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姓氏取名

张若起名_【连载】地名与姓氏掌故(1—2)

发表于:2023-11-18 12:59:01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地名与姓氏掌故

撰文:高家协

编辑:张英超


【连载】地名与姓氏掌故(1—2)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

"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中华古姓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姓氏祖先崇拜于图腾崇拜。这样,图腾便尊为氏族徽号或标志。

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酿就一方文化”。由此,姓氏与地名密不可分,其掌故无处不是,浩如烟海。这里采撷几粟,以供分享。


(一)常德城原叫张若城


常德城原为常德县城。公元前221年始建临沅县。当时,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临沅县属黔中郡。西汉时仍称临沅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同时在临沅县东部新置索县。即县城在今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在临沅县沅水以南,即包括桃源县西部地区增设沅南县。其县城在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古城山村。东汉阳嘉三年(134)改索县为汉寿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临沅、汉寿、沅南三县合并为一县,取名武陵县。民国二年(1913),改武陵县为常德县。县城一直在今常德城。1988年撤区建市,改常德县为鼎城区,区治迁往今武陵镇。

地名与姓氏的关系,得从战国晚期的秦昭王、白起、张若说起。秦昭,嬴稷,嬴姓,赵氏 ,名则,(前325年——前251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白起,楚国白公胜后裔,唐代许多白氏墓志铭详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孙白公胜。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张若,别称蜀守若,生卒年不详,战国秦惠文王时人,战国时期秦国蜀地的地方官。张若主持修筑了成都城、郫城和临邛城。张若在蜀地三十余年,辅佐了三代蜀侯公子通、蜀侯辉,公孙绾,三代蜀侯都获罪被杀,只有张若居官如故。秦昭襄王杀死公孙绾后,不立蜀侯,专以蜀守张若治蜀。后张若东征楚国,得到巫郡和江南之地,作为秦的黔中郡。

某年,秦昭王派遣大将白起带兵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黔中郡,包括今常德五溪。之后,白起留副将张若固守黔中。张若不负众望,发挥了在蜀主持修筑成都城、郫城和临邛城的长处,在今常德筑下一座城,以抗拒楚国,史称张若城。时间约是公元前277年。

清代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常德府》云:“张若城,地记:秦昭王三十年使白起伐楚,起定黔中,留其将张若守之,若筑此城以拒楚。”

这条史料告诉我们,战国晚期,秦昭王遣大将白起攻楚,占领了楚国的黔中郡(包括今常德五溪),白起留副将张若守黔中,于是张若在今常德筑下一座城,以抗拒楚国,史称张若城。时间是公元前277年。明确告诉我们:常德古城最初建筑于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晚期,古籍中称当时这座城为“张若城”。

唐代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山南道·朗州》云:“张若城,在(朗)州东四十步。初,秦昭王使白起伐楚,遣张若筑此城以拒楚,并统五溪。”

清代常德方志《武陵县志》卷八《建置·城池》去:“县城附府,滨沅水之阴,即张若城遗址。”

这二条历史告诉我们:张若城的位置在今常德城东一逞,后世常德城即从张若城沿袭发展而来。张若当时所筑此城是一座军事城堡,其修建目的是“筑此城以拒楚。”故其规模不会很大,但它却是常德古城建筑之滥觞。


(二)张家界的来历


张家界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很近。是1988年至1990年期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市大庸。回顾历史,五代十国时期,今张家界全境属楚国管辖。宋朝时期,宋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调整为二十三路,路下设府、州、军。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元年(963)下令将今张家界市全境划归澧阳郡,曰慈利县,并在今桑植县设安福寨,在今永定区大庸所设武口寨,在武陵源区设索口寨。元朝时期,在全国设立十一个行省,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于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澧州路总管府所辖四县(慈利是其中之一,即今张家界市全境),并在今永定区茅冈置茅冈都元帅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家界市全境解放。慈利县属常德专区管辖。1994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国内外闻名遐迩而得名。

这地方早先叫青岩山。那时,青岩山上也没有姓张的人家。为什么后来又叫它张家界呢?这事,还得从一座汉留侯张良的墓说起。

相传,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留侯张良想到淮阴侯韩信死前讲的那句话:“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不禁打了几个寒颤,便想效法当年越国范蠡,隐匿江湖。可是到那里去好呢?入江淮,乃刘氏腹地;至留县封国,不能久安;秦岭、巴山,虎豹成群,不是养生延年之处;西北方,匈奴骚扰……他思来想去,只有到南方,找赤松子仙师去!昔日三闾大夫屈原被放,曾游荆州、武陵,还给沅、澧二水诸名山留下了许多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想那里必有人间仙境,必多养生乐趣,于是,他便循着赤松子的足迹,上了天门山。以后,又辗转登上了青岩山。这里别有天地,正是张良要寻求的“世外仙境”!从此,他便在这里隐居下来,修行学道,并留下了一脉张氏子孙。据说,张良为了让青岩山水更美,曾在青岩山南侧植了七棵银杏树。这七棵银杏树长得又高又大,就象七把巨伞,撑在半山腰。

许多年后的一天,一个叫李万山的朝廷官吏,穿起长袍马褂,乘起八抬大轿,带着妻室儿女,上青岩山游玩。当他看到这七棵银杏树,像巨人般立在那里,顿起邪心,便想以这七棵树为界,把青岩山这块神奇的土地,通统划为己有。于是,他请来一名雕刻匠,要他在每一棵树上雕刻七个大字。这雕匠雕呀、刻呀,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刻成七个大字:“指挥使李万山界”。字刻完后,李万山偏着脑壳看了又看。他一边看,一边念,喜笑颜开:“嘿嘿,万古千秋,归吾所有!”当下,他贴出门板大的告示,规定以七棵银杏树为界,方圆五十里,从锣鼓塌至黄石寨,从朝天观到止马塌,一概禁止通行,违者砍头。并将山寨上所有张氏家族都赶走,他李万山一脉要在这仙山福地繁衍生息!他的这道禁令,害得周围的张氏百姓连打柴放牧都得绕道走,害得本地张氏族人携儿带女,流离失所。

遇事,天有天知,地有地灵。张良子孙的遭遇传到天庭,有人告知了玉皇。

玉皇是当年姜子牙所封主持天宫的大帝。闻讯,勃然大怒。派火神高震下凡处置。高震,他是姜子牙所封神仙之一,神通广大,拥有刀、抢、剑、戟十八般武艺。迅速来到“指挥使李万山界”七个大字面前,猛地拔出大刀,“嚓嚓”几刀,将“李万山”三字刮掉。又“嚓嚓”几刀,把那块告示牌劈得粉粹!神仙的行动,来无影,去无踪,神不知,鬼不觉。第二天清早,有人发现李万山名字被刮,告示牌被砸,甚为震惊。众人蜂拥而至,只见树上闪光,树叶吐云,树枝嘶叱,树干上突地喷出七股桶大的黄水,吓得一个个忙对着银杏树作揖叩头,呼天叫地,求苍天保佑。这时,猛听得云头上有人发下话来:“寨民们听着:此地本是天造地设,人间仙境,哪能容得李万山这个不肖子孙横行!吾神已令白果仙人将他葬入海底。此地现归张氏共同所有,永世永代生息!”说罢,他将拂尘往七棵银杏树上一指,只见七棵银杏树上立即现出了“人间仙境张家界”七个金灿灿的大字。众人抬头一看,只见那仙人一副书生模样,头挽高髻,身穿麻衣,鹤须童颜,一派仙风道骨。此后,人们便把青岩山叫做“张家界”。

此故事并非空隙来风,《永定县志》有“张良辞官隐居湘西”“葬于金鞭溪,水绕四门”的记载。

2023年4月21日作于长沙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高家协,湖南澧县人,退休公务员。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专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华高氏》会刊主编,中华文促会姓氏学术委员。参编《高姓简史》《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嘉靖·澧州志》整理。主编《澧州四修高氏族谱》《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编著《唐宋高姓诗词集注》《高氏史贤》《高氏故事》《红色高家人》《高研诸贤》《高姓进士》。与人合编《高氏堂号举要》《廿六史高姓人物集》等书籍。

文章经作者授权原创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