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男孩起名

常姓男孩起名100分_我的家乡-罗百寨

发表于:2023-11-22 10:47:56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罗百寨历史篇之——两姓同宗

罗百寨村自古就有“朱常不分”一说。在新合地区其他村里也有类似说法,如侯家村的人说“纸侯不分”。不过人家侯家村的这种说法来源清晰纹理明朗,其中的交割人家都能说明白。罗百寨的这一种说法却一直困扰着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后生晚辈,本来是两姓各宗的事怎么就会有同宗一家的说法呢?这其中有怎样的牵扯和故事呢?通过最近对各方资料的查寻分拣,以及老辈人提供的零星的口头传说。我大致明白这种说法背后的曲折故事。要想讲明白这件事,那就是娃娃没娘——说来话长了。可能就要提起蒲篮斗动弹了。

在讲这个事之前,我先要纠正朱姓和常姓在发生矛盾时,相互咒骂对方时的一个误区。骂人要想骂的狠,就可能要揭短,剜根着骂呢。当然这样骂的话很有可能被对方饱打一顿,如果被人打了这可绝对不是我教唆的。朱常两姓骂仗时经常会有一句“羞你先人”的脏话。既然大家是一个老祖先,这句就明显不合适了,应当换成“羞咱先人”,这样会就骂的准确了也贴切了。但我估计以后可能没有人这样骂了,这就像一奶同胞的兄弟之间骂仗永远不骂“×你妈”是一个道理。

我还是闲话少谝,说正事吧!这一杆子就要支到元朝末年了,铁木真横扫漠北建立蒙古,其孙忽必烈南下关内统一全国,开大元王朝百世之基业,蒙古铁骑所到之处血骨河山尽皆俯首,煌煌大元王朝启开帷幕。万里江山传至顺帝,至正皇帝无道无运,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普天之下刀兵四起,流民遍野。淮西凤阳人朱元璋应时而起,聚刘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一众文臣武将历时一十六载,终于荡平群雄,华夏随归为一统。洪武帝江山坐定之后,感念常遇春之殊勋,先封为鄂国公后追封开平王。天不假年常遇春壮年而薨,洪武闻奏噩耗大恸,挽诗一首以表哀思:“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洪武帝和常遇春这种深厚的君臣情义,也是后世所有关于朱姓常姓之间恩情演义的最初来源。接着往下,朱明王朝传到了末世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帝有道无福,十七年江山坐的是风雨飘摇。北有满清虎视眈眈时思南侵,南有李闯奔袭各省日趋强大。江山有累卵之危,社稷有倒悬之险。终于闯王进京,满清入关。崇祯皇帝悬尸煤山,大明王朝土崩瓦解。而后一片石之战,清军战败闯军,李自成败走湖北九宫山死于农夫之手,张献忠被困凤凰山毙命于豪格箭下。清军爪牙吴三桂一路穷追至缅甸俘获南明永历帝朱榔勒死于昆明篦子坡前。

朱明王朝彻底完结了,但是皇族的灾难还远没有结束。当年李闯攻略各地时凡是皇族不论亲疏一律斩杀,明福王朱常洵被杀后分尸成块与鹿肉一起被煮,名曰“福禄汤”,被千人分食。李自成残忍对待明朝皇族可见一斑。清朝鼎定之后,对待明朝皇族的清洗更加系统全面。一时间天下无人敢姓朱,宗室更无一人存于世。民间不是宗室的朱姓平民也受到牵连,或者远遁深山避祸,或者改姓更名苟活。

当时这种情况在我的老家(现在我还没有查清楚老家具体在哪里)同样存在。村里的朱姓人家全部进山逃难去了,最后也不知所踪。朱姓人家只有一位聋哑老妇,因为行动不便无法逃难,索性就留下来了。老妇说:“我逃出去是死,留下来也是死。都是死,还是死在家里好。”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满清的江山也坐稳了,对朱姓的杀戮也减少了。老妇人晚年就从同村的常姓人家过继了一个男孩,一起艰难度日,对外以婆孙称之。这个过继的男孩最后也娶妻生子创立了家业,老妇人临终之时有遗言:“如果将来天下太平了,你要改姓朱,也让我朱家续上香火。”

再到后来,雍正时期朝廷已经不再杀戮朱姓了,曾经改姓避祸的朱姓也都恢复了朱姓。过继的那个男孩也成了白发老者,他遵从祖命,也将常姓改为朱姓,以报答老妇人的养育恩德。

从此老家就又有了朱姓。多年以后,因为时月艰难我的祖先就从老家搬到了渭河南岸的罗百寨村,当时我们常姓老祖一共来了十八家,这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老十八户”的由来。朱姓人家也有跟随着搬来的,就是现在村中朱姓的老祖。

至此,朱常两姓间的交割我就讲完了,这就是我三伯给我说的“朱不离常,常不离朱,朱常不分”的由来。这也是我查寻多时得来的,如果有纰漏谬误之处,欢迎各位长辈批评指正,我悉听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