后又改成赵廷美。

圣讳是指对圣人贤者的避讳,像黄帝、周公、孔子、孟子、老子的名讳是需要回避的。特别是作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从金代至清末,避讳时间长达八百多年,超过任何一代的封建君主。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为其取名为“丘”,后为避孔子讳,尼丘山改名尼山,“尼山书院”的名字是这样来的。过去读书人遇到丘字,要增笔或减笔,而且要读成“某”或“区”。丘姓改为“邱”,且要读如“七”字,直到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之后,部分邱姓才改回来,这就造成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家同一个老祖宗,却有的姓丘有的姓邱。

宪讳是指对上司官员的避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故有此称。最有名的故事出自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便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一词的由来,后用来形容专制蛮横的统治者为所欲为,不许人民有一点儿自由,也泛指胡作非为的人不许别人有正当的权利。

家讳是对父祖长辈的避讳。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去考进士。北宋有个叫徐积的,“以父名‘石’,终身不用石器,行遇石则避而不践。”遇到石桥,要让仆人把他背过去,世人称其“孝行出于天禀”。汗!他爹名字要是叫“土”可咋办呢?南宋有个官员叫钱良臣,很讲究“避讳”,讨厌别人直呼其名。他有一个儿子,天资聪颖,每当读书遇到“良臣”二字时,均以“爹爹”代替,钱良臣甚为得意。有一天,其子读《孟子》,当读到“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时,很自然地改读为“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钱良臣听了,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我们现在看着这些避讳的笑话觉得很好笑,但在当时来说,却是沉甸甸、血淋淋的存在。参加科举考试,要是不小心犯讳,名落孙山是小事,搞不好还得被治罪。给朋友写信,先得搞清楚他的家讳是什么,写到纸上摆在案头,以免冒犯。大户人家请人听戏,一定要搞清客人的三代名讳,以便检查唱词中是否有犯讳的地方。至于出书就更危险了,乾隆皇帝就利用犯讳搞了好几起文字狱,动不动就满门抄斩,夷灭三族。综观世界各国,或多或少都曾有过避讳,但像我们这样时间如此之久、范围如此之广、为害如此之烈的,还是绝无仅有的。避讳是文字上的裹小脚,是精神上的自我阉割,是对思想的禁锢,是对人格尊严的蔑视。即便是只算经济账,其造成的损失也是让人吃惊的,前几年“襄樊”改名“襄阳”,光是修改各种地图、公章、证件、招牌等行政成本,估计将至少达一亿元以上。封建时代有几百位皇帝,每一位新皇帝即位都要发布避讳诏告,删改典籍,由此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消耗无法计算,所造成的经史资料的混乱也让人头疼不已。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相当大一部分精力都去捣鼓这事儿了,这或许是后来成为“停滞的帝国”的原因之一吧。

现在虽然没有避讳这种制度了,但在民间避讳的观念仍然存在,给孩子起名,一定要考虑到是否冲撞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名讳,特别是五服之内的亲属,大名小名都要挨个扒拉清楚,过去农村中经常有因为起名字造成的纠纷。

如今在黄县话中,“避讳”仍在使用,但已失去原意,多用来指回避、躲避,比如:他做什么事一点也不避讳我;她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知避讳;他家闺娘还小,不知道避讳什么,整天和小小厮在一块滚屎蛋儿。

附注:我一直认为,避讳和三跪九叩、女人包小脚、男人挥刀自宫一样,都是传统文化中的毒瘤。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而避讳之类秉承的却是弱者思维,不是想方设法使自己变强,而是不择手段使他人从肉体到精神上变弱,甚至到了有点变态的地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其多一些了解,才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